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新浙江网2月18日电 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日前正式发布了2007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结果。根据评估结果,商务部、北京市、广州市网站分别位居国务院部委、省级政府网站和地市级政府网站绩效排名的首位。那么,目前的政府网站还有哪些缺陷和不足?
准备一年有余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5月1日起即将施行,曾饱受争议的公共信息查询收费问题近日又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政府信息与公共信息到底如何界定?业已存在的、与行政机关合作的信息查询网站是否有“有偿提供政府信息”的嫌疑?而《条例》中所说的“行政机关可收取检索、复制、邮寄等成本费用”又将如何理解、如何执行?
公共信息
为何付费查询?
高考及各类资格考试成绩均需要拨打高收费的声讯热线查询(北京等部分省市除外),登录与工商部门合作的“名索网”查询企业注册登记资料费用按3元/项收取,通过“公安部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查询服务中心”旗下的“身份网”核查身份证信息,每人每次收费5元,通过手机扣取……
参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起草的中国政法大学行政法学教授王万华认为,一个国家的信息,80%以上掌握在政府手里,政府占据了一个社会绝大多数的信息。
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27条规定,行政机关依申请提供政府信息,除可以收取检索、复制、邮寄等成本费用外,不得收取其他费用。行政机关不得通过其他组织、个人以有偿服务方式提供政府信息。那么大量由政府机构掌握的公共信息,到底该不该变成商品?
登录“公安部全国公民身份号码查询服务中心”,可以看到该网站提供的服务包括身份信息核查、人口数据统计、寻亲访友3种,其中个人身份信息核查即大家熟悉的核对身份证姓名与号码是否一致及查看照片的服务,由“身份网”、“云网”两大网站提供,两个网站都写明了自己是“网络技术公司与身份证号码查询服务中心合作”的产物。而无论是通过网络查询还是编辑手机短信查询,方式都是输入被核查人姓名和身份证号码,信息费均按5元/人次收取。由于公安部门对身份证信息是通过公共权力获取,是出于管理需要而非商业目的,同时核查身份证主要是大众出于有效辨别真伪、保障自身安全的需要,基于的是个人信息,维护的是社会秩序,所以该项业务收费最受争议。
实际上,除了简单的核查身份证外,该中心还有人口数据统计、寻亲访友两种产品,前者是基于人口信息库提供各种统计列表,比如“各城市某一姓氏或姓名的人口数”,每个表格收费50元,而后者是帮着寻找失散的同窗、好友、亲戚,收费80元/人次,这两项因为满足了特定需要,显得更有“专业性”,尽管收费着实不低,却很少遭到非议。
作者:毛颖颖/文王晓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