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带来的新形势新任务”,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在5日召开的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五化并举,两化融合,成为两会代表和委员热议的话题。
两化融合是必然选择
在2008年全国信息产业工作会上,信息产业部部长王旭东指出,只有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使信息化和工业化相互促进、有机融合,才能真正走出新型工业化道路。因此,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信息化发展的应有之义,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进程的前期,但由于全球信息化潮流风起云涌,而我国又正好抓住了这波机遇,故信息化取得长足进步。特别是最近5年,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农村信息化等全面推进。金卡、金税、电子口岸等信息化重大工程建设取得新的进展。推动了公共卫生、就业服务等信息体系建设,开展了城市、社区及物流、旅游信息化试点示范工作。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的应用中取得了积极成效。大力实施信息技术应用“倍增计划”,有力地支撑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电子认证管理、信息系统资质和工程监理、信息化培训得到加强,网络信任体系建设扎实开展。因此,部分代表和委员表示,目前我国实际上已进入“工业化和信息化并存的社会形态”。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认为,十七大提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是从十五大、十六大演变过来的。十五大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提得很高;十六大提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十七大提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就是说不仅仅是把信息化和工业化完全并列,或看做互相只是带动和促进关系。“融合,就是变成一体了。”邬贺铨评论说。他还提出,五化并举,其余四化都离不开信息化。发达国家也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有数字显示,欧盟生产力中一半的贡献来自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交通效率17%;美国工业中应用无线技术使生产率提高了10%,污染排放减少了25%;日本利用信息技术,节约建筑物能耗30%。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徐晓兰说,我国作为一个工业化尚未完成,又面临着信息化艰巨任务的发展中国家,必须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选择,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倍增效应始于应用
“两化融合”提出后,专家们即开始探索融合的途径。徐晓兰指出,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主要路径包括:促进信息技术与不同行业之间的融合,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发挥信息技术的创新作用与倍增效应,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产业链各环节的融合,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深化信息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徐晓兰强调,融合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开始。信息技术应用,可以推动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能够催生出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开拓新的市场;可以大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能够形成大规模的现代信息服务业。因此,必须利用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有力杠杆,在各行业、各领域推广应用信息技术,不断推动融合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不断推动业务模式和管理方式的创新,拓展和丰富工业化内涵,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门类,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新的机遇和突破口。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制造业信息化研究院院长孙林夫也提到:“信息化就像催化剂,它带来的倍增效应使得传统产业获得跨越式发展。”
有关数据显示,2003年至2007年,通过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信息产业部共组织各类信息技术应用“倍增计划”项目2398项,安排支持资金1.3亿元,带动社会总投资超过600亿元,推动了信息技术在煤矿、农业、电力等行业的深入应用。信息技术应用,最看得见的是我国“金”系列工程:IC卡发卡总量已达35亿张,第二代身份证已换发6亿多张;金税工程完善了核心业务系统,基本完成了综合征管软件在全国国税系统内按照省级集中模式的统一运行,提高了征管水平;金关工程进一步完善了电子海关、电子总署、电子口岸的全方位应用格局,在安全运行、规范化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金农工程稳步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信息技术应用于各行各业,四两拨千斤,在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也提升了信息产业自身的竞争力和市场化水平。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董事长熊群力指出,无论是信息化也好,工业化也好,“化”是从应用出发而又回到新应用的无限推进的过程,因此信息技术、信息产业要不断地练内功,才能应付日益复杂的应用环境。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总裁杨绵绵也有同感,她说,信息化让海尔流程再造,“所产之所需”,信息化从最初的单纯设备配置提升到信息资源利用,信息化与工业化从“两张皮”到真正实现了融合,实现双赢。
探索两化融合新机制
专家还指出,两化融合之路也并非一蹴而就。徐晓兰委员提到,现阶段我国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还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比如,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面向工业化的信息技术服务能力较为薄弱,信息化在产业链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信息产业与各行业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亟待完善等。
她进而提出我国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主要举措,诸如:理顺管理体制、改进运作机制,以体制机制创新营造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社会氛围;加强信息产业自主创新和应用创新,增强对工业领域自主创新的支撑能力;完善信息化应用的投融资政策和财税政策,鼓励信息产业企业与各类工业企业广泛开展技术合作;健全信息化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营造可靠可信、安全规范的信息化应用环境;打造长链条的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链,扶持新兴产业及现代服务业发展;构建多网融合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面向全社会提供多技术、多业务融合的网络服务。她还特别向政协提案组提出了“关于加快制定促进信息技术应用的法律法规的建议”。借鉴国外经验,以立法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化建设是行之有效的做法。
据了解,目前国外发达国家都出台了相关法律,如韩国出台了《信息化促进基本法》,日本出台了《IT基本法》,美国出台了《电子政务法》、《统一电子交易法》、《通信法》、《联邦信息安全法》等。因此,徐晓兰建议国务院法制部门尽快牵头相关部门制定出台《信息技术应用促进条例》,以立法的手段来促进信息技术应用。具体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应用目标,信息技术应用体系,信息技术应用的推广示范、扶持与奖励、标准与规范、人才保障等。
实行“两化融合”,对于中国信息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它承担着提升其他产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任务。全国人大代表、浪潮集团总裁孙丕恕提到,当前,信息安全问题已经愈来愈突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趋势,将使信息安全直接关系到各行各业的安全,诸如金融安全、能源安全、食品安全等,无一可以离开信息安全的保障。因此,加大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变得更为迫切,如果单纯依赖外国技术、产品和服务,那么在信息安全方面就难免存在隐患。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新大陆集团董事长王晶说,两化融合也为信息产业内的“融合”提供思路,如加大力度,促进软硬件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与硬件结合的嵌入式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鼓励在汽车、医疗、机械等领域发展大宗软硬融合产品。推动制造业和运营业融合互动,以发展增值服务应用和开发高端整机产品为依托,加强二者在技术研发、行业标准、业务创新、服务贸易上的协作与融合,打造健康协调的大产业链条。全国人大代表、用友软件董事长兼总裁王文京则认为,推进两化融合,必须大力发展信息服务和软件外包。要以信息化发展为契机,推动各种基于软件开发的信息服务,鼓励业务类型和商业模式创新。要鼓励和引导软件企业承接国内传统制造业和跨国公司的服务外包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