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信息化要考虑产业惯性
来源:中国信息化 更新时间:2012-04-15


 
5年前,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各地都在讲信息化,但是信息化的路子该怎么走,并没有一个很清晰的思路。为此,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在200
 
 5年前,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各地都在讲信息化,但是信息化的路子该怎么走,并没有一个很清晰的思路。为此,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在2004年专门立项,研究信息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并委托国家信息中心进行招标。

 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峥教授带领的课题组,接下了这个课题。历时一年多的时间,课题组在2005年完成了一份名为《信息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课题报告。

 针对信息化如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相结合的问题,记者专访了王峥教授。

 《中国信息化》:区域信息化最近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热点之一,如长三角及泛珠三角专门制定了各自的《区域合作信息化“十一五”合作规划》。区域信息化为何会成为热点?

 王铮:首先,怎样去理解信息化?人们通常将信息化理解为“信息设施化”,但事实上,仅有信息设施是不够的,能在家上网并不代表信息经济,还需要产业信息化。长三角、珠三角这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之所以提出要搞区域信息化,一方面是响应国家号召,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切实感受到了信息化合作的必要性。上海的信息化与工业基础结合较好,对周围城市有很强的辐射作用;广东的信息化发展程度高,福建也跟着它发展。于是,不同的城市就形成了合作的动力。

 《中国信息化》:区域信息化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怎样结合?您能否举例说明?

王铮: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情况下,首先要接受产业分工。信息化要与区域发展结合,只有根据区域分工,各城市才能明白自己该如何定位。

 我国东中西部四大块情况并不相同,信息化也并不能带来普遍的增长。分析表明,信息化对中部经济发展有减弱作用。由于资本比较薄弱,投入信息化的资本也是有限的,强度不足就形不成产业,反而会影响其他产业的发展。国际区域协会会长汉纳斯的研究结果和我们的研究结果一样,即信息化会带来“负溢出”,导致人才、资本流失严重。

 举个典型的例子:近两年,四川的信息化水平提高了,造成云南、贵州产业水平的降低;陕西信息化水平提高了,安徽、甘肃就降低了。信息化对山西等地的作用更多是副作用,因为我们处在一个多区域的环境,信息化可能会使落后地区错过改造传统产业的机会,并变得越来越落后。

 《中国信息化》:那么信息化水平落后的地区如何发挥后发优势?

 王铮:拿西藏来说吧,西藏的信息化水平在国内是比较高的。它为什么会领先?主要原因在于西藏接受产业化分工。西藏不造计算机、不搞软件,主要发展旅游业。旅游的人多,打手机的人多。西藏搞信息化主要搞通信,它的通信产业做的比较好。西藏本来没什么工业,这就使得信息化产业占整体产业的比重很高。明确产业分工,不制造信息产品,而是使用、消费信息产品,西藏的后发优势就在这里。

 《中国信息化》:每个城市要根据自己的产业特点来搞信息化,可现在依然存在结构趋同的问题,如何解决?

 王铮:一定要注意进行专业化分工。上海为什么能行成信息化服务业?这是因为上海原先就是个工业中心,它有这个品牌。原先的产业分工决定了上海就是搞信息化的服务业,搞传统工业的信息化改造。相比来说,北京人力资本多,工业资本不多,就适合搞信息化的创意产业。

同时,政府要善于审时度势,发现市场机会,引导产业发展。比如杭州现在说要搞文化创意产业,我不知道他们自己分析过没有。只说自己有西湖、有浙江美院是不行的。该问问发展信息化创意产业的市场在哪里?社会资本在哪里?最稳妥的办法,是请我们科学工作组的专家先搞调研,然后再下决心。

 《中国信息化》:区域中不同城市的经济水平、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再加上不同的利益考虑,这也使得区域信息化合作会遇到一些阻碍,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如何解决?比如长三角公交一卡通,现在推广起来很难。

 王铮:这其实是个利益分配的问题。在城市人口上,扬州不能与上海比,扬州人坐公共汽车的可能没有上海多。可是如果要做公交一卡通,两个城市需要差不多的基本成本。如果最后选择的是上海公交系统的标准,对扬州市来说,根本划不来,因为采用新系统要有成本,而改造系统也是如此。从根本上说,这是由产业惯性及基本成本的阻碍所致。另外,一卡通还存在交易摩擦的问题。因此,长江三角洲的一卡通合作应该按城市人口出资,设立一个基金,按照基金进行统一改造。

 《中国信息化》:区域信息一体化遇到问题,原因是否主要在于地区利益的不统一?

 王铮:我认为不完全是地区利益不统一的问题。原因有二:一是标准不统一,二是没有考虑到产业惯性的影响。

 《中国信息化》:您能解释一下您所说的“产业惯性”吗?

 王铮:每个地区都会有自己的人才资本、技术资本、产业资本的积累,而要把这些资本积累改变掉,不仅需要有投资,还要付出机会成本。因此就形成了一种阻扰产业演变的理论,这就是产业惯性。

 《中国信息化》: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个产业惯性的问题?

 王铮:地方政府不要全面铺开,一定要找到自己的优势。区域信息化,要合作就要接受产业分工,而要分工必须承认产业惯性的存在,这样才能找到合作的出路。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产业盲目模仿,不接受产业分工。政府在做产业规划的时候,不要别人做什么自己也跟着做什么。

 《中国信息化》:区域信息化合作应该从哪些方面展开?

 王铮:首先是公共设施建设,其次是要达成共同协议,最后要发挥上级部门的指导作用,进行垂直管理。

公共设施的建设,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有些公共设施是国家出钱,另外一些是地方出钱,要有个分配。要“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国家主导,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可以选择以电信改革为“灯塔”,发挥“灯塔效应”。

 《中国信息化》:为什么“灯塔”是电信呢?

 王铮:因为电信改革是国家最容易操作的。灯塔是指路的,是一个信号。电信涉及更多人的利益,如果成本降下来了,大家会尝到信息化合作的甜头,就会唤起民众的支持。如果老百姓没有感到有利益就不会支持。国家操纵一项能迅速给民众带来利益的改革,就能够唤起大家的行动。信息化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区域合作组织能够解决,但有时涉及国有企业、涉及跨区域商业利益的时候,区域合作组织地能力是不够的,这就需要要国家的力量。电信改革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中国信息化》:您在《课题》中建议,“支持区域信息化建设的国家主导”,而现在区域的协调组织多是省长市长级别的联席会议,您怎么看?

 王铮:区域信息化建设需要国家来主导,成立国家层面的区域委员会,实行区域责任制,而不是靠市长联席会议。靠联席会议解决问题,实行起来比较难。国家要有个条例审批委员会,针对特殊区域进行立法。现在有对台关系法、反分裂法等法律了,也应该针对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制定专门的区域经济法规。这样国家实行区域责任制时,有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可以进行垂直管理。

 《中国信息化》:地区间信息化水平不一样,某些地区的基础设施投入不够,达不到区域间进行信息一体化合作的标准,这也就注定了信息一体化应该是一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合作过程。那么,区域信息化应采用什么样的步骤?

王铮:首先,搞好城市之间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什么选择城市入手而不是农村?因为现在各个城市在信息设施建设水平上是比较接近的,进行信息化合作要容易。其次是要建立共同的基金,通过基金来改造落后地区。

同时要注意,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政府来管,但在信息产业的发展上,政府应该多听听市场的意见。政府要把产业的发展交给市场,鼓励发挥民间组织的监督作用,政府在信息产业发展上更多要起到一种政策引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