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前沿空白填科技跨越无极限
来源:科技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记者高博张佳星管晶晶  

    超超临界燃煤发电

  一年节省100亿

  “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的研发和依托工程顺利投产,推动了电力行业的技术进步和效益增加。截至2007年3月底,超超临界机组有24台600MW和34台1000MW开始建设,其投产后,每年节约煤炭约21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000多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34万吨,发电厂每年少支出煤炭成本100多亿元。

  11月24日,华能玉环电厂4号机组———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顺利投产,成为世界上超超临界百万千瓦级容量最大的火电厂。专家认为,在不到3年半的时间里,连续建设并在一年内投产4台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创造了国内外燃煤电厂建设的奇迹。而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项目也获得了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煤耗高、污染重、装机结构不合理等一直是我国燃煤发电的长期问题,2002年以前我国的超临界机组示范工程尚未开始建设,燃煤发电主要用的还是300MW和600MW亚临界机组,供电煤耗为379克/千瓦时,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50至60克/千瓦时。

  是等待国内超临界机组示范成功、国际上超超临界技术成熟后再来考虑我国超超临界技术问题,还是超前进行研究,尽可能缩短我国电站装备业和国际水平的差距?华能集团、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哈尔滨锅炉厂等项目承担单位认真分析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决定超前发展我国的超超临界机组。

  超超临界机组是在耐热合金材料技术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提高常规燃煤发电机组的蒸汽压力、温度等参数,实现提高发电效率、降低污染的目标,是当今最具规模化生产的、最先进的燃煤发电技术,温度越高,发电效率越高。

  项目组开发的超超临界发电机组将现代超超临界锅炉设计技术、高温材料技术、加工工艺技术及热工理论相集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超超临界锅炉集成设计技术。

  系统化生物芯片从容处理海量信息

  该项目研制成功了一系列系统化的生物芯片平台以及相关的仪器设备,还研制了样品分子提取仪、微阵列芯片点样和生产系统、微阵列芯片扫描仪等相关仪器,打破了国外对芯片加工制作设备和生物芯片检测技术的垄断,降低了仪器成本,并满足了国内外日益发展的生物芯片应用市场的需求。

  从细胞到分子,从蛋白到DNA,随着生物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生物个体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细致。人们面对的将是越来越多的海量信息,于是,从中辨别出自己需要的信息变得像大海捞针般艰难。相对应地,与医药相关的生命科学研究和应用领域研究则需要更科学更专业的检测,如HLA分型检测、SARS病毒检测、痕量兽药残留检测,面对海量的被检样品,逐个地检测已不可能。生物芯片技术从容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它的高通量、多参数以及经济快速等一系列特点令人耳目一新。

  生物芯片可以对生命体中的基因、蛋白、细胞和组织进行准确、快速和大信息量地分析检测,大大提高检测效率、减少人为误差、降低检测成本。然而它在我国的推广和应用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与芯片配套的高效样品制备技术缺乏,芯片加工制作设备和检测仪器被国外垄断等等。

  为了解决这诸多问题,清华大学和博奥生物有限公司共同联手进行了“系统化生物芯片和相关仪器设备的研制及应用”的研究,经过6年多的攻关,他们取得了丰硕的成绩。

  在基因芯片平台方面,构建了国际上精确度和通量均最高的HLA分型检测芯片和国际上第一个SARS病毒检测基因芯片;在蛋白芯片平台方面,构建了国际上第一个高效兽药多指标芯片检测系统和国际上第一个转录因子活性谱芯片;在细胞芯片平台方面,构建了实时、高通量、无标记检测细胞活性的细胞活力电旋转检测芯片以及多位点、自动定位、非损伤性、实时神经细胞网络电生理监测芯片。

  量子化霍尔电阻装置测量精度世界第一

  量子化霍尔电阻装置测量准确度比国外最好的同类装置还高出10倍以上,达到世界第一。量子化霍尔电阻装置完成以后,已为我国的计量体系和电子、电力、航空航天、仪器仪表等实际应用部门提供了大量准确的数据,满足了国内电学计量量值及相关计量量值溯源的高准确度需求。

  门捷列夫曾说:“科学是从测量开始的”。没有精确的测量工具,就不能进行正常的科学研究和交流。另一方面,测量也是商业行为中不可或缺的。比如我国年发电量达2万亿千瓦时,如果计量有1%的误差,就相当于100多亿人民币的偏差。“量子化霍尔电阻基准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尽可能准确地进行测量。这一成果具有科学和经济两方面的重要意义。

  量子化霍尔电阻基准是“千克”、“开尔文”和“安培”三个基本单位的依据。是整个计量系统的根本。建立量子化霍尔电阻基准,涉及国家的技术主权。各发达国家已完成此项研究工作。以中国计量科学院牵头的项目组经过17年研究,建成我国自己的量子化霍尔电阻基准,并研制出具有知识产权的核心器件———量子化霍尔电阻器件。

  专家鉴定委员会认为: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这一成果,有三大创新:在国际上首次从理论上证明了量子化霍尔电阻数值与器件的形状无关,为证实量子化霍尔效应的普适性做出了贡献;自行研制的量子化霍尔器件,突破了国外技术封锁,为课题提供了核心器件;自主研究的高匝比超导电流比较仪,大大超过了国际同类装置水平。这三项主要创新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

  深水航道治理打造水上高速路

  集装箱吞吐量由1997年的253万标准箱增加到2006年的1849万标准箱,港口吞吐量由1997年的1.64亿吨增加至2006年的5.37亿吨,2001—2005年,直接拉动江苏省GDP约800亿元,2002—2006年,仅大宗散货、石油、集装箱三大货种运输船舶的直接经济效益增加333.69亿元……这些振奋人心的数字来自于长江入海口的一条“水上高速公路”,万吨的巨轮从这里频繁地出入,这就是长江口深水航道。

  长江口四口入海、滩槽交错,受“拦门沙”的影响,航道自然水深仅6米左右,1万吨级的船舶需要乘潮通航,每天只能通过15艘左右,严重制约了长江航运及沿江经济的发展。各国河口治理专家到长江口现场考察,纷纷摇头。到底“能不能治”?“怎么治”?巨大的难题摆在了中国人面前,专家们埋头探索,这一钻研,就是50年。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就是在宽阔的长江口水下,筑南北两道长达约50公里的导堤,拦截两侧的泥沙,将原来只有6米深的航道,挖深至10米,让万吨巨轮能够通行。该工程历经50年,凝聚了三代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成套技术”,创新之处,俯拾皆是。

  江河治理的通常做法是“从上游往下游”治理,但是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飞速,显然等不及这样的治理方法,专家们大胆提出了选择北槽,先期进行拦门沙河段治理的论断,采用稳定分流口、宽导堤加长丁坝群的总体方案,利用落潮优势挟沙入海,减少航道回淤量,辅以疏浚,形成深水航道。

  他们首次提出和实施抗软化工程,解决了波浪作用下地基土软化的世界级技术难题;首次建立长江口全沙数学模型,自主研发了口外旋转流场模拟技术;首创了利用固定测斜仪监测全断面地表沉降的方法……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成套技术的创新多达74项,其中原始创新49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15项,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成套技术成果获得2006年度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

  生物制氢废水中“淘”出新能源

  该项目开发的乙醇型发酵生物制氢技术实际上是一项生物发酵产氢和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的集成技术,在治理废水污染的同时,制取了大量的清洁能源氢气。从废弃物资源化与综合利用的角度看,该技术符合我国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资源化的迫切需求。

  研究开发清洁的、可再生的氢气生产技术,是当前全球日益变暖状况下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前沿性研究课题。然而,目前氢气的制取96%来源于石油、天然气和煤等矿物燃料,成本高,产量少,这使得氢气作为能源载体或燃料广泛使用几乎不可能。相比较而言,生物制氢显现了明显的优势,以有机废水为资源,利用生物技术生产清洁的、可再生的氢能源,一方面可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补充能源供应的不足;另一方面可降低矿物燃料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可以有效地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对能源与环境需求的矛盾。

  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成功的“连续流、规模化废水处理生物制氢技术”开创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以有机废水为原料、以厌氧活性污泥为产氢菌种的连续流发酵法生物制氢新技术,这项技术提出了利用非固定化混合菌种生产氢气的新途径,并为工业化氢气生产奠定了重要技术基础;发现了新的微生物产氢发酵类型———细菌性乙醇型发酵,揭示出其产氢机制,提出了乙醇型产氢发酵条件及其工程控制对策,这是生物产氢理论的一项重大突破;开发出完备的有机废水发酵法生物制氢工艺系统,并完成了世界上首例生物制氢示范工程,大大推进了发酵法生物制氢技术实现工业化的进程。

  五笔字型汉字轻松入电脑

  即使不懂得字怎么发音,利用五笔字型,也可以根据结构打字。由于其不同字的重码率很低,所以打字速度快。五笔字型率先实现了汉字的简单信息化,在推动汉字发展方面,功不可没。

  打字员必修的科目———五笔字型输入法,发明已经25年了。它是30年来唯一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的一种汉字编码方案。五笔字型、是一种形码,把汉字拆成130个字根,然后对应到25个键上去。

  汉字输入电脑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是一大难题。五笔字型编码的发明人王永民,从1978年开始研究汉字输入技术,历时5年,抄编分析了12万张卡片,提出了《形码设计三原理》,首创了形码设计的数学模型和字词兼容理论。五笔字型先后获得了美国、英国和中国专利。王永民认为,五笔字型的最大成功在于解决了汉字输入电脑的“速度和效率”难题,使得中国人不必为汉字另配一个专用键盘。

  MDI大规模生产不受外国人扼制

  烟台的万华厂2000年到2006年又成功开发4万吨/年、8万吨/年、16万吨/年和20万吨/年的MDI制造技术。烟台万华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使中国成为继德、美、日之外第四个拥有该技术的国家。这一历史性突破,标志着中国在这一高技术产品领域,再也不受外国人的扼制。

  您也许不知道,您的鞋和人造革皮包,家里的电线皮还有家具,都用到一种叫聚氨酯的塑料。它可以做成汽车零件,服装衬垫和医用人工脏器。它甚至还能充当成涂料和建材。近20年来,对它的需求与日俱增,需求量是全球GDP增速的两倍。生产聚氨酯,需要用到一种关键材料———MDI。MDI的制造过程极其复杂,长期以来,跨国公司凭借技术垄断,赚得大笔利润。

  80年代初,为解决10亿人民的穿鞋问题,中国从日本引进了聚氨酯合成革生产装置。作为配套设施,烟台的万华厂引入一套年产一万吨MDI生产装置,相当于欧美60年代的水平。万华不掌握技术,日本专家仅仅告诉如何操作装置,这就是所谓“钥匙工厂,成套引进”。

  从1993年9月起,万华开始攻关MDI装置的核心———技术软件包,连续取得技术突破。1996年产能达到1.5万吨,标志着日本引进装置技术完全消化,“黑匣子”已经打开,之后他们再接再厉,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实现MDI的大批量生产。

  超高压输电把西部能源“运”到东部

  超高压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完成,取得一系列知识产权。节省技术引进费约1.3亿美元。后续规划投资达639亿元,全部采用国产设备,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发改委的验收结论为:“通过该项目的研究和示范工程实施,标志我国输变电系统的设计、施工和装备制造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西部资源丰富,东部资源短缺。如何把西部占全国40%%的煤炭以及丰富的水力资源运送到东部?用超高压电网。学过物理的人知道,电压越高,输电效率越高。然而提高电压是困难的。

  为了提高西电东送的能力,2001年《750kV输变电关键技术研究》正式立项。750kV输电具有长距离、大容量、经济高效的优势,是目前世界最高电压输电技术。之前的电网电压不到500kV,而电压提高,一系列设备都得更新换代。 

  没有现成的技术,必须从基础研究做起。西北地区的特殊环境———高海拔、强紫外线、冻土、昼夜温差大,都需要克服。项目依靠自主创新,提升了制造能力,赶

  超了世界先进水平。研究集中于系统研究、成套设备研制、试验能力提升、特殊环境下的施工和调试技术四个方面,最终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

  新油气勘探理论引领系列大发现

  新理论和新技术,帮助我们发现了新的油气田,提高了旧油气田的储量估计。近期在松辽盆地、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中部等取得一系列重大发现,形成了5—10亿吨级储量规模的三大油区、三大气区和一个潜在大气区;中国石油每年新增探明岩性地层油藏储量2.5-3亿吨,所占总探明储量比例从45%上升到67%。

  中国的石油产量在2006年达到1.84亿吨,世界第五。2000年以来,天然气产量以两位数速度快速增长,成为世界产气大国。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陆上高丰度的构造油气藏越来越少,越来越小。油气目标愈发隐蔽,而油气需求又愈发紧迫,怎么办?石油地质学家们创造性地把视线投向“岩性地层油气藏”这一全新的勘探领域。

  我国陆上岩性地层油气藏剩余资源量十分巨大,占总剩余资源的60%以上,但要探明开采出来,十分困难。过去,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岩性地层油气藏的概念和分类,但是没有形成指导勘探的系统理论,没有开发出有针对性的工业化技术。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5年来投入2.5亿元,组织科研院所和油气田公司科技人才300多名,重点研究陆相断陷、坳陷、前陆和海相克拉通四类盆地,针对沙砾岩、碳酸盐岩、火山岩三类油气储集体开展攻关,最终取得重大理论突破和勘探技术创新。

  岩性地层油气藏理论,是陆上油气勘探从构造时代走入岩性地层时代的一次重大地质理论与技术创新。

  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举行,一批自主创新的获奖成果得以展现给读者。

  超高压输电、新的石油勘探理论、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有助于缓解紧张的能源局势;量子化霍尔电阻基准和系统化生物芯片,是世界先进的科学成果,创造了丰厚的经济效益;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和王码五笔字型,方便了物资和信息的交流;大规模MDI生产与生物制氢,不仅拉动了产业,还促进了环保。每一个奖项,都在丰富和改善中国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