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春节已近,跟往年一样,一个规模浩大的人群迁徙工程正在中国大地上进行着。不过,老天不如人意,近些日来,大范围的雨雪天气严重影响了路况。在不少地方,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交通严重受阻状况十分明显。
尽管如此,回家心切的民众仍然在与风雪抗争。从电视画面以及一幅幅摄影图片中可以看到,车站、码头、机场等处挤满了受阻的人群。这样的图景很容易令人感动与感慨。
回家的路变得艰难,一方面是人流量过于庞大,另一方面则因为恶劣的天气。遗憾的是,这两个原因都无法抱怨,前者是国情所致,后者是人力无法把握的自然条件。如果还要再找缘由的话,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也影响了人流的正常移动。或者说,在恶劣天气的影响下,不少地方基础设施的不足更清楚地暴露出来。
交通基础设施的不足,既反映在数量上,也反映在质量上,还反映为诸如信息化管理手段的缺乏。数量的不足必然制约着运力的提高。一些地方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基础设施质量不尽理想,逢上暴风雨雪的恶劣天气,运能更是大受影响。加上管理手段较为落后,缺少分级措施,对于天气变化的应变能力不强,也使得交通设施的运用效率被打折扣。
一个地方的公共基础设施是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硬件部分。基础设施不足,反映出的是公共服务的不够到位,也反映出制约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部分“瓶颈”因素。而雨雪天气对于交通的考验,则是以非常的形式呈现出基础设施的不足。某种意义上,这次的恶劣天气,促使一些地方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
去年9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2006年,中西部地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施工项目比2002年提高6.4个百分点;项目完成投资21178亿元,占全国的53.0%,比2002年提高5.5个百分点。国家资金的注入,也带动了其他资金的投入。大规模的投资,对于解决能源、交通、农田水利、通信等“瓶颈”问题,作用明显。包括青藏铁路、渝怀线铁路、甘肃宝天高速公路等一大批项目的建成投产,于中西部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
不过,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如从铁路网密度来看,有数据显示,就每万平方公里面积拥有的铁路长度,全国平均约60公里,东部高达100多公里,西部不到30公里,西部铁路的网间距离相当长,远远超出了公路运输的有效范围,使得许多地区处于封闭状态。近两年来,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增加,中西部情形或有好转,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仍有不小的差距。
如此差距,反映出基础设施服务的均等化仍然还是一个追求中的目标。中央反复提出,要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含义在于,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现了社会正义,体现出对于和谐社会的追求。而包含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卫生等在内的公共服务产品,则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体内容。
事实上,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意义,不止于社会道德层面。从经济角度而言,均等化的资金安排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向财政资源不足地区转移财力,用以增加公共物品供给,所产生的效用要大于投向财力充裕地区;均等化有助于促进统一市场形成,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与社会以及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协调发展。这些经济意义,从公共基础设施的均等化上,便不难看出。
要实现公共基础设施的均等化,这是一个系统的课题,涉及到了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涉及到地方财政的支出总量与结构,也涉及到科学合理的投融资体系的建设。坦率而言,目前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够大,有待提高,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需要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建立监督评价体系,着力提高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效果。
在不少地方,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财政颇为紧张,难有更多力量投入到公共服务数量与质量的提高上。但同时,财政支出水平偏低,也深刻影响了基础设施建设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财政支出水平偏低,既表现为投入数量不足,也表现为支出结构不合理??从这里也看出,一些地方政府职能转型和行政体制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
当然,公共基础设施的均等化,主要是政府公共财政的事情,但不意味着只可以依赖政府财政的力量。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格局,有待进一步努力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