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更加完美的社会和经济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作者:丁元竹

由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等单位编著的《2007世界社会主义黄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7月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明教授主编),是一本引人向纵深思考的书。这本书告诉人们,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正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中逐步激化;穷国、穷人愈来愈穷,富国、富人愈来愈富;这些矛盾不仅不会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新科技革命的进一步深入发展而消失,反而会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加剧;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西方发达国家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矛盾、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等世界性难题,也将进一步趋向激化。《2007世界社会主义黄皮书》引发我们思考很多当代世界社会发展的前沿问题。从历史和全球角度看,当代社会发展需要面对和解决下列问题。


 如何建立作为社会和谐基础的公平机制
 对历史的追溯发现,经济发展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尽管穷人的生活水平能够随经济增长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经济增长带来的成果应该主要由那些创造财富的人分享。这个结论早在几百年前就被亚当·斯密(Adam Smith)发现了:“哪里有更大的繁荣,哪里就会有更大的不平等。培养一个富人,至少会造就五百个穷人。”斯密称他的这个结论为资本主义的特征。莱斯特·梭罗(Lester Thurow)甚至说得更加明了:“资本主义天生短视。它不愿意也不能对教育、基础设施或研发工作进行投资,而资本主义要想在未来取得成功,这些都是必须的。”当资本主义被全球化之后,资本主义的模式就从国内扩展到全球。普通阶层收入的增加与生产力增长之间的差距拉大是不可避免的。在技术进步加速并在经济增长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的情况下,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的劳动力的实际工资必然会减少。从根本上说,私有制本身就会造成不平等和收入差距扩大。另外,市场是目前我们看到的、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但不是最公正的。市场不能保证基本公共资源的公平分配。经济学家柯密特·高登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代美国社会结构是双层次的。其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提供了广泛的权力分配,公开宣布所有公民一律平等。然而其经济制度却建立在市场决定收入的基础上,由此产生了公民生活水平和物质福利上的悬殊差别”。管理学大师德鲁克也指出:“虽然自由市场运作的并不是太好,但其他根本行不通。其实,我对资本主义制度有很多保留意见,因为这种制度对经济顶礼膜拜,把经济当成一切的目的、生命的终极目标,这太片面了”。他还说:“资本主义的经济理念没有能够完整地体现人类存在的多重意义。这么短视的制度却支配着人生的方方面面,这对于任何社会而言,都不是一件好事”。思想家们的质疑和思考是我们当前研究公平机制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础。


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条件下,暴露在我们面前的西方经济和社会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完美社会和完美经济。因此,我们必须改变我们潜意识中的刻板、抽象、概念化的思维模式,以一种全面、动态、历史和全球化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现实发展中的不平等和贫富差距扩大问题,针对当前面对的全球性的以及全世界面临的同样挑战,来寻找一种解决问题的更加完美的办法,建立作为社会和谐基础的公平机制,赋予我们的社会发展一种全新的意义。


 如何建立与市场机制并行的社会机制
 像在20世纪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一样来建立和完善社会机制,是人类在21世纪无法回避的问题。莱斯特·梭罗说,“市场经济背后需要一个社区,去完成它不会完成的长期投资。”我理解这里所谓的社区就是人们的广泛认同、一道工作、积极参与公共生活的社会机制。


 20世纪的一百年中,市场机制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在市场机制的推动下,人类创造了巨大的财富,科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相比市场机制,社会机制发育却显得迟缓。社会机制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学家费孝通在20世纪90年代说过:“地球上是否还能够养活这么多人,现在已经成了大家不能不关心的问题了。这是人与地的生态关系,但最终还是要牵连到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反映在人与人之间怎样相处,国与国之间怎样相处的问题,这才是第一位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是中国、也是全世界必须面对的问题。换句话说,上个世纪,先哲们担忧和思考的问题,现在已经是摆到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不得不面对,必须去解决。


 面对挑战,美国经济学家博斯腾认为,我们需要一个变通的理念,这个理念既能接纳个人自由,又强调这种个人自由应当通过更合作的方式来应对人们面对的挑战来实现。博斯腾把这种理念称为“我们一起做”( We're in this together,WITT)。“我们一起做”的核心是,我们可以使用政府这一工具去建设更公正的社会,一个大家能够共同分享发展成果也能保护个人价值的社会。“我们一起做”,要求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政府在公共事务中的作用,以及企业与个人在社会事务中的作用。三者形成一个合力,一道工作,共同面对人类发展面临的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 毫无疑问,一个完善的社会机制中,每个社会成员都可自愿表达自己的意愿。问题是,政府如何通过资金支持和法律支持建立和完善社会机制,确保每个社会成员自由平等,并自由平等地表达自己和实现自己的意愿。事实上,志愿精神和志愿服务在各国的兴起与发展已经表明建立社会机制的可能性。志愿精神是指一种自愿的、不为报酬和收入而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精神,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志愿精神是个人对生命价值、社会、人类和人生观的一种积极态度。


 如何看待现代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全球化赋予社区建设的新内涵
 与社会机制密切相关的是人类共同体。重建人类共同体是几个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追求,社区建设就是例证。社区实质上是特定地域上的人群或特定人群的生活方式和人生内涵。人是社会的动物,意味着人类不仅简单地生产和消费,而且有着共同的精神生活和社会交往,这些精神生活和社会交往通常发生在自己的社区——工作社区和生活社区。


 在农业社会,人们处于同一村落,守望相助,生活和工作几乎同处于一体,基本的精神生活和社会交往可以在村落内部完成。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产生的社会问题日益增多,政府日益介入社会发展,包括社区重建。社区发展就具有了双重的意义,一方面,它作为政府应对社会问题的手段,通过对特定街区、村落提供公共服务,满足那些在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失落的人们的需求;另一方面,它通过特定街区、村落成员参与本社区的公共事务,创新共同体和共同价值,形成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社会交往,还人们本应有的人类生活方式和人生内涵。


 社区建设是政府公共服务的延伸,由于政府公共服务可以通过非营利组织实现,也可以通过企业运作,于是在社区建设领域就出现了政府、市场和非营利组织的影子。现代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全球化,已经赋予社区、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以新的内涵。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过程是社会各个部门合作、协商、融合的过程,是共同精神和共同价值的培养过程,也是社会融合的过程。政府对于社区建设或者共同体建设的主要职责,在于提供规范和基本资源支持,建设公共体的任务则是居民自己需要承担的。


 “美好社会”应该有怎样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
 人类共同体不能缺少公共目标和共同意念。费孝通说:“事实上,自从有人类形成群体以来,‘美好社会’总是群体生活不可缺少的意念。它表现为诸如神话、传说、宗教、祖训、哲学和学说等多种多样形式的价值信念。总之,它是人类社会意识中必备的要素。它不仅体现了组成群体的各个人生活上追求的人生导向,而且也是群体用社会力量来维护的人和人相处的规范。它是个人的主观意识和群体社会律令内外结合的统一体”。


 维系一个民族长期发展和存在的往往是人们内心的价值积淀。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要在社会中生活,就必须遵循社会组织为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而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其中社会责任感是最普遍的、最广泛的、渗透性最强的社会规范。而作为个体的人之所以遵守社会规范,进行道德选择,是出于自身和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一个人能否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同和赞许,是人的一切利益中最基本的利益,而得到认同和赞许的关键,则在于一个人是否有美德,品德高尚的人会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赞誉,而品德败坏的人则会遭到社会和他人的谴责。人类社会要和谐,就必须有共同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并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去维护和遵守,这就要求人们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没有公共认同的文化价值,哪有和谐的社会?


 如何使消费模式和消费文化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 人类需要在共同体、共同目标和共同意念的基础上考虑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尤其是在当前。从全球来看,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人们的消费速度加速增长。这种消费需求不仅开始损害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体系,影响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开始降低我们的生活质量,污染、拥挤越来越严重,贫困人口更难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研究发现,现有的消费模式和消费文化是建立一个全面发展社会的最大障碍。


 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始终看到,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是建立在能源和资源高消费的基础之上的——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消费模式与我们已经确立的可持续的发展目标是相悖的。事实上,亚洲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活方式也在追求发达国家的模式,引起了经济发展与资源之间的剧烈冲突。因此,仅仅在生产领域和企业界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是不够的,必须把新发展观贯彻到消费领域,贯彻到居民的生活中,建立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 如何对包括就业在内的各种社会模式进行创新
 现代就业理论和政策几乎都是建立在20世纪30年代的发展事实和经济学理论基础上的。那个时候,全球的人口不过20亿,美国的城市化水平在40%左右,新的科学技术革命还没有发生。进入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世界形势确实不一样了,人口达到60多亿,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平达到50%,而且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革命对生产方式,特别是对劳动力的需求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如何对包括就业在内的各种社会模式进行创新,是当代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挑战。


 社会创新的基本含义是指,通过一些制度设计来改变目前人类应对一些社会问题的困境,诸如就业、社会福利模式等等。历史证明,每一次经济的巨大飞跃,几乎都伴随着经济体制的巨大变革。社会创新,也是如此,社会的不断创新将缓解人类面对的若干压力,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处于积极、合理状态。尤其是在当前形势下,面对人口不断增长和环境恶化的巨大压力,如果不进行某些程度的社会创新,要真正健康和谐发展是根本不可能的。


 过去的500年,人类通过技术革新、科学发展和经济增长得以生存。如果人类想继续生存下去,人类未来的生存可能要通过社会创新,即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社会体制。从这个意义上说,未来有意识的制度创新也许比过去任何一个时期都重要。


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