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阳泽
创新思路推动又好又快发展
——云岩区在全省经济强县建设考评中实现“八连冠”的背后
日前,贵州省第二轮经济强县建设考评指标完成情况公布,结果显示,贵阳市云岩区以96.33的最高分名列榜首,这是该区在第二轮考评中连续4年保持在全省23个经济强县考核中排名第一,也是自1999年我省开展此项工作以来该区第八次荣登榜首。
空间狭小、资源有限的云岩区如何实现“八连冠”?据了解,在建设全省经济强县的工作中,该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区情提出了“有限空间,无限发展”的新理念,围绕“三产立区、工业强区、体制活区”的新思路,有力地助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仅今年1至7月,该区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1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实现6.05亿元,同比增长40.32%和35.17%,再创历史新高。
一
立足区位优势,强化商业圈功能,壮大财税收入。云岩区以四大商圈为基点,繁华喷水池、提升大西门、打造紫林庵、重塑大十字,不断拓宽招商引资领域,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成功引进了华润集团、永城煤电、苏宁电器、华标创业、保利集团等国际国内500强企业入驻云岩发展。据了解,去年该区招商引资到位资金从2003年13亿元增加到32.43亿元,增长149.46%。
同时,云岩区还以创特色、促双赢为突破口,积极发挥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在非地域财力增长方面,不断加强资源的整合利用,突破行政区划局限和体制障碍,积极加强与贵定、惠水、毕节、黔西等区(市、县)的交流与合作,全力打造“总部+基地”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实现了以楼宇引“总部”入驻,以“总部”促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目前,该区已经形成互为犄角的两大“亿元商圈”(喷水池、大西门),并围绕贵阳市建设城区半小时经济圈和市域1小时经济圈的战略部署,以东线——渔安、安井片区,西线——三桥马王庙片区,北线——雅关、偏坡片区开发建设为载体,采取攻东、拓西、推北举措,有力地形成全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成为贵阳市承接省内外经济发展与交流的重要接点。
据统计,仅今年1至7月,该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突破69.61亿元,同比增长15.45%,第三产业对财政贡献率就达78%以上,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立区之本。
二
扶持骨干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壮大生产规模,是云岩区大力推动二产增长的一个重大举措。
通过实施传统工业改造,云岩区壮大了生物制药、印刷包装等传统支柱优势行业和科技型企业。近10年来,云岩区财政投入资金支持科技项目324项,引导企业投入技术研发资金16.69亿元。
大力发展新型工业,按照“资源化、减量化、再利用”的原则,云岩区积极引进低能耗、低成本、低污染、高效益的电子产品加工、现代生物制药、新型材料等产业企业入驻。据悉,自1998年以来,云岩区财政共投入1.1亿元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用于促进区域科技创新与发展、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各类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项目。
同时,该区始终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推动区域科技进步的重要手段,鼓励企业自主创新。通过几年来的努力,云岩区相继成立了一批以贵州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企业技术中心;先后搭建起现代中药业研发、汽车电子产业、包装印务开发、信息化商贸物流四大高新技术产业平台;仅2003-2007年,孵化出电子产品加工、现代生物制药、新型材料生产、社会事业保障等科技计划153项,获市级以上立项389项,仅本级科技计划项目完成总产值45.45亿元,新增利税7.57亿元。
据统计,今年1至7月,该区生产总值实现104.6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实现43.9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4%和8.5%,为“强县”建设垒起了登高基石。
三
在实施“体制活区”工作中,云岩区从激发基层创收活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入手,制定下发了《分税制街道(镇)财政体制方案》,从而有效地激发街镇创收。
该区还加强了与区域内国有企业的产业嫁接。通过拓宽与贵阳烟厂、轮胎股份以及电力等辖区内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合作,为促进企业多元化发展和在区域内发展配套行业创造条件,共同打造出政府支持国企发展、国企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新模式。
为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该区根据发展需要,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实施“三改”举措,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抓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整、修编契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体开发、统筹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并协调社会各项事业齐头发展,城乡低收入群体的最低生活实现“应保尽保”。
云岩区还重点强化“建强”目标管理工作,将目标分解细化、层层落实。区委、区政府督查室不断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和年度考核机制,有力地确保了全区“建强”工作按计划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