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存在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存在,它总是关涉到意义,
而有意义的生存一定需要有某种坚定的理想信念做支撑
多元时代的人生信念与价值选择
——对向南林经历的哲学思考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宋建丽
2007年“五四”青年节,胡锦涛总书记致信中国青年群英会,希望全国广大团员青年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以英雄模范为榜样,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广大青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高度关注。如果说胡锦涛总书记“四个新一代”的要求为当代青年指明了方向,那么,向南林则以其实际行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意义,是实践“四个新一代”要求的楷模。
多元化时代的人生信仰与生存意义
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多元的价值选择极大丰富和拓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和意义世界,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了更为丰富的机遇和条件。然而,多元化带来的并不都是美好和幸福。在享受自由选择的同时,人们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迷茫和重负。人生理想和信念的荒芜,价值选择的混乱,生活意义的迷失,都成了前进路上无法回避的痛。
面对传统文化所建构的意义世界的解体,面对瞬息万变、复杂多样的现代生活,不少青年人逐渐丧失了支撑其生命活动的价值资源和意义归宿,陷入深刻的存在性危机之中。浮躁和急功近利代替了塌实的工作作风和对人生信念的执守,短视近利、好逸恶劳、一夕致富成了一些人的生活态度和追求梦想,工作轻、升迁快、薪水高成了现在所谓“新新人类”的工作哲学,物质主义和实用主义对理想主义和真诚信仰构成了前所末有的挑战。
有人说,我们现在已经处于“后信仰时代”,人们的生存意义缺失,信仰缺失,在当下中国谈论人生信仰似乎是一件过于理想化的事情。然而,人的存在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存在,它总是关涉到意义,而有意义的生存一定需要有某种坚定的理想信念做支撑,唯有超越现实的物欲满足,超越自身生命的有限时空,追求精神的提升,才可能获得人生幸福和存在的意义,才可能在多元的价值选择中,始终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领人生,才不至于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迷失前进的方向。
向南林之所以能够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正是源于他坚定不移的政治信念。他坚定信仰并刻苦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立足本职,苦练军事技能,用创新成果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把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求真务实,把绿色军营当做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成为在本职岗位学习践行和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好战士,成为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四个新一代”在部队青年官兵中的杰出代表。
在当下,很多人认为信仰意味着把一生交给可望而不可即的空洞理想,过于高远而找不到通往现实的途径,然而,向南林的事迹恰恰表明,信仰的逻辑立于高远,见于平凡,见之于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的塌实与认真,见之于完善自我,回报社会的质朴信念与忠诚。
德国历史和文化哲学家、生命哲学奠基人狄尔太认为,意义就是生命的体验,是生命的本质力量在克服一切障碍,创造人的世界中的自我肯定,自我确证。生命的真谛,就在于扬弃生物本能的冲动,在生存与生活基础上,追求更高层次的“意义”,超越生命有限,趋于精神的永恒。对某种信念的执守,对某种意义的追寻,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人之生命独特性的表征。因此,如何在复杂多样的现代生活中,找回支撑生命活动的价值资源和意义归宿,超越自身有限性和现实的物质纷扰,追求生命的永恒,是值得每一个当代人认真思索的问题。
多元化时代的价值选择与人生幸福
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作出选择,但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却决定了人生意义的不同。所有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但在功利主义价值观弥漫的当今社会,人们可能很少想到幸福会和道德相关。相反,人们普遍认为“有道德的人比较吃亏”、“遵守道德比较吃亏”。
对此,向南林却给出了与众不同的回答。在家庭困难的情况下,他主动承担起家庭的生活重担,以其默默的行动回报父母的恩情;在个人物质条件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他无私地帮助一个又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在很多人将同行视为竞争者而予以防备时,他却以宽容和大度主动帮助他身边的战士一同进步和成长。向南林以其朴实的道德行为阐明了一个简单的生命道理:活着不只是为自己,更在于对别人有用。单个人的力量可能是微弱的,但如果每个人都献出自己的一点爱心,那么,“黑夜里的点点星光”,必将“为自己照亮行程,更让夜行的人看到光的希望”。
在单一的功利主义价值观主导的社会,人们很容易把“名利”等同于幸福,虽然大家都同意“有钱不一定幸福”,但“钱”途却是很多人选择职业、评价成功的唯一准则,似乎特定的职业操守可以与人格美德无关。
然而,正如向南林的事迹所表明的,职业操守不仅离不开人格美德、社会公德,相反,恰恰以人格美德、社会公德为基础,只有当职业操守与人格美德、社会公德同行时,从事该职业的人才可能真正承担工作的责任,体会工作的动力和乐趣。作为一名基层士兵,向南林站在军队一员、家庭一员、社会公民、同事和朋友以及政治工作者等多重角度思考问题,自觉把道德实践渗透到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完善自我,并主动影响和带动他人,体现了做人和做事、人格美德和职业操守的高度统一。他的事迹充分表明:职业上的成功不仅仅是一个“追求什么”的问题,更是一个“怎么追求”的问题,不仅仅要有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做保证,更离不开道德修养做支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现代公民与和谐社会
作为新时代的普通公民,在主动学习、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向南林不是只考虑是否对个人有利,而是以自觉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考虑是否对他人、对军队、对社会乃至国家有利,事迹虽然普通,但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新时代公民对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自觉,足以引发我们更为广泛而深远的思考。
现阶段的中国社会正朝着民主自由、多元开放的方向转型,如何塑造既具有国家观念又表现民主法治素养、既具有丰富学识又表现开拓进取精神的理想公民,以建构富有活力的社会,是我国在21世纪生存发展的关键性任务。
一个健全的自由民主社会,公民不能只重视权利而忽视应有的责任和义务,换句话说,自由而不负责任、利己却牺牲公益的公民无法成为民主政治生活的主体。同样,一个有希望的朝气蓬勃的现代社会,公民也不能没有开阔的视野、宽广的胸襟、丰富的学识以及开拓进取的精神,因此,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国际背景和知识背景下,爱国、勇敢、主动参与、认同国家、忠诚、人性尊严、关心他人、关怀社会、努力学习、勇于实践、服务人民等公民美德和公民品质更具有现实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重要讲话中,谈到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强调指出:“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向全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
在一个多元价值观并存的当代社会,以一种什么样的主流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将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未来,向南林的先进事迹带给我们的思考将是久远的。作为新时代的一名青年士兵,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实践胡锦涛总书记对当代青年提出的要努力成为“四个新一代”的要求方面,向南林无疑交出了一份既朴实又令人感动的答卷。他的成长经历证明,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当代青年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确处理理想与务实、学习与实践、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伦理理念,内化成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判断标准,才能消解因拜金主义、多元价值观并存所带来的信仰缺失和价值缺位,用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顽强的意志、丰富的知识,开拓进取,艰苦创业,书写亮丽的青春和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