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O:掌控IT财脉
来源:CIO时代网 更新时间:2012-04-15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数据,目前全国仅登记在册的内资企业数量就达462.83万户,也就是说,中国CIO阶层将至少不低于400万人。不妨做个估算——如果平均每户企业每年投资2万元用于信息化,一年的IT支出就是800多亿元,这还不包括20多万户外资企业及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

  4月8日,在国家信息中心的办公室,中国信息协会副会长高新民期待的眼神中透露出些许不安。4月23日,第一个CIO社团组织即将成立,CIO作为一个新兴事物需要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高新民又担心CIO过热,大家“一窝蜂”反而弄走了样。

  信息化对政府和企业来说,根本目的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但是当信息技术从战术层面跃升到战略层面后,信息就变成了一种战略资源。

  “信息化现在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国家已经把信息化提到一个战略高度,政府和企业都在想方设法把信息化与业务结合起来,信息化变成了一个战略,而不是一个战术层面的东西,信息技术与业务战略的结合提出了建立CIO机制的需要。”高新民感觉,发展CIO的时机到了。

  就在这个时候,北京大学也在积极筹备北大CIO论坛,利用北京大学研究的优势和北大的品牌优势,为中国CIO的培养和中国信息化建设提供一个资源整合和共享的平台。5月15日,北大CIO论坛将举行开坛第一讲,准备将CIO和专家请到北大进行交流,深入探讨CIO的地位和职责,CIO如何领导信息化,大学如何培养未来的CIO,并做好案例研究,评选中国优秀的CIO。

  “北大CIO论坛的宗旨是顺应全球信息化浪潮和中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的重要战略决策,以培养中国未来CIO为己任,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CIO在信息化中的重要性,探讨并解决信息化建设中的各种问题。”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副主任王益明博士这样对记者说。

  据悉,下一步北大CIO论坛计划建立一个包括政府各部门领导、知名CIO、相关专家和大学教授在内的专家库,并邀请政府官员、知名的CIO和专家到北大演讲;同时进行CIO调查,并通过CIO调查结果,撰写一份关于CIO及中国信息化现状的专题研究报告;北大CIO论坛还将建设一个专业性的网络平台为CIO服务,进行信息化案例收集和研究,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信息化案例库,为培训未来CIO服务。

  中国信息协会和北京大学不约而同看到信息化驱动力中CIO的作用,分别从组织架构和教育培训两个不同的角度切入这个领域,推动CIO在中国的持续升温。CIO不仅将担负信息化促进业务成本效率提升的重任,而且掌控着IT支出的财政大权。CIO阶层作为一个组织出现,他们的声音影响着未来信息化的方向,而他们的素质决定信息化的成败。

机制重于概念

  “信息化时代诞生的CIO不是简单地要多增加一个职位,而是重点要解决CIO的机制问题。”高新民说,信息化建设进入快车道,CIO机制却严重滞后。

  没有CIO的机制,也就没有这样的人才成长起来。上海通用汽车信息系统部总监张新权认为,对CIO(或IT 领导)角色准确、清晰的定义本身就反映了该企业对信息化价值的认知度。对CIO角色准确、清晰的定义,将有助于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IT 与业务的融合,有助于 IT “使能(Enables/Power)”的形成。

  电信行业IT应用市场规模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目标。在信息化的浪潮中,国家开始在海关、税务等部门进行信息化改造,高新民作为专家,参与了很多信息化项目。随着信息化项目投资越来越大,信息系统越来越复杂,渗透到业务的各个领域,问题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还涉及管理等各个方面,高新民深切感觉到,“在决策层就应该有一个明白人才能解决问题”。

  “并不是每个单位都必须有CIO这样的职位,完全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也许他就是信息中心主任、技术部负责人、总工程师,叫什么名字并不重要,促进CIO产生的机制却非常重要。”高新民一直在呼吁CIO机制。

  CIO的概念引进来了,但是它诞生的外部环境过滤掉了。我们要把原汁原味的东西找回来,弥补概念的缺失。

谁做“财神爷”

  CIO阶层作为一个集体出现在信息化浪潮中,他们的话语权将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个阶层不仅将对中国信息化建设的走向产生重大影响,而且他们的素质直接决定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对于IT厂商来说,CIO就是他们的“财神爷”,掌握着IT支出。

  信息化需要既懂技术又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高新民认为,CIO的基本素质首先必须具备推进信息化的奉献精神;其次,具备领导能力和协调能力;最后,要具备自己行业的知识、信息技术的知识和项目管理的知识。

  电子政务IT应用市场规模

  “我不知道中国是否已出现真正意义上的CIO阶层。但肯定有一批杰出的IT 领导人和人才。这批人(人才)在中国信息化建设前沿企业(单位)中起着极其重要的领导作用。他们是‘先锋’,而这些企业(单位)就将是‘模范’”。张新权这样对记者说。

  尽管CIO机制的建立可以为人才的产生创造条件,但是那毕竟是外部因素,北京大学正是看到中国信息化CIO人才的缺口,主动切入这一领域,试图大批量培训未来的CIO。王益明博士表示,要把国外成熟的方法拿过来,再结合中国的特点,尤其是国外对信息化的评估标准,应用于教育——据悉,北大CIO论坛将建立IT系统投资效果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IT投资后可能影响哪些指标进行综合评估,包括企业的竞争力。

  “CIO的地位和意识、CIO做什么、什么样的人做CIO这三个问题非常关键,北大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解决这三个问题。”王益明博士表示。由于中国信息化建设缺乏第三方的战略咨询,厂商主导咨询业带动产品销售,北大在培养CIO的同时,也准备建立一个非厂商主导的第三方公正论坛,传播CIO、厂商和专家的不同声音。

“财神爷”的尴尬

  “国外的企业生存环境相对比较健康,而国内企业生存环境存在着很多问题,服务是要收费的,这是国际惯例,但是服务在中国却是廉价的。”王益明认为,当前CIO的生存环境还面临很多问题,CIO不仅仅地位偏低,往往只是一个技术支持部门,没有进入企业的核心业务部门;同时信息化建设缺乏第三方咨询,也缺乏一套综合效果指标评价体系。

  目前,信息化主要是由IT厂商主导,厂商掌握着咨询业务和IT需求、IT投资评估,同时又做方案,实际上用户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而中介咨询服务目前在中国也还很难卖出价钱,厂商不得不靠不赚钱的咨询来带动方案项目赚钱

      由于不能进入决策层或业务核心,掌控IT财脉的CIO就很难真正了解各业务部门的真正需求。国内又没有第三方咨询机构的支持,国外咨询机构的代价高昂。“财神爷”只好被厂商的咨询牵着鼻子走。这种尴尬的环境对CIO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我们自己主导和制定信息化的战略、规划和实施,如:IT基础设施和系统生命周期的规划(system lifecycle plan)、系统蓝图(system landscape)及实施步骤(roadmap of implementation)等。我们有完善的供应商和产品评估机制与流程。”张新权认为,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在信息化建设中已经不存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状态”的问题。日前,上海通用与惠普签约实施SAP R-3加APO解决方案,德勤做了这个项目的第三方咨询顾问,而且上海通用汽车IT部门自身的实力也很强。不过,愿意像上海通用汽车那样为咨询买单的企业在国内毕竟很少。

信息化快车上的CIO

  “我们虽然没有CIO这个职位,但神华集团一直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神华集团负责信息化建设的副总工程师宫一棣微笑着回答记者的提问,“我们已经尝到信息化的甜头,煤炭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现在神华集团1000万吨矿井只有不到300人,而山西同样产量的煤矿需要3万人。我们的煤矿全员工效是70吨,国家所属其他煤矿是2.7吨,美国也只有40吨。”

  神华集团是国有大型能源集团,业务领域涉及很广,有煤矿、铁路和港口,公司的业务非常分散。神华利用铁路线建成的光纤网,建成连接各个子公司的广域网,使得公司的通讯比较畅通。“公司最近买了一套美国的软件系统,设备从买进到报废都在系统中运行,设备跟踪可以到每一个零部件,哪个厂商供的货,包括运输、销售等各种数据总共有270万条,信息1700万条,50亿元的资产在系统中运行。”宫一棣告诉记者,信息化显著提高了公司各个业务工种的运作效率,神华的煤矿一个人在井上可以监控井下七千多个点,库存在降低,资金周转率在加快。虽然IT投资花了钱,但是企业竞争力提高了。在尝到甜头之后,神华下面的子公司搞信息化的积极性很高,应用方面的需求也很旺盛——在煤炭这个传统行业,IT创造的价值非常明显。

  宫一棣表示,尽管没有CIO这个职位,但是神华的信息化一直采取注重实效的办法,完全是按照信息化的规律,先进行需求分析、流程分析,每一个环节都要先搞清楚。先进的手段需要先进的管理相配合,神华请国外知名咨询机构来咨询,设计工作流程,改造不必要和低效的流程,实现管理自动化。在信息技术架设的高速公路上,神华正在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能源公司。

  “信息化从来都是‘一把手’工程,神华信息化建设之所以成功主要是我们的一把手很重视。信息化涉及到公司业务的方方面面,只有一把手旗帜鲜明,亲自挂帅,信息化才能推进,否则资金和流程再造都非常困难。”宫一棣对此深有感触,“CIO可以根据企业需要提出实施方案和建议,关键还是一把手是否认可这件事。”

  虽然没有设立CIO一职,但宫一棣表示,神华已经尝到了信息化的甜头。

  IT投资从业务一开始就应建立在信息基础上,让IT渗透到企业的每一个毛孔,成为企业的血脉和神经—CIO就应该来规划这个战略。

实现效益最大化的捷径


  “IT投资并不是要在原来的业务上加一块,而是从业务一开始就应该建立在信息基础上,让IT渗透到企业的每一个毛孔,成为企业的血脉和神经——CIO就应该来规划这个战略。”王宜明这样描述CIO的作用。

  宫一棣表示,信息化建设是“一把手”工程,但并不意味着CIO无所作为,他可以从专业的角度提出路径和方案,利用信息技术这一手段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辅助“一把手”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信息渗透到企业的大脑和每一个细胞,企业就能够迅速对外界做出反应。”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副主任王宜明博士认为,企业的资金流、业务流和物流都应该是建立在信息流的基础之上的,利用IT来调动,这样企业内部业务合作、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的供应链也会更和谐。

  由于信息技术由战术层面上升到战略层面,CIO需要像CEO那样去通盘考虑企业的运作,考虑如何提高企业的业绩,但是现实中CIO的角色定位只是一个信息系统的管理者和企业的技术支持部门负责人,他不可能站在全局上去考虑问题。CIO只有熟悉跟踪公司的生产、销售、财务和人事等整个业务流程和发展动向,IT系统才能与业务完整结合,创造出新的价值。

  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超越了简单的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层面,而是和整个业务捆绑在一起。

  “‘信息是管理的载体,管理是信息的运动。’在信息时代,这个相互依存的关系更加凸现。管理的重要目的就是要追求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最大化利用——在信息时代,‘信息’是优化管理的资源,‘信息’和信息化是企业的核心能力和战略资源被日益认同。因此,现代管理必然和必须包括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张新权表示,上海通用汽车一开始就将信息看作企业的战略资源来规划,IT已经成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