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曹杰峰
“依托数字城市技术,创建城市管理新模式”成为新时期治愈城市病的一味良药。本文通过分享中软强网的经验体会,给出数字城管系统建设拓展的新思路建议,供相关系统的筹划者和建设者参考。
石景山区的创新模式
石景山区是发展中的“建成区”和“城乡结合部”兼而有之的典型,其创新城市管理模式的思路经验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区情,发挥已有的“三级双百”社区巡防网络力量,成为城管监督队伍的有效补充,扩大了巡查、信息采集覆盖面。
2.充分整合、有效利用已建系统的信息资源,降低了“数字城管”初始化投入,并利用建设的公共业务支撑平台、信息资源体系,及时汇总、更新和共享来自各专业职能部门的公共数据。
3.开放并融合了12345热线,构建便民电话服务中心,向公众提供统一入口的、全方位的信息咨询和举报受理的公共服务。
4.除设置区域综合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外,在城管大队、环卫中心等专业部门设置专业分中心,做到“统一受理、分类处理、条块结合”。
5.在不改变政府机构设置前提下,设置城市监管中心,评价区属城市管理相关责任部门。
6.融合已建的应急指挥中心,做到日常管理与应急指挥相结合。
7.将城市管理、应急指挥、流动人口管理、综合整治以及社区管理服务等向下延伸到街道分中心,强化属地自治。
“1+8+N”的城市管理
从2005年开始,北京市市委市政府启动了全市城区范围内“1+8+N”架构的北京市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即建设1个北京市市级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和8个城区的区级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并连通N家市级的城市管理相关委办局和公共服务企事业单位。
北京市建设数字城管系统建设有如下几个特点:
1.提炼出了城市管理和运行的4类要素:政府(缩写G),企业(缩写B),公众(缩写C)和公共产品(缩写P,不再仅仅指城市部件,包括公共设施、城市环境等)。这样,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的构建,就不再单纯是大政府行为,而是公共服务企业和市民均能广泛参与和互动。
2.深化和拓展了网格化思想,使网格成为一种公共载体,可以容纳与应急或者非应急相关的政府、企业、公众和公共产品等更多的元素。比如可将水、电、气等公司的专业巡查划入网格化管理。而网格的划分,则可以根据网格责任主体的不同工作性质,概括为分片和分线两大类,其中分线的管理,可以把城市地下管线的运行管理也纳入网格体系。
3.拓宽了公众的参与和监督城市管理的渠道。公众可以通过12319热线、市级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外网网站和短信平台、北京城市管理广播电台的有关栏目,参与和监督城市管理。
4.资源共享、条块结合。除了在事件反应型的综合管理协调上与相关政府部门和公共服务企业实现对接外,还可对水、电、气、热、照明、户外广告等公用事业单位进行日常的行业监管。
5.重视标准的制订。
奥运城市的管控
像北京这类世界性赛事的承办城市,在奥运会期间,会有几十万甚至以百万计的外来群体涌入城区,城市将进入日常状况下的非常态管理。这对现有的城市运行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就一个城市的总体运行情况而言,大量的城市运行事件并不紧急,但处理不当又可能会变得严重。因此,有必要构建“应急与非应急齐驱、常态与非常态管理并行”的城市运行“1+1”架构。在应急指挥中心(统一呼叫热线110)外,单独设置城市运行中心(亦可称为非应急指挥中心,统一呼叫热线12345)。城市日常运行、管理问题处置以城市运行中心为主,应急指挥中心作为备份系统为辅,一旦发生突发重大紧急事件,则以应急指挥中心为主。
就像温度计测量体温,衡量人体健康一样,一个城市的运行是否正常,也有“体征”,也需要有晴雨表和调控器。北京市在探索城市运行保障的过程中总结了“三维三色分级”的城市运行“体征”指标体系。北京市城市运行中心负责编制城市运行“体征”日报,每日及时送达各相关领导的办公桌面。
所谓三维,指观察城市运行状态的三个观察维度:
·专业维。至少包括供水、排水、供电、燃气、供热、气象、环保、环卫、交通、旅游、卫生、食品、地震等13个方面。
·时间维。可分年、月、旬、日、小时等查看现势信息,亦可进行历史同期对比、趋势预测等。
·地区维。可按全市、区、重要地区等,分别考察各类要素的分布及运行情况。
三色是用不同的颜色来直观显示各类指标的运行状态。绿色代表正常,橙色代表预警,红色代表超出警戒值,但还没有造成事故或者灾害。
分级是对应市、区、街、社区等多级划分的城市管理体制。
系统升级的建设思路
不少地方在数字城管系统建成运行以后,遇到了各类困扰,诸如投入不少,而业务量不大,效果不明显;或者是低级别案件大量积压在上级部门等等。本文在此提供“一体化、横到边、纵到底”九个字的系统升级思路,描述如下:
1.推行城市运行、管理、服务一体化。对于已建和拟建网格化数字城管系统建设的地区,不妨借鉴北京市的建设发展路线,从应急管理起步,推进日常管理和服务,然后逐步加强运行。
2.推行GBCP一体化。不少已建的数字城管系统,不妨考虑和公共服务企业的信息化形成良性互动,使企业真正成为案件处理的责任主体,并考虑拓宽渠道吸引更多的公众参与。
3.推行市、区、街、社区、网格多级一体化。如果哪一级问题积压较多,不妨结合属地自治原则,进一步细化权属。
4.围绕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依托数字城管系统开展信息服务。不妨考虑借助SOA技术以及目前较流行的SaaS模式,将一些可公用模块提炼出来,为那些信息化较薄弱的部门,提供统一的基础信息服务和应用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