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思想如何才能做到“落地”
来源:价值中国网 更新时间:2012-04-15

 
  管理需要信息化,大多数管理者已经认识到了。  

  但长期以来,困绕管理者的问题,并不是,管理是否需要信息化,这个道理本身,而是,国内各种组织,前前后后,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的艰难,及极低的成功率,这个现实。

  道理谁都懂,管理者要的是实效。可是,为什么国内组织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率,不超过15%,而真正达到预期管理效果的,还不到5%?就其直接原因,可能是软件厂商的,也可能是组织本身的,但作为一种普遍现象,其中,就一定有更深刻的,不能简单的,从厂商或组织本身找到的原因。

  那么,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管理的范畴,可以大致的分为,业务管理和组织管理两大类。

  业务管理,更侧重于对组织内事物的管理,而组织管理,更关注于对人的管理。

  业务管理,更侧重于对管理者专业技术知识的要求,而组织管理,则更侧重于对管理者行为科学知识的要求。

  业务管理包含了人事、财务、采购、生产制造、库存、销售、质量等等,各个方面的管理;

  组织管理包含了组织设计、个体行为管理、群体行为管理、工作管理、组织激励、领导管理、文化与组织建设、组织变革,等等方面的管理。

  从国内的信息化过程来看,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组织,在信息化上,更偏重于业务管理的信息化,比如财务系统、进销存系统、ERP系统、CRM系统、项目管理系统等等。

  这些系统,在业务层面,能够给组织管理,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帮助和提升,但在中国,这些系统,很难真正解决,管理的根本问题,很难帮助组织,实现真正的管理“落地”。

  原因是什么?

  其实很简单,正如,本文一开始就探讨的话题——管理思想,为什么很难“落地”中,所提到的,管理思想很难“落地”的核心原因在于:管理一定要符合人性,尤其是在中国。

  换句话说,中国的管理,管事容易,管人难,也就是说业务管理“容易”,组织管理“难”。

  而中国恰恰需要的,是对“人”的管理,因为“人”是基础,只有管理好了“人”,事、业务才会真正的顺起来。

  这就是,为什么在国内众多组织,实现了信息化,但成功率却普遍很低,因为国内组织,普遍对“人”的基础管理,认识不深刻,在基础没有建立起来的情况下,进行业务管理建设,很多只能是花架子,或者只能获得其中很小部分的提升,形成巨大的浪费。

  近几年来,国内管理界与管理者,已经开始意识到,对“人”的基础性管理(也就是组织管理)的严重缺失及其重要性了。

  不仅在管理思想上,形成了越来越强烈的需求,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把探索和思考的方向,从以往的“寻求新的管理思想”,转到思考“现有的管理思想如何‘落地’”上来,而且,越来越多的组织管理者,在信息化建设上,试探的引进了诸如:HR系统、绩效考核系统、网站系统、邮件系统、IM系统,试图从信息的沟通、人力资源的管理、系统的激励等方面提升组织管理水平。

  但遗憾的是,这些系统,虽然,都只能在一定程度和一定方面,对管理带来帮助,但它们,还并不是真正的“组织管理信息化系统”,并不能从组织行为管理本身,为管理者带来实质性的帮助,而且,其中许多系统,在设计上,依然没有摆脱“业务管理”的束缚,依然是,简单的从“业务管理”的角度进行设计而成的。

  而真正针对组织管理信息化而设计的,正是近几年越来越热的协同软件,当协同软件从OA,简单的办公自动化,脱胎换骨,转变成协同管理系统的时候,真正的组织管理信息化工具才诞生,真正的实现管理思想“落地”的工具,才形成。

  虽然,目前国内的协同软件厂商参差不齐,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甚至连协同的概念都是众说纷纭,但是,让广大管理者欣喜的是,作为协同市场的领跑者——用有致远,却是始终如一的专注于协同,专注于组织管理本身,其研发的协同管理软件A6,随着4000家用户的实战检验,已经真正成为了,组织管理信息化工具,真正成为了,管理思想“落地”的实现手段。让管理思想真正“落地”的,为什么是致远A6?

  这个问题的答案,实际上非常简单,因为要想真正让管理思想“落地”,就必须,真正站在管理“落地”实战的角度、甚至要站在管理哲学的角度,去研究,去设计,而不是简单的满足实际的业务、行为层面的部分需求;就必须,真正从组织行为管理的层次上,去设计,从行为中,进行抽象和提炼,而不是,简单的针对特定的行为,去设计;就必须,真正从人性的角度,去设计,而不是,将人性简单的定义为,便捷、习惯、舒服、时尚等等,表层感受和表现上。

  而致远A6,恰恰就是,完全基于组织行为管理本身,而设计的,真正针对管理思想“落地”而设计的。

  她具有三大特点:

  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元素和出发点来设计和构造应用;

  以组织行为管理为根本:即将组织行为抽象、提炼成“角色、事件、资源、规则、状态、结果”等核心要素,并通过对这些要素的管理,来管理行为;

  以非结构化信息管理为重点:不仅组织管理中,占20%结构化的,刚性的,如单据、汇总、统计报表,记录客观等的量化信息,进行管理,而且还对组织管理中占80%,对管理决策起决定性作用的,反映规划、方案、评估、结论、决策、主管意志驱动等的过程信息,进行记录和管理。

  组织管理者真正缺少的,不是新的管理思想,而是,如何将这些管理思想,真正“落地”。我们将帮助您,把管理思想进行体系化地实施,使思想真正落地!

  要想让管理思想,真正推动行为,并产生有效的经济效益,就必须跳出意识的层次,用信息的手段,来认识并把握人性,从而实现管理思想“落地”。这就是组织信息化的真正目的和作用。

  而A6就是帮助组织实现管理“落地”的工具。

 讲课的时候,我常常问大家几个问题:在座的记得自己公司上下班时间的请举手。

  几乎都记得。

  记得出差流程和补助、报销标准的请举手。 只有一半了。看来举手的这一半都是经常出差的。

  记得婚假、产假流程、天数和工资情况的请举手。

  只有2位,都是女士。

  当我接着问这2位:您是哪个部门的?

  “我是人力资源部的,公司有人请过婚假和产假。”

  那您呢?

  “我是财务,而且我刚请完婚假。”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几乎记不住,公司现有制度的内容,这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我们记住的,往往都是,平时能接触到制度。

  我们什么时候,才会接触到我们的制度呢?

  一般两个时候,一个,是刚入职的时候,另一个,就是我们的员工,受到处罚或者用到制度的时候,而平时大量的工作时间中,我们的制度,仅仅是行政部柜子里,那厚厚的一堆纸而已。

  而且,我们学习制度,也只是粗略的,草草阅览而已。

  原因很简单:

  一方面,我们的制度很长,很厚,很枯燥,真的很难有人,能认真学下来;

  同时,我们往往只对,跟自己眼前“有关”的事物,感兴趣,而跟我们眼前“有关”的,除了作息时间,其他大量的制度,几乎都属于“无关”的范围;更为困难的,是制度的更新,我们更新一个制度时,马上会公告出去,把新制度帖到公告栏中,可是,我们却发现,我们贴上去的纸张都掉了,我们员工还是没能“学”好新制度。

  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制度真的不是学的,而是用的。

  我们不要期望着,我们的员工,能把制度学好,都记住,然后,在工作中,就按我们的制度来执行。通过这种方法来“规范”我们的员工,效果可想而知。

  要想让制度“落地”,光靠这个规定,那个规定,靠制度本身来“落地”,你会发现,很难,你总是无法让制度深入下去,沉淀下去,始终都是漂着的。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落地”呢?

  靠制度本身是不现实的,我们需要借助其他手段来帮忙,用友致远A6协同应用系统,就是一个专门让“管理思想‘落地’”的实现手段,制度“落地”,正是其中之一。

  利用用友致远A6协同应用系统,让制度真正用起来,可以分成两个层次:

  将相关制度,时时放在员工眼前,及时查询;

  将制度变动内容,针对性的及时准确的,通知相关员工。

  下面,我们逐一探讨。

  将相关制度,时时放在员工眼前,及时查询

  这是最简单的一种方式,也是最基础的一种方式。在A6中,我们把所有的公司制度,都放在办公系统中,公司所有职员,都能够根据系统设置好的权限,进行查询。

  这样,不仅方便了,员工了解和运用制度的操作,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员工与制度贴得更近,让制度在初步层次上,进行规范。

  将制度变动内容,针对性的及时准确的,通知相关员工

  这是制度“落地”的第二个层次,相对于第一个层次,针对性更好,时效性更强,而且,最大的好处,是能够很好的,规避掉制度变更带来的推广问题。

  我们将变更后的新制度,针对性的发给每个相关人员,这些,所有相关人员,都会收到系统自动的提醒,通知他,与他某项工作有关的制度,有所变动,请及时查询。这样以来,员工就与制度“相关”了,只有“相关”了,员工才会及时重视它。

  如此以来,我们的员工,就能像用《字典》一样,将我们的制度,真正用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