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我国推进信息主管机制的问题,现在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信息主管机制是指信息主管的定位、作用、责权利以及信息化治理组织机构、治理能力的形成等要素组成的制度性安排,而不仅仅是设立一个领导职位。
CIO形成组织需要社会的关注,但高新民又担心CIO过热,大家“一窝蜂”反而弄走了样。
形势所需
信息主管是在信息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是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
我国信息化较之十年前呈现出了一系列新的特点。首先,中央已明确了信息化的战略地位。第二,成功实施了一批以“金字工程”为代表的重大信息系统工程,积累了经验,起到了示范作用,进一步激发了政府和企业对推进信息系统应用的需求。第三,目前无论电子政务,还是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都已上了新台阶。第四,多年信息化的实践表明,信息化不仅要求技术创新,还要强调制度创新、观念更新。第五,与十年前相比较,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更加重要。
在大力推进信息化的同时,要有冷静的头脑,采取相应的对策,努力追求成功率;多年经验表明,信息化成功的主要因素是“技术(T)+应用+领导”。我们已初步扭转了“重技术,轻应用”的倾向。现在应重视研究如何建立起有效的组织领导结构问题。
“一把手+CIO”工程
过去我们一直讲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但是,对于一个组织机构来说,在推进本单位信息化时,仅仅有“一把手”挂帅,有领导小组的存在就显得不够了。必须有专职的、参与决策的、有协调权力的信息主管机制,包括信息主管职务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因此,当一个组织机构信息化发展到战略地位时必须考虑信息主管机制的建立,在这个阶段,信息化是“一把手+CIO(信息主管)”工程。
信息主管是领导班子成员之一,是一把手推进信息化的主要助手。有的单位建立了信息主管之后,从实践中总结出其作用有以下方面:一,信息主管是信息化的鼓动者;二,信息主管是组织机构信息化战略制定者;三,信息主管是重大信息化项目实施的组织者;四,信息主管是信息系统正常可靠运行的保障者。
切忌“一刀切”
为了在我国推进信息主管机制,应该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从宏观层面上创造稳妥的环境和条件;二是根据实际需要和有条件的组织机构可以先行一步,在实践中探索可行的制度,但不要一哄而起,一刀切。
首先建议国家有关领导部门把建立信息主管机制问题列入专题研究议程。通过认真调查研究,分析我国各类机构中信息化管理组织机构的基本经验和存在问题;提出设置信息主管职位的必要条件、职业标准,职位责权利以及信息化管理结构的几种可行模式,以便人事干部部门在条件成熟时适时列入职务序列。同时,要组织专家编制信息主管必备知识体系纲要,为开展培训、教育提供指导。在推进信息主管机制建立时,一定要遵循实际需要和可能条件的原则。在现阶段应采取“积极研究,稳妥推进”的策略,使我国信息主管机制建立沿着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