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管理信息化的认识
来源:甘肃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甘肃广播电影电视总台马海平  
 
  信息化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一系列现代信息技术,引进现代管理理念,对不适应市场要求的经营方式、组织结构、管理流程等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变革,经过企业生产、财务、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达到提高效益、降低成本的目的。

  从信息化的定义来看,它是应用信息技术改革管理和业务活动,使之更加有效的过程。因此,信息化从本质上讲就是管理信息化,信息化水平实际上反映了管理的现代化程度。信息化依托于信息技术,但却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相反它几乎涉及到业务和管理中所有的重要方面。具体地说,信息化的过程,首先要由业务战略驱动,在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进行重构的基础上,配合各种标准化的制度来实施,并以信息技术作为支持。中国电视媒体的信息化是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不断发展的。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形成了日趋理性、规范、成熟的电视媒体市场,电视在规模不断扩张的进程中,专业分工也日趋规范化和精细化,原来媒体粗放式的管理方式越来越不适应发展,媒体管理的信息化问题重要性也日益增强,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电视媒体发现了与国际大台的差距,包括生产、技术、设备以及管理信息化等方面的不足。随着国内各电视台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制作技术系统先进和管理手段滞后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信息技术的不足造成对管理的支持有限,制约了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那么如何让管理信息化有效地促进电视事业和谐、建康、有序的发展呢?

  一般而言,一个机构和组织的信息化,最初都是从一两项核心业务的信息化开始的,随着业务的发展对信息化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更多的应用系统被引入进来,当各种相互独立的应用系统不断增加时就面临着使它们相互配合,发挥更大作用的问题。此时,便需要对整个机构和组织的信息系统进行统一规划,对已有的和将要引入的应用系统进行有效集成。对电视媒体来说,随着内部专业日趋成熟,业务活动的整合将各业务模块和机构转变成一个个业务模块组成的网络。每个业务模块既能在组织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又可以作为单独的实体运行。这些模块是一个机构的基本单元,彼此松散连结,但与机构的结构与战略保持一致,彼此依靠信息系统进行统一的规划。

  信息化的程度既是电视媒体运行管理水平的衡量标志,同时也是整个运行管理体制的支持与保障,尤其在目前中国电视媒体激烈竞争的格局下,媒体从原来的政策保护型、资源垄断型逐渐向管理优化型转变,加强管理信息化已经成为增强媒体市场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当前正处于这样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转型时期,电视媒体不仅应尽快超越目前内部信息集成的阶段,削除“信息孤岛”,使媒体业务能够在高度信息化的环境内,在更加集约化、科学化的管理框架内不断完善和发展,而且,要围绕电视媒体的综合战略目标,重新思考自我发展的问题,在制度、机构、流程设置上借鉴企业的先进理念,逐步建立起一套更为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

  管理信息化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也促进了管理模式的变革。它的实施,使传统组织结构从“金字塔”型向扁平化非集体管理方向发展,其显著的结果是管理效率更高,组织更富有创造性,运作成本大大降低,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更强。

  通过信息系统的全面搭建,会使电视媒体的管理超越传统的“经验管理”手段,使业务成为一个流程化的整体,驱动基层的数据集成及消息传输。合理的业务流程和运转良好的信息系统相辅相成,不仅能够保证信息全面和及时,同时能够保证信息的真实有效,更好地服务于管理和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从而极大地提高效益。

  管理信息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要充分借鉴企业管理的先进经验,从对目前信息系统的增补完善做起,从最核心的节目生产管理系统改造做起,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标准,并逐渐将财务、人事、技术等方面的流程一并纳入,在此基础上,在信息技术的配合下对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和优化,以能达到全面提升媒体管理效能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