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后发优势容不得失误与贻误
来源:通信信息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党的十七大明确将信息化写进“五化”,表明中央已经把信息化当作了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不仅反映出国家在认识上的高瞻远瞩,更显示出在决策行动上的政治决心。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我国已经把发展经济、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宝押在了信息化上。
  
  然而,近几年来,我国电信业语音业务的替代性竞争占据主导地位,逐渐将电信业拖离可持续发展的轨道。随着移动通信语音业务替代强势的不断扩张,电信市场已经出现“新垄断”。
  
  巨无霸级的运营商不仅集中了大量的用户、现金流以及超过九成的增量市场份额,而且将整个电信业的竞争重点圈在了落后的语音业务市场上,面向融合的信息服务拓展严重缺失。这使电信业对信息化的支撑能力大打折扣,而且面临后继乏力的巨大风险。
  
  众所周知,信息化所以被赋予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历史使命,除了它的扩张性、渗透性等特征外,更主要的是因为它有着独特的“后发优势”,即我们可以通过直接使用世界先进技术用最少的成本获得更快的发展。
  
  应该说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正确的抉择。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信息化,来加速技术变迁,同时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产业调整等方面的经验教训,减少不必要的代价,从而实现超常规的发展。
  
  正是基于此,世界各国在把握经济全球化机遇的过程中,都把信息通信业作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拉动产业,从而使信息通信业成为最具可持续发展潜质的产业之一。
  
  可反观中国,我们不能不痛心的发现,信息产业龙头的电信业对国民经济的先导性支柱性作用正在迅速退化,国资委权威统计数据显示,电信业的增速已经低于GDP的增长速度,在与其他中央企业的横向比较中也逐渐失去了原来的优势。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电信业不仅是信息产业的龙头行业,更是国民经济和信息化的基础拉动行业。如果电信业对传统行业的拉动力逐渐退化,绝非中国经济之福。电信业当前不断加剧的失衡格局,直接限制了电信业关键性技术的应用步伐,使本来应该是技术最先进的电信业自身的技术进步面临原地踏步的窘境。
  
  而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中国移动已从“一家独大”转向“一家独占”,语音业务市场的替代优势和规模优势成就了移动通信业大而不强的“空心化”发展趋势,新技术革新速度缓慢,面向信息社会的应用开发动力不足。从运营商财报来看,中国移动上半年增值业务收入只占总营业收入的比例达到25.2%,而且其利润的增长主要来源于彩铃和彩信收入。而同期,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则分别达到34.5%和32.0%。
  
  这也导演出了电信业的又一怪现状:最强大的运营商不屑于技术和应用创新,居于弱势的运营商却有心无力。整个电信业的资源分布严重失衡,冻结了电信业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国家推行的信息化战略绝对不是实现语音通信就足够了,全球当前主流的发展趋势是基于固定宽带网的融合信息服务提供。可我国电信业当前仍在沿用分业经营政策,人为地将同样的市场划分为不同类的经营领域,直接导致了中国电信业失衡不断加剧,而且造成了严重的重复建设。据业内人士估测,几年来几大电信运营商各自建网投资共达万亿元,并且这些网络只适合单一运营商,不适应全业务运营商,未来使用率不高,而且融合难度大,将直接阻碍三网融合。
  
  中国要想真正抓住信息化所带来的后发优势,首先就要电信业要抓住发展机遇。失衡已经这么严重了,早就不是概念化的风险预估了,继续等待和观望,中国信息化的发展机遇会错失,中国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机遇更会流失。
    
  作者:沈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