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现代化需继续解放思想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作者:黄振奇 黄海燕


  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06~2020十五年远景规划。正确认识规划期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方针是顺利完成规划的关键问题。值此之际,有必要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多年的演变和发展进程做一下回顾与展望。
   回望:“三步走”战略迈出坚实的头两步
   提示:在上个世纪最后20年,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改革开放以后,从中国国情出发,党中央实事求是地确定了近20年的现代化战略目标。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第一次提出将今后20年分为两个10年,分“两步走”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构想。他说:“对于我们的建设事业来说,80年代是很重要的,是决定性的。这个10年把基础搞好了,加上下一个10年,在今后20年内实现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
   这一战略构想即20年分两步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实现温饱和小康被正式写入党的十二大报告中。在上个世纪最后20年,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已经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巩固和提高已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党的十六大基于对“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要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在新形势下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的丰富和发展。进入新世纪后,衡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又改为世界通用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进一步被分成两个阶段,即前20年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工业化;后30年,也就是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经济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将20年内GDP总量翻两番,改为20年内人均GDP翻两番,这是战略目标的重大提升。
   经验:实现现代化应改革管理体制
   提示:今后要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决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同时,就着重指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我们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片面强调计划的集中统一管理,否定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由于权力高度集中,利益格局一元化,使微观经济丧失活力,并且造成宏观决策发生几次重大失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世界经济发展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是不可逾越的。我们要完成现代化建设任务,必须改革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我们经历了10年逐步探索的过程。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开始重视市场;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不再区分主辅;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到20世纪末,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入新世纪,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全部取消,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和金融、财税、投资、价格、科技等领域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市场体系不断健全,宏观调控继续改善,政府职能加快转变。今后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前提:实现现代化须对外开放
   提示:未来要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一方面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对华封锁禁运,另一方面我们没能及时抓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产业转移和发展国际经贸关系的大好时机,使我国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状态。邓小平指出:“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逐步扩大对外开放地域和领域,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开放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等5个经济特区,大连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闵南厦漳泉、胶东半岛、辽东半岛、河北、广西等多个沿海经济开放区。在90年代初,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十四大精神指导下,实行了上海浦东新区和以浦东为龙头的长江流域一带的开发开放,黑河等13个沿边城镇的对外开放,以及内陆省会和自治区首府的对外开放。到90年代上半期,我国在对外开放方面,已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地区——沿江开放地带——内陆开放省会城市——沿边开放口岸”的多层次、全方位、多形式的对外开放格局。进入21世纪,我国开放型经济进入到新的阶段,对外经贸关系大幅增长,实施“走出去”战略迈出坚实步伐。未来将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路径:实现现代化要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提示: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在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同时,必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
   在现代化建设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推进中,国家实行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按照十七大精神,未来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完善这些政策措施。诸如:调整经济结构,正确处理三次产业关系,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转变增长方式,促进整个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坚持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近期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突出位置。大力推进信息化,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把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路子。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在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同时,必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完善立法和加强司法,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内涵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