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报告的第五部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再次强调了信息化的重要性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自1998年以来,党和政府就不断提升信息化的重要地位,这次更是达到与“新四化”并列的前所未有的高度。相比十五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信息化对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争取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又大大迈进了一步。
“信息化首次被单独写进党代会政治报告了!”
在山东省无棣县无棣镇东小马村的会议室里,党员们兴奋不已,通过集体收看由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播放的十七大系列报道,他们从代表和专家们那里听到了一个利好消息:十七大报告在阐述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时指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专家分析,上述这“五化”中,比以往多了一个“信息化”,“信息化”的增加是我们党对当今时代特征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
对于信息化,无棣县的农民们都已不陌生:无棣县林业局与县电视台联合录制的“枣业技术知识”远程教育电教片,推动了枣业科技知识的传播,提高了生产效率,让农民们初次尝到了甜头;无棣县在滨州港建成的高100米、超大近海覆盖基站,改善了通信条件,保障了渔民出海作业生命和财产安全……镇里来的技术员告诉东小马村的村民们,这些都是信息化带来的福音。
关乎民生的大事业
有关人士认为,将信息化单独写进党代会政治报告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处于转型时期的农村而言,信息化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利器。
从我国现阶段的具体国情来看,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目前我国共有农村常住人口7.37亿余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6%。与此同时,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已经进入转型期的临界点,农业生产方式正在从庭院式的生产方式向现代适度规模的专业化生产方式转型。农民在转型时期的教育问题、农村能在多大程度上和范围内进行生产方式的改革、创新与重组,这些都呼唤着信息化手段作为辅助。
从国家的具体政策来看,自党的十六大召开以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被提上中央的工作议程,这一时期是我们搞好农村建设的开局和关键时期,加快实现农业信息化被当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突破口。
2003年起,我国决定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在全国11万个农村建立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和计算机教室三种模式,向农村输送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并以此为依托,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培训。
同年,文化部和财政部共同组织并实施了国家级文化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旨在整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通过互联网、卫星宽带传输和光盘将数字化文化信息资源传输到群众身边,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整体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率。
今年4月,文化部和财政部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意见》, 同时,中央财政安排了近40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全国2.67万个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新建和扩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农村文化站建设最大一次投入。今年9月30日,文化部、信息产业部正式签订合作协议,文化部的文化信息资源将通过信息产业部的信息大篷车、培训教室、农村信息化示范点等途径为农民提供服务。
今年党的十七大会议上,信息化又被单独写进党代会政治报告,宁夏电子(计算机)学会理事长王伦津认为,此举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这“五化”中,信息化是技术支撑。四川省信息产业厅厅长李伟认为,我国的信息化要和工业化一道推进,就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十六大:信息化农村结硕果
经过五年的建设,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已经初显成效。截至去年年底,我国农村小学生计算机拥有量已达到39人一台,农村初中生计算机拥有量也提高到现在的19人一台。目前近4万所农村初中的远程教育设备也正在逐步成为全国农村党员干部接受现代远程教育的依托。
同时进行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也取得阶段性进展。截至2006年底,已建成各级中心和基层服务点6700个,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截至今年6月底,工程资源总量已达到60TB。
值得一提的是由信息产业部为实施农村信息化知识培训和普及而打造的信息化大篷车项目。这批集“科技兴农”、“信息助农”、“应用培训”于一身的农村计算机知识培训专用车辆,每辆车都配备有16台电脑,并连通互联网和配有专职教师。
今年4月19日,四川成都获赠全国首辆信息化大篷车,此后首批32辆信息大篷车相继开赴全国16个农村信息综合服务试点省市,这些流动的“信息技术培训教室”和“信息服务站”跋涉1万个村庄,将信息技术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给100万农民。
继往开来,2010年乡乡能上网
按照目标,到2010年,我国将基本建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建设适用于农村的数字文化资源,不断丰富文化共享工程服务内容;逐步完善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加强合作共建,建立共享机制;加强对基层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基本建成国内规模较大的、满足基层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分布式数字资源库群。到2010年,力争全国数字资源建设总量不少于100TB。提高农村互联网普及应用水平,力争“十一五”末实现乡乡能上网。
十七大代表孙素芬对此充满信心,她告诉记者:我国农村网民正在扩大,我国已经拥有3700万网民,全国已初步建成了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集20多个专业网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网络已不再是都市的专属品,农民面对的已经不只是黄土和农具,也包括了鼠标和键盘,农民已经开始自觉地利用网络指导农业生产、发家致富。已经有不少地区通过发展电子农务解决了供求信息不通畅、销售难的问题,一些农业技术上的难题也可以通过一些涉农网络得到解决。农民通过信息化发展,农业的热情在高涨。
但是,农业部经济司司长张玉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指出,发展农村信息化还面临着不少挑战,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虽然具备了一定基础,但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与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开发、信息发布渠道不畅、农业科技人员缺乏等方面。国家将“信息化”单独提出,对农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机遇,下一步,我们应该进一步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在新农村建设中把握工作方向和新的趋势,以推进面向农民的信息服务为中心,强化资源共享,健全应用系统,延伸服务网络,实现服务创新。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目前我国共有农村常住人口7.37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6%,与此同时,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已经进入转型期的临界点,农业生产方式正在从庭院式的生产方式向现代适度规模的专业化生产方式转型。农民在转型时期的教育问题,农村能在多大程度上和范围内进行生产方式的改革,农业的创新与重组,这些都需要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来帮助解决。
十七大文件摘录
十七大报告第一部分“过去五年的工作”中指出:“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显著。”报告第三部分在论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时指出:“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报告第六部分“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明确提出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报告第七部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明确提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
报告第八部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强调指出:“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报告第九部分“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中强调,要“坚持科技强军,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加快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积极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加紧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切实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
在报告第十二部分“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提出,要“在全国农村普遍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