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传统模式构建新型城市化道路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孔繁来
突破传统模式构建新型城市化道路
         ———“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以东莞为例”研讨会综述
    
    由我院“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课题组和东莞市委政策研究室联合举办的“新型城市化道路———以东莞为例”研讨会日前在我院财贸所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充分肯定了研究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重要意义,并围绕主题发表了许多富有建设性和启发性的理论观点。
     一、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及新型城市化的定位
     新型城市化是相对于中国过去在实践中所推行的城市化来说的,资源紧缺、环境退化、过度城市化等问题的严峻性已经使中国传统的城市化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新型工业化必须要由新型的城市化来推动。在这种情况下,提出新型城市化道路是必要的,而且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有学者认为,首先应当明确什么是新型城市化———与传统的城市化区别何在,必须把新型城市化道路放在国际国内经济发展趋势这个大的背景下来进行探讨,否则就很难制定出适宜于中国国情的城市化发展战略。有学者认为,城市交通、通讯和科技等领域的变革使人们有能力追求人文主义和生态主义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新型城市化的目标是建立花园型的生态城市。有学者认为,应跳出城市的范围来研究城市,必须明确十个方面的问题:(1)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竞争;(2)乡村化的城市,构建回归自然的服务化、休闲化、创业化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3)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4)新型城市化与产业集聚的关系;(5)新型城市化与现代服务业的关系;(6)休闲经济、创业经济与新型城市化的关系;(7)新型城市化与信息化的关系;(8)新型城市化应注重人文和社会发展,发展学习型、资源积累型、环境友好型、创新型与和谐型城市;(9)新型城市化应该是城乡、城城边界模糊的城市化;(10)要注重城市本身的升级和城市的高级化。
     二、新型城市化的标准及其评定
     提出了新型城市化道路,就要相应建立一套评定新型城市化的标准和体系。有学者认为,新型城市化的标准应包括三个方面:强调社会发展,突出环境友好,注重效率。我国目前的城市化,一方面存在市场对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的问题,另一方面缺乏社会监督,缺少相应的社会支撑体系来进行人口转换、产业升级和生活的转型。有学者认为,应开发出一套健全的指标来对新型城市化进行量评定,新型工业化是否对应于新型城市化,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入研究。
     三、构建新型城市化道路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及几大关系
     新型城市化是针对我国目前城市化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对于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和解决是研究新型城市化道路所面临的挑战。与会专家学者主要关注的问题包括:(1)生态和环境建设。环境和生态建设是新型城市化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新型城市化应该是环境友好型的城市化。(2)土地问题。土地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关系,处理不好会影响到我国城市化的进程。有专家对土地转换问题的给予特别关注,认为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城市化过程导致对土地的过度开发,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务工。大部分农民工并未放弃其在农村的土地权益,如何顺利进行土地转换,推进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是急需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3)城市化过程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城市化的主题实际上是公平和效率,应该注重从社会文化层面解决公平和效率问题。例如,关于产业工人的参与度问题,产业工人的成分已经发生变化,因此应考虑在文化和制度安排上避免或纠正一些不公平现象。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何在新型城市化过程中体现出来,也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之一。(4)城市化过程中政府的资源配置作用。政府的资源配置功能是一个被忽略的问题,政府调控的间接性掩盖了其配置功能。
     此外,还有学者认为,新型城市化研究应当结合我国实际,注重从我国和世界城市化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重在如何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问题,应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创新型城市化和工业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