中山市推动镇区审计信息化工作
来源:中山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解决审计人员高强度工作量的问题,中山市审计局相关职能科结合科室职能,对镇区审计办信息化建设进行了调查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镇区,了解到镇区审计工作方式、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创新力度不够,未能充分体现出现代审计的发展要求。

   当前各镇区审计环境变化巨大,各种新领域、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审计监督对象、内容、客体都呈现多样化、多元化和信息化的特点,传统审计方式、方法和技术手段难以适应客观形势需要,特别是在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审计管理方法等方面,镇区审计办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调查结果
    ■各镇区缺乏适用的计算机审计软件及专门的计算机审计人才
    中山24 个镇区分别设立审计办公室,负责各自辖区的审计工作,市审计局指导各镇区审计办的业务工作。此次调查显示,全市审计办专职人数97人,平均年龄35.2岁,其中本科 61 人,占 63%; 研究生 5人,占5%。非专职人数:83人,平均年龄34.6岁,其中本科 32 人,占 38%。 会使用WORD、EXCEL 的,158 人,占88%;会使用ACCESS的21人,占12%;会使用SQL 数据库有19人,占10%。人均配备0.85台,其中台式电脑131台,笔记本电脑22台。
    调查结果还显示,各镇区已使用会计信息系统的单位数1393个,占93%,未使用会计信息系统的单位数110个,占7%。
    目前,镇区审计办所面临的主要困难是:缺乏适用的计算机审计软件及专门的计算机审计人才。迫切希望市审计局的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培训的针对性或开展专门的计算机审计培训、加强对计算机审计工作的规划、协调、指导及多组织
    行业性的计算机审计经验交流活动。采购计算机设备、软件所需经费希望得到市安排解决。

    解决措施
    ■提高对计算机审计的认识
    提高对计算机审计认识的转变,就审计信息化建设而言,就是通过信息流改善整个信息管理,在审计质量得到强力保障的基础上提高效率,相应降低审计风险和管理成本。认识的转变可能是一个最困难的转变,但却是一个飞跃的转变,可以说是信息化进度的一个核心。
    ■市审计局加强对计算机审计工作的规划、协调、指导
    市审计局应加强对镇区计算机审计工作的整体规划,避免盲目发展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制定长期、中期和短期目标,不同时期的目标相互配合。在此,市审计局开展审计信息化的经验可以作为借鉴。
    ■开展专门的计算机审计培训
    培养既懂计算机操作又精通审计业务的审计人员是推动审计信息化发展最重要的一环,令人欣喜的是,调查结果显示,镇区审计人员呈现高学历特征。市审计局根据各镇区不同对象举办多形式、多层次、有针对性的学习班,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水平,培养和锻炼一批能熟练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的审计人员,目标在各镇区都有一至两名计算机应用方面的骨干,形成了梯次分布、结构合理的审计信息化人才队伍,保证了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开展,在合适的时候,安排各审计办在计算机审计方面的交流。
    ■争取市安排资金解决采购计算机设备、软件所需经费
    由于审计外勤工作的特点,办公地点主要在被审计单位,因而配备笔记本电脑比台式电脑更合适,争取市安排资金解决采购计算机设备、软件所需经费,达到专职人员每人一台笔记本电脑及一套审计软件。
    在提高对审计信息化认识的基础上,加强对镇区审计信息化工作规划和指导,特别是加强开展专门的计算机审计培训,保证计算机审计开展,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解决审计人员高强度工作量的问题,规范审计工作和保障审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