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推移,抗震救灾工作重心向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和灾后重建转移,在这个过程中,包括“远程医疗”“远程教育”“无线接收终端”等等新技术开始在重建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信息技术就像空气和水一样,平时似乎感觉不到,但危急时候少不了。
一周前,在灾区成华救灾安置点,来自都江堰、北川、汶川等灾区的近60名学生开始地震后的第一堂课。
与以往授课方式不同,他们的“帐篷学校”内,工作人员正在忙碌着安装电脑,这一天,这些不同年级的学生可坐在同一间教室内点击鼠标接受远程教育。
距离灾难已经整整过去15天了,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在争分夺秒的救援过程中,一些包括“遥感摄影技术”“生命探测仪”等高新技术的手段成为救援队伍的得力助手,架起通往生命的桥梁。
随着时间推移,抗震救灾工作重心向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和灾后重建转移,如何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成为全社会关注焦点。
在这个过程中,包括“远程医疗”“远程教育”“无线接收终端”等等新技术开始在重建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正如温总理所说,抗震救灾需要科学技术的更大支持。
“生命探测仪”
穿透3米墙体在废墟下探测生命信息
这些天,“生命探测仪”这个过去毫无概念的名词成了前后方老百姓们耳熟能详的词汇,大家知道,这是一种比“搜救犬”更灵敏的仪器。
十几万人被压埋在倒塌的房屋下面,尽快抢救被压埋的幸存者成为开始救灾的第一位紧急任务,由于房屋倒塌现场各种复杂情况,许多被深埋的幸存者无法主动把呼救信息传递上来,于是一种被称为生命探测仪的信息检测技术被广泛使用。
它用高灵敏的声波探测方法获取幸存者微弱呼叫、移动、敲击、呼吸的声音信息;使用灵活移动的高灵敏视频探头伸入狭小空间获取幸存者图像信息。
使用红外探测技术可在无光环境获取幸存者热体成像信息。
使用特殊微波雷达探测可以穿透2~3米墙体探测30~50米距离幸存者的呼吸、心跳和体动等生命体征信息。
墙体“透视”雷达过去只用在城市反恐行动中,如在解救人质、围捕恐怖分子等行动,如今也开始在救灾中大显身手。
遥感摄影技术
救灾人员可及时判断周边灾情
在最初的几天里,灾区电力电信设施被毁,我们只能从电视上了解灾情信息,而电视也一直没有灾情画面。对灾区的情况一无所知让全国人民焦憔虑万分。
在5月13日晚上7点,一篇名为李小文的学者网友“遥感道歉”吸引了很多网友的注意。
李小文指出,温总理飞去灾区,手里拿的是地图,而不是遥感出的现势图,“这让我们搞遥感的,恨不得打地洞钻进去”,李小文现为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现任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973项目“地球表面时空多变要素的定量遥感理论及应用”首席科学家,对遥感技术有绝对的发言权。
遥感(RemoteSensing)作为一门综合技术是美国学者在1960年提出来的。为了比较全面地描述这种技术和方法,这名学者把遥感定义为“以摄影方式或以非摄影方式获得被探测目标的图像或数据的技术”。
到5月15日,第一张遥感照片才出现。遥感照片起什么作用呢,通过遥感照片,救助人员才能判断周边的灾情,山体崩塌,桥梁受损的情况。
比如说,5月13日早上就拿到遥感照片的话,当天就能判断公路暂打不通,用李小文的话说,“遥感及时发挥作用,这24小时是能够争取的。”
由此可见,遥感技术用于抗震救灾还有些改进的空间,例如如何使航拍与卫星照片信息结合起来,如何统一组织和管理?如何进一步加强我国自己的卫星技术,提高遥感照片分辨率以及提高在复杂气象条件下拍摄能力等,当然也包括对遥感原始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
遥感照片从动态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到出图,也是一个高性能的网络信息系统的系统行为。
野外手术室
折叠打包后仅一立方米
除了远程医疗系统,一部五个月前在上海“世博科技专项”中刚刚通过验收的新系统,也在这次抗震救灾中首次投入使用。“全天候野外手术室”———一套现场医疗应急救援系统。这个野外标准手术室,可以折叠打包成一个一立方米左右的小包裹,通过科技手段,自带能源系统、水处理系统,不依靠当地任何设备就能够独立进行手术。
与此同时,远程医疗车载系统也开始在地震中使用。5月18日上午,20名专家正对在废墟中被困124小时后刚刚被挖出来的重伤员进行远程会诊。
医疗队员将伤员的病历数据转换成图片,通过远程医疗车上的卫星数据接收系统及无线网络系统实时传输信息,各地医疗专家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和辅助会诊平台展开网上会诊。通过1个多小时网上交流,专家们共同为伤员确定了救治方案。
在野战条件下,一台小型DV摄像机与远程会诊车的视频系统链接,即可实现多方专家对伤病员的同时救治。
阿坝州政府网站
危急时刻成为生命救援的中心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遭遇7.8级强烈地震突袭的阿坝州,瞬间陷入可怕的寂静。恰处震中区域,阿坝州的电力、通讯网络全部陷入瘫痪。
正当外界因无法获得震中区域灾情而万分焦急时,一个信息源神奇地绕过重重通讯障碍,透过互联网开始源源不断向外界披露重灾区最新数据。
阿坝州政府网站,一个平日只有几千人浏览的普通政府工作网站,灾难时刻冒险担负起新闻通讯的使命,从核心区域向外界传递一手的灾区情况,为营救工作赢取宝贵的资讯和时间。
阿坝州政府网站成为地方政府公布汶川地震最新情况的唯一窗口。
阿坝州政府政府办公楼有一条绕过重灾区的备用网络线路,能和骨干网链接上,在应急电力的支撑下艰难地上了网。借助勉强能够使用的网络,开始向外界传递灾区信息。从地震公告,汶川地震救灾部成立,到急需空投帐篷、食品、药品的空降救援。几乎成了当时阿坝区与外界通讯互联唯一的救命稻草。
如今这个明星网站已获得国内各大厂商的关注,中国信息协会和长风联盟,联合金蝶,东方正通等一批软件厂商开赴阿坝州,重建阿坝信息化。
远程诊断
20名专家会诊重伤生还者
远程医疗,是一个有着近30年历史的名词,而经过30年的普及,这个名词依然离大众遥远,只用于少数疑难杂症。但在这次灾难中,这项技术开始广泛应用。四川的一个普通农民,在临时医疗点,就能得到全国最好专家的会诊。
在绵竹帐篷医院里,灾民们排队在一台机器前会诊。这是一套抗震救灾远程会诊及X光检查系统。X光片会直接显示在这台电脑上,这台电脑跟成都华西医院放射科的计算机网络通过一条专用线路连接,绵竹临时医疗点医生看到的X光片和病人资料都会在成都的华西医院专家的电脑上同时显示。
此外,一线医生可以通过这套系统与专家进行网上视频对话,专家通过这种系统快速分辨重伤轻伤病人,轻伤留下治疗,重伤转移到成都的大医院,这种快速分流,大大减轻对灾区医疗点和成都市大医院的压力。
由于远程诊断的信号传送要求传输速度快,清晰度高,为此电信部门专门提供了一条8兆的数字专线传输光缆。
远程授课
灾后孩子们的“新老师”
一周前,在灾区成华救灾安置点,来自都江堰、北川、汶川等灾区的近60名学生开始了地震后的第一堂课。与以往授课方式不同,他们的“帐篷学校”内,工作人员正在忙碌着安装电脑,这一天,这些不同年级的学生可坐在同一间教室内点击鼠标接受远程教育。
绵阳八一帐篷学校远程教育系统24日正式开通,成为灾区第一家实现远程教育的帐篷学校,450多名师生通过电视收看了中国教育电视台的专家授课。
事实上中国教育电视台的“空中课堂”频道正是诞生于“非典”时期,五年前的另一场灾难。如今,帐篷学校安装的卫星接收系统,使灾区学生通过空中课堂,享受到知名专家辅导授课等远程教育资源。本报记者高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