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20年应该说是世界巨变的20年,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产业链的重组,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机会。 比特网6月12日消息,2008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在京召开。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中国信息协会电子政务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卢朝霞以《创新、融合——工业与信息化融合的思考》为题做了主题演讲。以下是其发言:
卢朝霞:各位领导大家上午好!
今天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工业与信息化融合以及创新方面的一些问题。
刚才听了肖司长和周副主任的报告,实际上是受益匪浅。我们是从一个企业来,对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对创新和融合有很深的体会。
下面我想通过三个方面的探讨,来讲一下我们的实践。
第一我想谈一下这些年整个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发展机会,第二谈一下对创新和融合的理解以及工业与信息化融合的一些思考。第三方面想讲一下东软在发展的17年当中当中的一些实践。
过去的20年应该说是世界巨变的20年,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产业链的重组,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机会。我们有些数据可以印证,全世界40%的手机是在中国制造的,包括现在非常流行的iPod,所以全球手机生产大约 40%在中国。全世界打火机的80%来自中国,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领带生产地。中国也是全球的微波炉、电饭煲、电水壶、电风扇,、小家电的生产基地。前一段时间我去广东南海,到了一个不太大的农村企业家的一个房子里,他是生产电饭煲的,看到一个不太大,但是一年就卖出几十万台电饭煲,而且主要卖给农村。大家可以看到,在美国有很多小家电,可能在国内看不到,但是仔细一看都是中国制造。从我们近临日本来讲,60%的高档衬衫都是来自于中国。还有60%的日本农产品也是来自于中国。我们思考中国工业化,它的这种发展,可以说从刚开始的第一个阶段,我们是从低端的制造业开始,可以说我们依靠劳动力的成本优势,价格优势,进入到制造业,整个进程的加快,依托现代化的管理技术,第二阶段从价格的优势走向质量的优势。在温州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看的非常清楚的。它的鞋的制造,刚开始的便宜,到最后的质量优势。
第三个阶段,我们中国的制造业,开始引进先进的生产的装备,数控技术等等,产品设计的技术和方法,引进了先进的信息化管理,形成在管理能力和生产效益上,形成很大的竞争和新的优势。实际上现在很多的制造业已经把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传统的产品融合在一起,在通讯、消费类电子和装备制造等领域中都逐渐地取得这样的优势。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现在我们的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加剧发展的重要阶段。而这个阶段恰逢全球信息技术革命的兴起。而且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和各个领域的应用,对我们提高生产力,降低资源的消耗,减少环境的污染,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和促进,为我们国家走出新型的工业化道路提供难得的历史机遇。所以,中国面临着外部整合的趋势,同时也是我们在工业化发展过程当中面临的很好的机遇。在这个机遇当中,如何能够把握机遇,就会有更快的发展。
那么我想谈谈对创新和融合的认识。创新实际上与发明和专利还有不同。这个创新最主要的还是创造新的价值和应用。这个应用必须是在社会和市场上得到认可,能够驱动经济增长,能够创造新的价值,所以这个创新是实际上创造新的应用,这个应用确实在市场获得价值。怎么样来驱动,什么是创新的驱动力呢?在技术上面,技术是不断进步并驱动创新。在应用层面,我们客户的这种需求推动了和拉动了这种创新。在市场层面,因为企业要发展,要参与竞争,为了提升竞争力,要创新。所以这个创新就是要创造新的应用,推动社会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共同的发展,创造新的应用,推动共同的发展,这是创新的目的。
那现在的创新的特点和趋势,实际上现在的创新,是开放式的创新,因为英特网的发展,经济和全球化的加快,使技术取得全面的普及,单层的技术在竞争的体系当中实际上变得越来越弱。而且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创新的效益和速度成为创新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的创新要开放式的创新,要能够吸引众家的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所以开放式的创新成为创新的重要特征。创新需要在一个协同的环境当中,在一个生态链当中来完成。既然这个生态链在一个大环境中,开放创新对于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理解这种融合,首先狭义的融合是不同产品技术组织的排列和组合,广义的大融合概念是组织间的无缝连接和深入的洞察。融合使我们的产业分工和合作得益于发展并且深化,在软件领域当中,实际上融合使得我们IT的业务和流程的外包更加地简单和更加务实,使得能够把非专业的这部分分包给别人来做。融合也使得IT的解决方案能够有一个更深入有效的发展。这是融合的一个认识。
那融合时代的到来使得工业化和信息化密不可分,互相依存。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在传统的这种制造业,还是在现代服务业,信息化和工业化都是互相依存的。我们看看,工业信息化可以说是内部的管理信息化和外部管理信息化。从内部管理的工业信息化,包括是CAD和管理信息系统,那么内部管理使得传统工业企业在制造流程上发生变化,在生产、设计、制造、测试、物流方面发生很大的变化。在管理和信息流上,从前端的供应链到后端的这种客户服务也发生变化。这是内部管理的信息化。
第二方面大家提的ERM系统和企业关系管理是加强与外部客户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关系管理,加强了和合作伙伴的关系管理,同时和监管机构,如政府之间的沟通管理。这是管理信息化。
第二我们叫做产品信息化,在制造业的时候,生产的产品如何融合,就是信息技术如何创造出新的产品和产业门类,比如说像汽车电子、机床电子、各类嵌入式软件与系统融合技术和产品,这是新的一种工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那创新和融合推动了企业发展,在我们中国也创造了很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像在冰箱领域的龙头老大海尔,像彩电制造业的长虹, PC制造领域的联想,汽车制造领域的奇瑞,通信领域的华为等等,都是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那像冰箱领域的海尔,它的内部管理从刚开始的内部的库存管理,从物流管理,从销售渠道的管理,到面向客户的服务系统,它的管理性到现在的全面推行的先进的全球化的ERP系统,到产品领域的创新,到IT技术、信息技术和它的结合创造出来的网络冰箱、网络微波炉、网络空调等等,实际上是通过信息技术和传统的产品和传统流程的结合和融合,推动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信息技术已经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可以说是信息技术无处不在。那制造业这种信息技术无处不在给我们的软件产业带来巨大的拉动。特别是制造业对中国的嵌入式软件的拉动。手机是嵌入式软件应用的最大的领域。智能手机的迅速发展给嵌入式软件市场带来巨大的机会。比如说现在做手机,大概3个月的时候,新型的软件就要更新了。而新一代的手机软件的开发都用到上千人,历时几年才能开发出新一代软件,所以拉动很多软件产业的发展。信息家电市场规模继续扩大,像数字电视、IPTV、机顶盒等等,也给嵌入式软件带来很大的市场空间。汽车电子这个空间,包括汽车导航、汽车音响,汽车的防盗装置、安全装置等等,也给嵌入式软件带来很大的发展机遇。
那么最后我也想讲一下东软在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些实践。
东软是1991年从东北大学走出来的。今年正好是发展的第17年。我们从1991年3个人,3万块钱起家,发展到现在的1万4千多名员工,我们在全国建立了4个软件园,11个研发中心,在国内有8个大区,40多个分支机构,在美国、日本和欧洲很多国家设有分公司。东软也是一个企业,是一个软件企业,在企业的发展当中,我们核心就是创新。在创新方面,创造出了多种高技术融合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在应用方面,我们把行业的应用智慧和软件技术融合,开发了面向行业的大型应用软件。在管理方面,我们创造了产学研共同发展的产业发展的模式。我们创造了以人力资源为核心的软件企业的发展模式。所以在短短的17年间,我们在业务方面有88个业务方向,开发了362种解决方案及产品。这些具体的数字,可以印证东软的业务发展。东软建立了人口数据库,只要人一出生,报户口的时候,就要用到东软的软件。东软为2亿人提供短信服务网关,就是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在发送短信的时候,中间有软件在计费在提供相应的服务,这是东软的短信网关系统。我们为1.6亿人提供买电的软件,东软为电力系统提供电力营销、电力生产和电力的决策支持的软件,我们有12个省做的电力营销系统,有1.5亿的人使用东软的社保系统,为国家的大概100多个中心城市、500多个县级城市的相关行业提供服务。社保软件的中心端是社保系统,在医院端和药店端大概为6千多家药店和医院提供服务,5千万人使用东软的报税系统,300万学生使用我们的数字校园。实际上全球比较高档的制造厂商都用东软的软件。比如说宝马、奔驰、法拉力、丰田、本田等等汽车上的导航和音响系统都是东软的软件,东软为摩托罗拉、诺基亚、索爱等等这些手机厂商提供手机软件。我们为雅马哈这样的企业提供软件。
那么东软通过把软件和机械与所有电子结合起来,创造了新的应用,就是数字医疗设备、CT、彩超、核磁共振、X光机,把图像处理的软件、三维影象的软件和图片扫描软件结合起来,形成新型的医疗设备。
在东软的17年发展过程当中,我们认为创新是企业发展非常重要的基础,我们加速了软件行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在行业方面,我们以客户为中心促进行业业务的高度融合,构建相应的面向用户的实用技术和面向客户服务的组织,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文化。我们跟踪国际前沿技术,抢占技术制高点,实际上是超越技术,面向未来。我们选中了突破口,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医疗设备,这个数字医疗设备是采用开放式创新的虚拟制造,在我们的数字医疗的这种制造工厂中,你看不到我们有车洗的设备,我们在制造方面是全球制造、全球采购、组装、测试、服务、销售也是在东软,构成了一个哑铃式的生产方式,从生产管理的方式上,利用创新拉动传统产业的发展。在综合优势方面,我们打造了万人的软件工厂;我们坚持技术与应用相结合,构建一个开放式的创新技术体系。我们的技术平台转换成市场上用户满意、能够给客户带来价值的产品。同时我们在过程管理和质量管理方面,都按照严格的、工业化和规模化的要求进行管理。
在人方面,构建以人为本的文化,为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东软现在有3所大学,一个在大连,一个在广东的南海,通过源头的人员培养,到进入东软以后,尊重人、发展人、留住人,为每个员工创造发展的空间,将员工的利益和公司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源源不断的人才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快的发展。
那么2008年对东软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年。我们已经完成了整个集团的整体上市,形成了新东软和新的组织,我们的新组织有3个主要的行动:第一,东软要成为中国市场最领先的IT解决方案供应商,因为中国是有巨大潜力发展的市场,特别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商机。所以我们一定能成为中国市场上最领先的IT解决方案供应商。第二,成为世界领先的嵌入式软件与产品工程解决方案提供商。第三,我们要在日本离岸外包业务方面成为拥有最大市场份额的、最受客户信赖的供应商。
那么在未来,东软还要继续为中国的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作出更多的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