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诸多矛盾与问题,长期看都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问题累积的结果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解决目前我国经济运行诸多矛盾的关键所在。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引导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来”,而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核心是“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注重消费对GDP的拉动作用
消费在GDP增长中所占比重,是一国经济发展方式是否优化的重要指标。而事实上,我国近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很大部分源自三驾马车中的“投资和出口”拉动,因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当其冲便是实现经济增长由投资、出口拉动向投资、出口、消费协调拉动转变。
从投资看:投资所形成资本占GDP的比重,2003年至2006年分别为41%、43.2%、42.7%和42.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21.7%增加到2006年的40.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分别为40.9%、44.1%、48.5%和52.5%。
从出口看,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已居世界第三位,进出口总额由2002年的6208亿美元,增至2006年的17604亿美元,年均增长29.8%,比1979~2002年的年均增长15.2%快14.6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为66.9%。其中出口年均增长31.3%,导致贸易顺差逐年增长。
从消费来看:我国最终消费率由1992年的62.4%下降到2006年的50%;居民消费率从1992年的47.2%下降到2006年的36%;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63.8%下降到2006年的38.9%;2006年我国消费仅占全球总额的5.4%,与美国的42%、日本的11.1%、德国的7.3%、英国的6.6%有较大距离。
事实上,今年以来上述三项指标在GDP中的作用已趋于好转。统计显示,前3季度最终消费、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同比提高了1.3和7个百分点,资本形成的贡献率下降了8.3个百分点。但从纵向和横向上看,三者协调的作用仍很艰巨。
当前,促进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重要的是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一要坚持走内需主导型发展道路。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不可能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外需上,尤其是在当前世界经济复杂多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扩大内需关系到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
二要不断扩大国内消费需求。要以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尤其是要走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着“活棋”。农村消费潜力巨大,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贡献率明显。近年来,由于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其贡献率由2002年的21.3%,提高到2006年的30.2%,拉动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由2.5个百分点提高到4.1个百分点。
三要拓宽消费领域和改善消费环境,适应社会需求的增长,积极培育旅游、文化、休闲、健身等消费热点,扩大居民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注重三次产业的协调性
我国仍处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以重化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仍呈规模发展之势。2002年至2006年,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44.8%上升到48.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5%。2006年工业增加值比2002年增长了57.9%,年均增长12.1%。其中,重工业年均增长17.9%,快于整个工业5.8个百分点。
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GDP比重,则由2002年的41.5%下降到2006年的39.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2年的45.7%下降到2006年的38.6%。
2006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1.8:48.7:39.5;就业比重为42.6:25.2:32.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促进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要在巩固发展第一、二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其中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地位,从加工业优先发展逐步转向服务业率先发展。
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一国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加快了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1980年~2000年间,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56%升至63%,主要发达国家达到71%,中等收入国家达到61%,低收入国家达到43%。我国服务业发展相对比较落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40%左右,与世界平均水平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我国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战略,就会迎头赶上。
注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目前经济增长是以大量消耗物质资源实现的。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GDP增长了十多倍,矿产资源的消耗增长40多倍。2006年我国GDP仅占世界的5.5%,却消耗了世界50%的水泥、30%的钢材、15%的能源。大量消耗的能源资源主要是不可再生的矿物资源,绝大多数需要进口,大量进口我们又缺少价格话语权。
因此,必须加快增长方式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不断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从目前的不足30%向发达国家的70%以上提升,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这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关键因素,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环节。目前,劳动者素质整体上不高,直接影响到劳动效率,制造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1/25、日本的1/26、德国的1/20。特别是作为劳动力主要来源的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2006年全国5.04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4.10%,其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6.87%。
管理创新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条件。目前,管理体制和机制、管理手段和方法,都还不能适应创新发展的要求,管理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不高,即便是管理较好的上海市,其质量管理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也仅为15.18%。为此,必须加快推进管理创新。管理也是生产力,管理创新才能有质量地发展。
注重完善现代产业体系
首先是要完善产业体系结构,一是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先进制造业是现代产业结构的核心,是产业竞争力的具体体现。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一方面抓住了产业结构升级的重点。另一方面,也是针对我国以加工为主的产业结构现状提出的任务。这同时意味着我们将从“加工型经济”向“制造型经济”转变。为此,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
二是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服务业是现代产业中最具成长力的产业,也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依托。加快发展服务业既符合现代产业发展的趋势,也符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实际。
三是要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加快解决我国能源供给和需求的矛盾,根本出路是要加快新能源开发和产业化,要在优化能源结构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提出新的要求,要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和经济结构的变化,进行合理布局,做好各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发挥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
其次是强化体系功能,提高体系化程度。围绕重点企业和核心技术,完善产业体系,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一是加强优势产业;二是调整弱势产业;三是培育新的优势产业。按区域定位和结构优化的要求,根据资源与技术条件,培育新的优势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产业体系;四是推动资源向优势产业、企业和产品集聚;五是建立创新型工业区,作为资源集聚、产业集群、经济集约的重要平台;六是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增强产业体系的活力。鼓励和支持发展产业链和中小企业产业群,重点围绕国有大型企业的优势产业进行供应链配套,围绕重点项目发展下游产品,拉长产业链,拓宽发展空间,以产业链延伸发展促进主导产业集群和产业体系的完善。(作者白津夫为北京科技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