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资本论》的一种理解
作者:Tribvnvs
我们一些朋友为了维护社会主义的声誉,总是在不遗遗力的计算毛泽东时代的GNP或者GDP究竟是多少,以此反驳所谓“一穷二白”,“经济濒临崩溃”的谎言。但是我觉得我们的论述中,始终没有能上升出一些理论性的东西。
最近读《资本论》,感觉很有收获。读《资本论》的目的首先是为了学习,但也是因为跳梁小丑张五常的刺激。长期以来一直很想知道究竟是不是马克思思考不周导致了有今日之败,但是很高兴,我阅读的结果是;张某人在马克思面前依然是一钱不值的。
问题首先应该从 GDP说起。为了客观公正起见,我找到一个据说很标准的定义:一个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众多衡量该地区经济状况方法的一种。一个国家的GDP被定义为该国家在给定的一段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和服务的市场总值。
另外,GDP的三种表现形态表现为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GDP及其构成。
收入法:也叫分配法,就是直接利用各部门、企事业机关单位原始资料计算行业增加值的各个构成部分,然后加总得出增加值。增加值由四部分组成,一是劳动者报酬,二是生产税净额,三是固定资产折旧,四是营业盈余。
生产法:它等于各部门增加值之和,就是利用原始资料直接计算出各部门的总产出和中间投入,然后求出二者之差得出增加值。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之和 。
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反映GDP最终使用去向的一种方法,包括货物的服务的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部分。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净出口三部分之和 。
列举了不少内容,但是我们现在要抓住的核心问题只有一点:那就是所有的计算都是用货币计算,而且是在市场环境下的货币计算。换句话说,货币的价值是在变化中的,也就是说:足值货币。
1929年,西方爆发了大经济危机,稍微知道一点经济学的人都必然知道凯恩斯主义。当时美国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是“罗斯福新政”,其核心内容就是政府通过财政赤字发起工程项目建设,就好比那个著名的简化模型:雇用100个工人来挖坑,这100人于是有了工作,也就有了工资。根据凯恩斯主义的观点,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购买力不足(请注意,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马克思的观点还要深入得多。以前我在别处说发表的文章也错误的认为这是马克思的观点,特此向大家道歉),现在工人有了工资,于是从凯恩斯那个一定程度上静止的(西方经济学总是喜欢静止的看问题)模型上看,工人也就具备了购买力。同时,为了给这些工人配备工具,政府还需要购买不少东西,于是又会使生产这些产品的工厂开工。进一步拉动经济。
等等,故事还没有完,甚至才刚刚开始呢!匪夷所思的是,政府在完成挖坑这个“大工程”后,还可以再雇用100人把它填上,在经济学上,又是一次经济增长!凯恩斯主义完美吗?至少表面上看它是解决了经济危机的。但是我们不该忘记,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美国帮助同样巨大,甚至可能更加巨大。内在于法西斯主义的民族主义又一次成功的挽救了资本主义!(当然,法西斯主义不仅仅是民族主义,但是民族主义的成分无疑很大。)千万普通人在战场上用血肉之躯,用魂飞魄散为代价“消费”了各国资本家的“商品”(当然,苏联除外,因为苏联当时已经不存在资本主义了)——军火。
初看起来,凯恩斯主义是完美无缺的。但很遗憾,它并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矛盾。对于70年代导致凯恩斯主义破产的“滞胀”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破产,随之而起的就是当今世界的“主流经济学”——新自由主义。滞胀其实并非与古典经济危机没有关系。国家的大量赤字政策需要货币的高速流通才能实现。同一批货币在一定时间内可能会通过各方不断的借贷在银行帐面上出现几次。于是货币逐步虚拟化,流通中货币的数量远远超过了作为整个社会基础的商品的生产数量。甚至两者的增长率都出现了巨大差异。为了避免手中掌握的大量资本在成为常规状态的通货膨胀中贬值,一系列“金融市场”被发明出来。在这些市场中流动的货币不再被投入到基础的物质生产上,而是通过类似赌博的各种规则用钱生钱。然而这一切甚至都还不够,于是进一步的,“金融衍生品市场”被开发出来。
但是愚蠢小猪网友出色的文章告诉我们,为什么资本主义的危机直到现在才爆发。他的〈资本可以无限增殖,但生产力有其自然界限〉一文,仅仅从标题就揭示了原因。随着信息技术在资本主义环境下以物质生产为核心的那部分经济领域内发挥作用,生产力再次空前提高了。这就缓解了不断恶性膨胀的金融资本对经济本身的破坏。马克思虽然在〈1857-1858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预言了“物化劳动”最终将全面压倒“活动力”,并且将“活劳动”贬低到极其卑微的境地,迫使工人成为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的前景,但是马克思恐怕都没有想到科技竟然能够发展到今天这种程度。
信息化和金融资本的恶性膨胀和对世界的不断掠夺一起进行,结果导致了80年代后世界的一系列新变化,比如工人阶级的分化瓦解和沦为弱势;比如资本主义核心地区的福利社会逐步被终结;比如在东南亚,俄罗斯和最近在中国的金融掠夺。
我们来看中国的情况。中国的外汇储备一直是部分国人的骄傲,我还记得高中时政治老师对此就特别自豪。可是这些巨大的储备一夜之间竟然变成了梦魇!这些用中国人民的血汗和生命(时间),用中国的环境破坏和资源匮乏换来的数据(现在在信息化的金融系统中钱真正的彻底变成了一堆数字)贬值了,于是中国人民还有中国大地的血汗都白流了!这时我们似乎才明白过来,纸币原本就是一堆废纸而已。
绕了一个大圈子,现在回到GDP上面去。大家都知道毛泽东时代,我们衡量经济的指标是“工农业生产总值”,在当时物价恒定,人民币价值完全由国家决定的情况下,这种衡量标准是相对客观的。虽然人民币价值也是制定出来的,但是因为其稳定不变,所以虽然难以反映存量的实际意义,但是却可以反映流量,反映增长。刚才我们已经说了,在资本主义环境下,货币的价值总是在变化,确切的说总是在贬值,用这样一个不断贬值的货币系统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标准,大家想想,有多少真实成分?
归根结底说,GDP就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服务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用GDP去衡量毛泽东时代的经济成就,其荒谬性也就在于此。但是 GDP还不是资本制经济中唯一的意识形态,真正根本的问题是货币。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用很大的篇幅反复的研究了商品内部蕴含了两个对立统一的概念:价值和使用价值。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者都在宣称“劳动创造价值”,这也就是张五常攻击的目标了,但是最奇怪的是,面对张五常的攻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派竟然顿时哑口无言,难道说马克思真的过时了吗?顺便说一句,甚至在这个左派网站里,马克思都不是热门人物,对马克思的研究竟然缩小到“提出阶级斗争”这么一个狭小的氛围中了,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即使在思想研究领域上没有马克思广的其他领袖人物——比如毛主席(他比马克思贡献大的地方在于实践,而不是理论),他们的贡献都不仅仅是“阶级斗争”这,何况共产主义运动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本人呢?这种解释——不论对马克思还是毛泽东——都不是尊重,推崇和学习,某种意义上说其实是贬低!
其实我认为马克思真正想说的是“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所谓使用价值,就是实实在在的物质产品,没有劳动,难道能创造出它来吗?当然,现在机器极大的替代了人,并且比人更加强大。但是愚蠢小猪网友其实已暗示我们,机器,包括电脑依然不能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原因其实很简单,人不能认识自己。我们永远都不会知道“自我意识”究竟是什么。所以我们也就没办法在机器中复制出“自我意识”。同样的,还有很多我们不能认识到的,但是我们的“自在”的思维,我们也不能复制给机器。这就使得机器永远都不可能超越人。所以人的劳动价值依然存在,但是已经和以前大不相同了。
继续刚才的论述:劳动创造出了使用价值,在封建时代(欧洲),封建主都是从农奴那里征收实物地租,说白了就是直接掠夺使用价值。交换是不存在的,封建主凭借的是所谓“上帝赋予的权力”。但是在资本主义时代情况不一样了,人人平等的观念使得“上帝赋予的权力”烟消云散,商品持有者之间的公平交换成为常态(大家可以注意到一点,从这层意识上说,资本主义在政治和社会意义上确实是比封建主义进步的),所以没有革命就不会有资本主义,因为资本主义需要法国大革命这样的事件来给封建主义送终,否则就无法确立“人人平等”和“平等”交换。但是新型的关系中依然存在剥削,这个剥削在什么地方呢?很多时候对方没有强制的拿走你的东西,可是我们依然被剥削了,原因何在?
马克思的分析其实已经揭示出了问题的关键,即: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比如说次贷危机,实际上美国就是用作为价值的美元交换了作为使用价值的中国商品。表面上是公正合理的,但是随着资本主义定期的经济崩溃,一切骗局就都被揭开了。
货币作为价值和作为使用价值的商品交换实在是匪夷所思的。其实货币——这里暂且只谈纸币——本质上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个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观点说就是没有效用——如何能与有效用的商品交换呢?无疑,这里面有一整套的社会关系存在,尤其是有政治关系存在。没有社会制度保障,任何人都不敢用自己手中的物品去交换几张纸。我用两张信笺纸交换大家的电脑,大家愿意吗?货币并不是天生有用的,恰好相反,它天生一钱不值。
圈地运动以后,英国农民没有了生产资料,同时甚至还没有自由——因为他们连流浪的权利都被剥夺了。所以唯一可行的选择就是进入工厂。工业资本逐步发展,到19世纪,“公平”交易已经建立起来了,工人不是被强迫送往工厂劳动的——但其实当你一无所有时,为了避免饿死,还有其他选择吗?——而是通过“公平”的契约去劳动的。但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一个黑格尔辩证法确定的相对性的问题;没有绝对的高,只有在比较中才能确定高矮。在工厂劳动中也是一样,工人如何确定自己拿到的工资是自己生产的商品的价格呢(如何确定交易公正)?现代服务业工人可以很轻易的发现自己的工资拿得是不是足够。因为生产和消费是同时的。但是产业工人却不能看出来,因为资本家要将商品拿到市场上去出售,才会标出10000的价码(这里给出一个模型,以便下一步分析),但是所有工人却早在这以前就拿到了总共2000元的工资。
接下去,钱又开始作怪了。工人手中的钱不用于交换就没有任何用处,而他们生产出来的商品却成为了他人的财富。 于是工人不得不又拿手中的钱去购买商品。资本家实际上对工人进行了双重欺骗,第一,用社会关系的产物“价值”交换了作为生物所必须的“使用价值”,第二,通过断裂两个系统让工人无从得到自己应得的足额工资(其实进一步说,除非工人实实在在的拿走自己生产的产品——而且不能在生产流水线环境下——否则他永远都无法准确的拿到自己的“劳动价值”,因为价值本来就不等于使用价值。)。
再下一步,消费品市场上出现了对立的10000元商品和2000元购买力,当然就会造成消费不足,最终的结果就是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又反过来暴露了资本主义内在的荒谬,以及剥削。同时,作为价值的货币绕了一圈以后最终暴露自己根本就没有价值。所以,资本主义在按照自身逻辑运行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自杀。但是马克思进一步指出,问题还不在于购买力上,问题的关键在于资本家那里,他并不是没有能力继续投入,但是生产越多,利润率就会继续下降,所以资本家宁可销毁商品而不愿意生产。同样的道理,正是因为资本家并不是没有能力继续投入资本,所以才会在凯恩斯主义以后开发出各种金融市场。凯恩斯主义对经济危机分析中的错误就是一般的西方经济学错误,他们刻意的想要制造资本家和作为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工人之间公平交易的假象,所以才断定只要工人不购买东西,资本家就没有钱投入生产。但是却忘记了,工人买不起自己生产的东西恰好证明他们是被剥削了。除非资本第一次周转就发生经济危机,否则凯恩斯就是在说谎。
再来看看张五常的观点:他著名的钻石例子能驳倒马克思吗?表面上看能,甚至即使理解了我上面所做的一切分析,似乎马克思依然是要被驳倒的,因为不管怎么解释,依然不能解决奢侈品的价值问题。但是我之前已经说了,价值本身就是“没有价值”,它的衡量本来就是资本主义特殊的社会关系的产物。早在〈资本论〉的开头,马克思其实就论述了钻石,他说:“金刚石在地壳中是很稀少的,因而发现金刚石平均要花很多劳动时间。因此,很小一块金刚石就代表很多劳动。杰科布曾经怀疑金是否按其全部价值支付过。至于金刚石,就更可以这样说了。厄什韦葛说过,到1823年,巴西金刚石矿八十年的总产量的价格还赶不上巴西甘蔗种植园或咖啡种植园一年半平均产量的价格,虽然前者代表的劳动多得多,从而价值也多得多。”首先马克思解释了,金刚钻价值之所以高,是因为它的“供给”不足,所谓捡到一块钻石会如何如何并不能改变在社会平均水平上钻石的获得依然困难。其次从“效用”的意义上说,金刚钻之所以卖得贵原因就是因为“效用”,或者说“使用价值”。但是“杰科布曾经怀疑金是否按其全部价值支付过”,同样,按照资产阶级的古典“国民经济学”(需要注意,劳动创造价值其实也是古典国民经济学的观点而不是马克思的观点)的劳动价值论,钻石恐怕也从来没有按照其全部价值支付过。也就是说,实际上金和钻石的价值远在其市场价格之上!,这说明什么?我的观点就是:马克思想要论证的核心问题就是货币作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的欺骗性质。
张五常等人,目的只是为了替他们的主子多挣点钱而已。但是他们怎么折腾却也逃不脱马克思的手掌。因为在分析出货币的欺骗性质的过程中,马克思实际上已经从根本上指出了资本主义内在规律的荒谬性。价值既不是劳动确定的,也不是什么“效用”和“供给”确定的。而是资本主义环境下为了剥削工人的劳动,所以“按照”“一般劳动时间”确定的。也就是说价值的制定其实是为了满足资本主义的运行规律。用“一般劳动时间”作为衡量单位,并不是像张五常那样的白痴以为的是因为马克思想要证明工人创造了价值,恰好相反,是资本制的空手套白狼的伎俩,用社会关系中产生出来的“虚拟”的“价值”概念去骗取劳动创造出来的“使用价值”。之所以选定“一般劳动时间”作为衡量单位,是因为资本制的核心是工业化生产,所以需要一个看起来公正的意识形态!
这就是共产主义需要公有制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仅仅出于道德目的,而且也是因为理性原因。作为社会主义者(故意用这个暧昧不清的词),是必须赞成计划经济的(当然计划的弊端还有待实践中解决)。因为赞成市场经济必然就会一次次重复资本主义,一次次崩溃,一次次战争(经济危机的结果往往不是革命,而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战争。这也就是我不断重复要把民族主义纳入左翼思想的原因,因为按照目前的逻辑走下去,将要出现的可能不是共产主义,而是纳粹主义),一次次革命。我不知道那些第三条道路,民主社会主义的人怎么想,但是我想任何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都不会乐于见到劳动者一次次的互相厮杀。
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是机器替代人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工资怎么计算的,报酬怎么计算呢?虽然我将要说的似乎有些乌托邦,但我认为不失为让大家扩展思路的抛砖引玉之作:我们如果在思考这个问题,那么我们恰好再次陷入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既然先前已经指出,资本主义的根本就在货币统治世界这一点上,那么现在我们怎么又退回到为货币所困之上去了呢?愚蠢小猪网友的技术含量很高的文章我觉得很有启发意义。马克思站在他自己的时代还没有想到机器竟然能这么大程度的替代人,所以他在否定“劳动创造价值”的时候还坚持“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就目前情况下,甚至使用价值很大程度上都不是体力劳动创造的了。但问题是马克思确实有先见之明,在《1857-1858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他就已经抽象的预言了“物化劳动”将压倒“活劳动”。那么在当前我们怎么继续马克思的思考呢?
愚蠢小猪 指出,现代工业化生产,虽然在体力劳动上人力被取代了,但是脑力劳动上人依然没有被取代。刚才我也简单论述了,机器永远不能超越人的事实。但问题在于,这种新型的劳动形式比流水线进一步的社会化了,如果在流水线上还勉勉强强可以实行计件工资的话,在今天这种高技术产业里面,工资实际是无法计算的(别忘记之前我们花了半天论述资本制下货币形态的欺骗性质)。另一方面,少数技术人员和资本家的紧密结合,从整体上看不但没有真正利用好生产力,相反却因为资本主义自私自利的性质严重破坏了生产力。其实这也可以从农业上直观的看出。很感谢苏拉密网友优秀的文章,结合愚蠢小猪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中国小农经济生产力是低下的,比如今天中国的农村,单干的小农经济不但不能改变资本制条件下农村的持续贫困,而且还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但是小农经济比起历代王朝末年豪强兼并下的情况还是要好得多,因为那种兼并完全出于个人利益,结果造成了整个社会的问题,它不是生产力低下,而是破坏生产。而从目前的经验看,最好的制度还是公有制,或者一定程度的公有制——比如国有,集体所有。因为公有制不但克服了小农经济力量薄弱,难以实现社会化劳动的弱点;而且克服了私有制度下为一己之私破坏整个社会的弊端。新的大工业社会这是普遍的规律。只有实现社会化劳动,才能最大程度的实现科学技术进步,以及应用,并且克服其弊端。
市场经济总是强调集体经济破坏个人积极性。且不说别的,个人积极性发挥的结果是什么呢?赚钱,越来越多的钱,但是现在我们都看见了,这种越来越多的钱最终反过来却破坏了实实在在的生产。比如经济危机,比如农民纷纷进城打工,工人纷纷下岗,知识分子纷纷沦为各类帮凶或者饿死,科学工作者纷纷下海经商等等。市场经济确实能一定程度的发展生产力,但是其效能是极其有限的,长期的看,它发展的是钱,那个不断贬值中的资本制意识形态。
所以其实问题的关键依然不是劳动价值的确定,而是共产主义必须建立。实际上,全球化的世界使得资本可能已经扩张到了终点,而资本主义是不能不扩张的。新自由主义的崛起,无非就是资本扩张的需要,在凯恩斯主义下,资本制度空前膨胀了。倒过来它却开始反对凯恩斯主义,它的内在矛盾直接意义上就是凯恩斯主义造成的,但是它现在却不是要反对凯恩斯主义,只不过是因为根本的矛盾不能见解决而已。表面上它反对凯恩斯主义,其实只是为了保障资本家的利益,保障资本的持续扩张。但是这种杀鸡取卵的办法能延续多久呢?扩张,这是资本永远的主旋律。
最近总是在看见大家呼吁中国不要救市。对此我还没有很深入的学习,所以只是有一个直观的感觉,那就是中国不可能不救,因为不救,整个世界都会塌下来,所以不论付出多大代价,都必须救市。中国已经不是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了,那个中国是没有卷入资本主义体系的,艰苦点是必然的,但是却不会死路一条。一旦卷入资本主义体系,任何的社会主义都不可能真正维持,因为你必须接受资本主义的最大逻辑——货币形态。民族主义很难看见的就是这一点:资本需要它们去互相厮杀,以掩盖资本的矛盾;同时,资本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完全不顾它们。重复我的观点:民族主义必须,并且只能和左翼思想结合,否则没有意义。
总的说来,英国民众之所以选择马克思为“千年最伟大思想家和哲学家”这决不是偶然,而是因为大家已经感觉到,马克思笔下的资本主义及其总崩溃可能已经再次来临了。马克思并没有过时,〈资本论〉也没有过时。确实,〈资本论〉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不能像西方经济学一样帮资本家怎么去算计赚钱,但是它关注的本来就不是资本家的利益,而是整个人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