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区如何转型 专家学者支招
来源:珠江商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为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市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体现广东省体改研究会一直以来对顺德改革发展的支持,体现珠江商报作为地方主流媒体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推进顺德“两转型一再造”,从今日起,本报与广东省体改研究会、顺德区委宣传部联合推出“两转型一再造”系列专题访谈,邀请省内著名专家学者号诊把脉,探索顺德“两转型一再造”的路子。

    6月19日,汪洋在佛山调研时,要求佛山进一步解放思想,做好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发展转型,环境再造,努力成为广东参与国际竞争的先锋队,珠三角一体化建设的主力军,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排头兵。7月15日,市委召开的十届五次全会着重强调,要以“加快推进产业发展转型、城市发展转型和环境再造”为着力点,推动佛山新一轮大发展。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顺德如何继续当好全省、全国科学发展的排头兵?汪洋书记提出了“两转型一再造”战略,市委对顺德提出了新的定位——“顺德区建设成为总部经济园区、白色家电之都、现代物流基地、生态环保之城”。这一新的定位,决定着顺德今后发展的路径。

    然而,顺德的“两转型一再造”之路到底应该如何走?前不久,本报和顺德区委宣传部邀请省体改研究会专家,对顺德进行了充分调研,在此基础上,他们结合顺德的实际,对顺德如何开展“两转型一再造”提出对策和建议。

    本报负责人认为,联合省体改研究会和顺德区委宣传部组织“两转型一再造”专题系列访谈,是珠江商报作为顺德区域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使然。关注顺德发展,关注顺德未来,大事早介入、不缺位,是商报一贯的做法;本报热忱希望社会各界对这个专题给予关注。

    首期专题系列访谈,推出本报记者对广东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广东体改研究会副会长陈鸿宇的专访。

顺德:应是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排头兵
访广东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广东体改研究会副会长陈鸿宇

本文概要

    佛山要努力成为“广东参与国际竞争的先锋队,珠三角一体化建设的主力军,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排头兵。”这是汪洋书记对佛山未来发展目标和战略地位的高度概括,基于佛山实际提出的“两转型一再造”战略,是新一轮思想解放的重要成果,对佛山来说非常贴切,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推进“两转型一再造”,顺德要有历史自觉和政治自觉。过去,顺德的综合改革为全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探索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顺德要以蓬勃锐气继续争当县域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探索出一条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城乡和地域协调发展、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新路子。顺德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是转型,方向是升级,目标是要在广东现代产业体系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顺德城市发展转型方向是大胆探索新的城市发展模式,走城乡协调发展之路。而“环境再造”是“两转型”的前提和主要内容。

专家简介

    陈鸿宇,经济学教授,现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副校长、巡视员,兼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区域发展组组长)、省“十一五” 社会科学规划应用经济学科组组长、广东体改研究会副会长。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党校系统优秀教师”称号,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公共管理方面的教学和理论研究,主持多项国家和省重点研究课题,主要论著有《区域经济梯度推移发展新探索》、《区域经济学新论》、《空间视角下的产业结构优化机制》等。

精彩观点

    过去,顺德的综合改革为全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探索了一条崭新的道路,首先得益于顺德有不断否定自己、改革自己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顺德要继续发扬这种精神,以蓬勃锐气争当县域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在产权改革中,顺德政府响亮地喊出了“不问所有,只问所在”的口号,促进了顺德经济的多元化、市场化。但在产业的升级转型中,我们还要大声呼吁珠三角的企业要“不问所在,只问所得”。

    顺德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是转型,方向是升级,目标是要在广东现代产业体系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自主创新不是一味发展“高精尖”的“增量”,顺德的优势在于制造业,如何处理好现有制造业这个“存量”很重要。转型必须建立在盘活“存量”的基础上,让原有的产业也同时走上升级的道路。

    顺德城市发展转型方向是大胆探索新的城市发展模式,走城乡协调发展之路。顺德的小桥流水的水乡风情,是非常难得的资源,在城市转型中,我们应保留更多的古树、小桥,保存那种和谐的自然生态和人文氛围。

    ●科学发展观在顺德率先实践和落实,既提升了顺德的境界,对中国大部分县域经济的发展也具有强烈的启迪作用。因此,顺德要有历史自觉和政治自觉,也就是说,既要有清晰的方位感,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勇于变革,勇于承担。

    ●顺德的产业转型升级,应立足于本地整合和升级。要努力做到“顺德制造”与“顺德创造”相融合,顺德的高新产业应该与具有市场优势的传统制造业结合。

    ●顺德具有建立“总部经济园区”的条件,离广州才几十公里的距离,空间上不是问题。关键还是在于环境,即使发展区域性的“总部经济”,顺德也必须具有比珠三角其他城市更为优越的体制、交通、信息环境。因此,“环境再造”是“两转型”的前提和主要内容。

    ●不能简单地把城市化理解“城区化”,城市化过程不是彻底消灭农村、消灭农业和消灭农民的过程。从世界范围看,城市化历程,是从农村走向城镇、城镇走向城市、城市走向城市体系、城市体系走向大都市区(都市圈)、大都市区走向大都市连绵带的历程。

    ●顺德未来的方向是发展成为一个社会稳定、生态良好、经济发达、政治昌明、文化繁荣,市民安居乐业、群众有创业环境、有生活保障的宜居城市。

    “两转型一再造”是新一轮解放思想的重要成果

    记者:今年6月19日,省委书记汪洋到佛山调研,寄语佛山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发展转型和环境再造,努力成为广东参与国际竞争的先锋队,珠三角一体化建设的主力军,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排头兵。请你谈谈“两转型一再造”战略提出的背景。

    陈鸿宇:珠三角目前已发展到了一个转型期,无论是中心城市广州、深圳,还是当年的“四小虎”顺德、南海、中山、东莞,辉煌的发展时代已充分展现出来,也都同样面临着避免产业老化的转型升级。目前在珠三角的某些特定区域,由于原材料上涨、出口及退税政策变化、汇率急剧变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生产成本上升,边际收益在递减,原来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回报、低效益”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相对而言,今年珠江西岸地带比珠江东岸所受影响略小,上半年仍保持经济稳定的增长,但这并不是说不需要产业转型升级,对比于长三角、东北等地带,发展速度也明显放缓,产业转型势在必行。

    而随着城市的发展,社会管理成本也在增加,珠三角民众对基本公共服务、文化 、生态的诉求日益丰富和强烈。城市发展的目标、形态、模式是否与老百姓愿望一致,城市的发展转型、包括生态环境、个人成长环境,创业环境、政治环境等的环境再造,就成了执政者高度关注的问题。

    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是广东新一轮解放思想活动的主题。落实到地方,就是要实事求是,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适合本地方科学发展的战略,使本地发展具有自己的特色,而不是一刀切。这样才能保持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势头,这也是科学发展观对佛山、对顺德的要求。

    6月18日,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排头兵的决定》。会议闭幕的第二天,省委书记汪洋就来到佛山调研,推动对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佛山要努力成为“广东参与国际竞争的先锋队,珠三角一体化建设的主力军,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排头兵。”这是汪洋书记对佛山未来发展目标和战略地位的高度概括,基于佛山实际提出的 “两转型一再造”战略,是新一轮思想解放的重要成果,对佛山来说非常贴切,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推进“两转型一再造”顺德应有历史自觉和政治自觉

    记者:顺德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上世纪90年代率先开展的产权改革后来成为全国企业改革的“范本”,在新的历史时期,顺德应站在怎样的高度来认识“两转型一再造”?

    陈鸿宇:顺德一直有其独特的发展魅力,即便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粮为纲的年代,顺德也已在偷偷地种经济作物;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顺德乡镇工业已发展得蓬蓬勃勃,这一发展基础和人才储备与后来的内生型发展模式是一脉相承的,有别于珠江口东岸地带的外向型发展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当时的“三个为主”的“顺德模式”优于别人。内生型和外向型发展模式并非不可相融,而应是互补的。实际上,也正因为这种模式,使得顺德产权改革的成本要大于东莞和深圳。

    现在回顾顺德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产权改革,其主要贡献一是明晰了政企关系和产权关系,使投资主体由一元走向多元,促进了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和内生型经济的繁荣;二是极大地解放了顺德的生产力,形成了众多的专业镇和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三是盘活了公有资产,将其转化为科技文化事业和大环境设施配套的投入;四是促进了土地、技术等要素市场的发育,培育起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顺德通过产权改革,走上了与东莞等地殊途同归的大发展之路,但因顺德的产权改革的对象是原来的“三个为主”模式,顺德的产权改革模式和发展模式,也更加适合于当时省内和国内的大多数地区,因此,顺德的改革和发展成为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典型样本之一。

    回顾历史,顺德产权改革之路,就是解放生产力之路,就是把解放思想落实到生产力的解放上。什么时候生产力发展受到束缚,什么时候就要突破思想桎梏和体制障碍。从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到现在,顺德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得益于产权改革的成功。时至今日,顺德仍在享用产权改革的红利。

    过去,顺德的综合改革为全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探索了一条崭新的道路,首先得益于顺德有不断否定自己、改革自己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顺德要继续发扬这种精神,以蓬勃锐气争当县域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通过推进“两转型一再造”,探索出一条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城乡和地域协调发展、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新路子。科学发展观在顺德率先实践和落实,既提升了顺德的境界,对中国大部分县域经济的发展也具有强烈的启迪作用。因此,顺德要有历史自觉和政治自觉,也就是说,既要有清晰的方位感,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勇于变革,勇于承担。

    顺德的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是处理好“存量”和“增量”的关系

    记者:顺德新的定位是建设成为总部经济园区、白色家电之都、现代物流基地、生态环保之城。围绕着这样的定位,顺德在产业转型升级上应朝着怎样的目标迈进?

    陈鸿宇:顺德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是转型,方向是升级,目标是要在广东现代产业体系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顺德是制造业名城,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群,这是多年积累下来的核心优势,这个“根”不能丢,否则总部经济、高新产业等等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对产业的认识,不要简单地将一个企业、一个产业划为“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对顺德的制造业也不要简单地视为都是需要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事实上,一个成熟的产业群和产业体系是由多个技术层次的企业组合而成的。对不同的产业、同一个产业的不同环节,都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顺德的产业转型升级,应立足于本地整合和升级。要努力做到“顺德制造”与“顺德创造”相融合,具体说,顺德的高新产业应该与具有市场优势的“传统”制造业结合,自主创新要扎根于制造业之中,让每一件产品都有较高的技术含量、消耗更少的资源、占用更少的劳动力、造成更少的设备折旧,这就需要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因此,自主创新不是一味发展“高精尖”的“增量”,顺德的优势在于制造业,如何处理好现有制造业这个“存量”很重要。转型必须建立在盘活“存量”的基础上,让原有的产业也同时走上升级的道路。香港以前也曾以制造业为主,上世纪80年代香港的产业转型处理“存量”和“增量”的关系就很成功。原来一条用了十几年的生产线,还会保养得很好,转移到内地来作为向内地投资的本钱,没听说丢弃在香港闲置生锈的。他们对“存量”的合理利用可谓极致,在内地继续赚钱,赚到钱了,再扩大投资规模,更新设备,“增量”也随之膨胀。因此,顺德的产业转型升级,首先应立足于本地“存量”的整合和升级。

    立足产业的本地转型升级,核心是优化环境

    记者:要实现立足本地的产业转型,政府该营造怎样的环境?

    陈鸿宇:在产权改革中,顺德政府响亮地喊出了“不问所有,只问所在”的口号,促进了顺德经济的多元化、市场化。但在产业的升级转型中,我们还要大声呼吁珠三角的企业要“不问所在,只问所得”。不能过度依赖原有的地缘优势。在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企业的发展区位、是由企业的经营成本决定的,只要经营效益好,投资者并不十分关心企业建在哪里。企业做大做强之后,周边环境劣化,往外拓展是必然的,包括其“总部”。认为“野鸡”留不住,“家鸡”才具有“植根性”的想法是很不可靠的。可以说,一个企业的植根性取决与企业所处的环境,而不在于企业是内生的还是外生的。一个地区的环境能够让企业持续和稳定的“有所得”,他们就自然会留下来。20年前珠三角靠世界一流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环境,成为境外企业转移的“热土”。如果今天顺德能保持以往的优良环境,不但能留住“家鸡”,也能继续吸引“野鸡”,把“野鸡”改造为“家鸡”。反之,“家鸡”也会飞走的。如果“家鸡”“野鸡”都飞走了,也就不用讨论企业的本地转型升级问题的。

    当然,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对一个企业、一个产业、一座城市都是适用的。企业在空间层面上要讲“不问所在,只问所得”,在现行体制下,地方政府还是在乎企业的“所在”的,最好是把产业链、增值链的“低端”给转移出去,自己留住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集团的“总部”。就如香港的很多企业都搬迁到了内地,但他们总部还在香港,在内地赚的钱带回香港消费,成为香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源泉。顺德具有建立“总部经济园区”的条件,离广州才几十公里的距离,空间上不是问题。关键还是在于环境,即使发展区域性的“总部经济”,顺德也必须具有比珠三角其他城市更为优越的体制、交通、信息环境。因此,“环境再造”是“两转型”的前提和主要内容。

    顺德的城市发展转型要成为全国城乡协调发展的典范

    记者:珠三角城市群的联动发展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广州提出建设“首善之区”作为龙头辐射带动珠三角,列入广州半小时经济圈的顺德,未来将会是一种怎样的新的城市形态?顺德应如何未雨绸缪融入广佛都市圈谋划未来的发展?

    陈鸿宇:我一直在强调一个观点,不能简单地把城市化理解为“城区化”,城市化过程不是彻底消灭农村、消灭农业和消灭农民的过程。从世界范围看,城市化历程,是从农村走向城镇、城镇走向城市、城市走向城市体系、城市体系走向大都市区(都市圈)、大都市区走向大都市连绵带的历程。目前珠三角正处于由“城市体系”迈向“大都市区”的阶段。一个完善的“大都市区”里,在城镇结构上应是“夹城夹镇夹乡村”、在产业结构上应该是“夹工夹农夹三产”、在自然生态上应该是“夹山夹水夹绿带”。国外的一些都市圈就很有特色,不但有大都市,周边也存在大量的生活舒适便利、生态环境优美的乡村。不要单纯地把乡村看作就是农民居住的地方、发展农业的地方。实际上,乡村也是一个公共生活空间、居民的居住空间,城市的人可以来到乡村居住,乡村的人可以走进城市工作,关键是城乡要协调发展,实现都市圈的一体化。

    顺德城市发展转型方向是大胆探索新的城市发展模式,走城乡协调发展之路。首先,城市发展转型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城市形态的转变,而应该是城乡发展的新定位,要求经济发展态势好、政治清明;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得到保障;民生事业、公共服务要不断提升,人的综合素质要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要优美。可以说,城乡协调发展、宜居城乡是综合的概念,而不是建一堆高楼大厦或者工业区那么简单。比方说,顺德的小桥流水的水乡风情,是非常难得的资源,在城市转型中,我们应保留更多的古树、小桥,保存那种和谐的自然生态和人文氛围。同时,力争做到城市和乡村“三个等值”,那就是投入在农业和其他产业的要素回报要大致等值,住在城市与乡村的所有人,所能享受到的基本公共服务是大致相等;住在城市和乡村的公民政治地位是完全平等的。最后,顺德城乡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为解决城乡间的协调发展问题,可效仿法国的“城市联合体”或美国的“城市同盟”等模式,用这种模式协调区域发展中碰到的矛盾是十分值得借鉴的。

    所以,一个好的社会,应该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五个方面的平衡发展,为市民创造一个共享的美好环境,顺德未来的方向是发展成为一个社会稳定、生态良好、经济发达、政治昌明、文化繁荣,市民安居乐业、群众有创业环境、有生活保障的宜居城市。

    总策划:黄   挺  梁惠英  陈真泉
    策    划:周林生  苏维勇  沈   涌  林德荣  蒋星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