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双
大部制改革凸显IT政府采购新机
2008年,中央国家机关将继续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实施《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凸显大部制改革成果,落实好政府机关信息化建设的部署管理与应用工作。由于IT产品技术种类繁多,更新快,技术含量高,价格差异大,给各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的采购和应用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此,进一步快速推进规范IT政府产品采购,既是满足政府应用需求,又是规范和节约国家资金投入的重要工作。
为了进一步推动电子政务建设,了解政府机关的信息化建设需求,在大部委合并的背景下,本报结合政府机关信息化建设的部署工作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与中央国家机关信息化主管部门及IT应用部门合作,于7月4日举办了“2008年中央国家机关IT产品采购及软件服务应用峰会”。
会上,50多位来自各中央政府机关信息负责人联合IT厂商以及相关媒体针对电子政务开展的现状以及IT政府采购过程中出现的若干重点和难点问题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厂商与用户纷纷表示,IT政府采购过程中采购风险、性价比、平台构建以及产品选择等方面还存在种种缺陷与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逐步加以解决。
金建中在致辞中提到,从2002年到2007年,我国政府采购规模年均增长达到了39.5%,2007年已经突破4000亿元。据2008年全国政府采购工作会议上透露的数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执行5年以来,中国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明显提高,2002年至2007年政府采购资金年节约率达到11%,累计节约财政资金1800多亿元。
推行大部制改革、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发展面临的又一重大契机。然而,如何把电子政务建设重点与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很好地结合起来,如何实现跨部门、跨组织协同的综合效应,把这些问题落到实处,需要触及到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的前期规划、需求分析以及严格的政府采购。而目前的政府采购依然存在很多较为突出的问题,需要各政府机关部门、厂商以及相关媒体共同面对和解决。金建中说:“希望通过本次峰会,各部门信息主管同志可以共同探讨政府采购的热点难点以及政府IT采购方向、政府采购中企业在需求调研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以至整个电子政务发展献计献策。”
采购风险依然较大
采购风险一直是各政府机关十分关注的问题。信息化建设在我国整体上依旧处于初级阶段,对于电子政务仅仅达到有所理解的层面,仅去年我国电子政务的投资总额已达500亿元。国家统计局计算中心副主任胡帆表示:“资金的安排和执行的监督层面,我们只统计到投入资金的总额是多少,但是数字背后的隐患与问题更值得分析和思考。在这个问题上,希望媒体更多地关注另外一个数据,就是在所谓的这些持平的资金当中,其有效率及履约率分别能够达到多少。在今年几个重大事件当中,希望相关媒体更为关注达到履约率以及废标率究竟有多少,这对于相关部门的监督以及厂家的自律是更为有效的。”
在执行层方面,目前政府所购买的无论是有形产品还是无形产品,是否真正地纳入政府采购的目录资金当中是值得思考的,特别是无形产品,当政府购买了一个软件之后,其相应的维护以及售后的服务是否可以保证产品真正地应用到工作当中,这是一些厂家应当努力去完善的。例如一些开源软件,它的维护以及技术应用支持的相关服务是否形成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当中十分关键。如果没有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当中,对于政府机关日后工作的开展是十分困难的。
采购风险也为政府进一步完善采购策略和流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完善财务科目、平衡各部委基金预算、加强绩效审计是提高政府采购效率、抵御采购风险的有效措施。”胡帆这样总结道。
价格究竟多少合适
在进入采购实施阶段以后,一个新的问题又显现出来。
国家人口计生委信息中心副主任洪亢基认为:“目前的政府电子采购还处于解决程序和合规问题的阶段。市场上购买产品可以还价,政府采购过程却没人说话。很多厂商进入政府采购名单,便将价格提高到最高限。”国家规定的协议供货,要在120万元规模以下,而用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在价格范围内达到预期。部分厂商对于进入政府采购名单犹如蹬上金銮宝殿,其报价相比与市场报价也要高出很多。这让政府部门的信息管理部门很难决策。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络信息中心主任解延德教授给出了这样一个案例:某政府部门购买一个软件,厂商给予的政府采购报价为1500元,而其产品的市场报价是1200元,以个人名义购买报价为800元,巨大的差额折射出政府采购过程中存在的弊端。
为了杜绝上述问题,很多采购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低价者中标!政府采购价格不是单纯的数字,而是包含服务、品牌等在内的综合价格,有些采购人每每要求供应商保证良好的售后服务时,却没想到良好的售后服务保证也是体现在价格中的。
对于低价中标的产品,许多政府机关并不持乐观态度。政府采购追求的“低价格”,是建立在质量和服务相等前提下的低价,其价格是包含质量、技术要求、配置属性、服务要素在内的综合价值的反映,因此政府采购价不一定是绝对的最低价,而是低于市场平均价的某种价格。由于一些产品在服务要素方面的缺失使得价格较为低廉,其相应的技术支持和服务便会大打折扣。这一方面需要厂商以积极中肯的态度配合政府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同时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和规范。
信息采购效率不高
政府采购还要注意信息采购的效率问题。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网络与推介处副处长姚志伟说:“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抱怨信息的匮乏,于是投入大量的资金去采购信息,与此同时却产生了大量的信息浪费。事实上,信息就在我们身边。”
厂商对于没有进行加工的信息打包直接出售,无异于垃圾。姚副处长用这样一个案例说明关注身边信息的重要性:美国一位文学作家创作了一部小说,其内容涉及很多国家安全机密的内容,而在进行调查时,这位作家表示没有通过任何违法手段去窃取国家机密,其作品内容均来自公开发布的相关信息,并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推断创作而成。由此可见,关注身边的信息十分重要。
目前很多信息服务商都是在很浅的层面收集,应当努力在更深的层面上进一步地挖掘,从而提炼出对政府工作切实有用的数据。在政府部门当中,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他们对于信息源进行处理并出台相应的报告。将数据变成报告并形成观点,对政府工作真正起到作用的同时节省了电子政务投资,提高了投资效益。
采购需求应由谁提
目前,我国为了执行国家相关政策而购买新的办公系统在实际工作当中使用不便,依然应用原有的操作系统进行工作的现象在各政府机关部门屡见不鲜,厂商在推荐自己产品的同时却忽略了用户对象的真正需求。国家人口计生委信息中心副主任洪亢基说:“旧的系统不合标准,新的系统用不上,这个问题让很多政府机关部门感到十分困惑。政府采购,应当以需求为标准而不是以要求为标准,应同时兼顾上下两个系统。”解延德也表示:“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在于应用和效益,不是搭建了一个平台就算成功,应用才是最为关键的,用户的感受如何直接反应出应用效益,这才是信息化建设的落脚点。”
目前的政府电子采购,政府机关等相关用户与厂商之间的沟通还比较缺乏。厂商提供的产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一些系统程序的应用,另一方面是为程序应用所搭建的平台。开普互联销售负责人作为厂商的代表说:“政府机关究竟需要搭建怎样的平台也是厂商一直以来十分困惑的。用户究竟有什么应用需求,政府机关不同部门又有什么各自不同的需求特点是我们厂商一直想了解的问题。”
国家信息决策部门应该理解业务部门的需求和市场上技术产品供给情况,并将业务需求通过标书等形式有效地表现给供货商,从而实现需求和供给的有效对接。
适用性与民族性谁更重要
很多行业的信息需求量非常之大,购买的IT产品众多,应用也十分广泛,行业应用的各个环节都与信息技术紧密联系在一起。广电研究部主任曲梅说:“广电行业的IT产品采购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广播电视行业业务上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政府信息化产品采购。在采购过程中有一个普遍的困惑就是:如何把握适用性与民族性谁第一的问题。”
目前,办公自动化虽然已在政府较大范围内普及,但电子政务处理日常业务的水平还不高,对高新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能力也比较欠缺,整体素质与电子政务建设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
选择购买国外的产品应用到政府工作当中,对于信息安全没有充分保障,关键性技术不掌握在自己手中,一旦电子政务系统被非法侵入和遭到破坏,电子政务系统将不能正常工作甚至全部瘫痪。后果必然波及地区和整个国家的安全,这种破坏将会给国家带来重大损失。电子政务信息系统也必然成为信息间谍、敌对势力,恐怖集团、国家之间信息战攻击的目标。
客观来讲,国内一些信息技术厂商一方面过度夸张地炫耀信息技术产品的性能和先进性,错误地提供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应用范围的信息,人为地扩大了信息技术提供者和应用者之间的“数字鸿沟”,加大了信息安全的隐患。另一方面,国内信息技术厂商是否真正掌握产品的决定性技术以满足政府部门信息化安全的要求得不到充分的证明,使得政府部门在选择国产品牌时提心吊胆。
目前国家大力支持国产软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而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国产产品能否真正达到国家信息安全要求的标准仍是个未知数。解教授表示:“一味地国产化不一定真正解决信息安全问题,同时相应的服务能力受到限制。”这一方面要求国产厂商增强自身技术研发能力,一方面也要求政府部门对于电子采购持理性态度,从提高工作效益的实际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