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京凯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加快、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战略逐步推进、中国—东盟“一轴两翼”战略合作不断加强和推进,广西成为中国与东盟多区域合作的重要交汇点。
加快推进中国—东盟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建设,把广西建设成为区域性的信息交流中心,为构建区域性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和加工制造基地提供信息和网络支撑,推动我区构建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是推动中国与东盟区域交流与合作的创新途径之一。
必要性:地域经济的催化剂
建设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持续顺利推进,中国与东盟各国在经济合作与共同发展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随着区域经济合作的进一步扩大和深入,客观上要求有一个高度集中、统一的信息采集、整理、发布机制与信息交流中心。
广西壮族自治区信息产业局局长杨京凯
因此,建设中国—东盟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通过信息化手段来支撑和全面服务于社会、经济、商贸、科技、物流、制造业、农业、工业、旅游和文化交流等活动,全面支撑中国—东盟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开展中国—东盟区域的海上经济合作、陆上经济合作和湄公河流域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建设中国—东盟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是进一步加快广西经济发展的需要。
首先,建设区域性的信息交流中心,能够大幅提升区域的发展能力,促进信息资源整合、数据集中、信息交流,统一信息交流的标准,提高信息的共享程度,发挥信息数据的价值,为建设区域性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提供现代信息交流和网络平台支撑。
其次,通过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的建设还可以发挥我国信息技术在东盟各国的市场优势,极大促进广西信息服务业、软件业及电子制造业的发展,并能带动传统优势工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广西自治区经济和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再次,引导和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间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以信息化促进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定位: 为信息交流服务
中国—东盟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是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服务的,它的服务和作用范围不限于在广西,它应该是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经济合作的一座桥梁,应该成为中国—东盟区域性经济合作的重要交流沟通的手段。经济合作与共同发展是中国—东盟各国的共识,所以,信息交流中心的服务性质主要是以经济合作发展为主的信息交流。
中国—东盟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的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它应根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活动的变化,提供灵活多样的服务,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除了提供一般的信息搜索、查询和交流服务之外,还应该具有强大信息处理加工能力,能够以信息分析为基础,为经济组织、企业、政府主管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分析报告。
思路:体现服务区域经济特色
中国—东盟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的建设思路是:以政府规划引导,以服务区域经济合作为工作主线,从服务南博会起步,在发展中逐步整合资源,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积极争取国家支持,以港口交通信息、旅游服务信息交流为突破点,开展与东盟国家的信息交流合作,积极向其他领域拓展。
中国—东盟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能否体现服务中国—东盟区域性经济合作特色,能否成为把广西打造成连接多区域的国际通道、交流桥梁、合作平台,关键是要有地域特色。
广西具有很独特的区位优势,处于多区域经济合作的交汇中心。同时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广西已成功承办了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东盟十国表示了继续参加、办好博览会的愿望。所以,信息交流中心建设必须从中国—东盟博览会信息服务起步,以中国—东盟博览会为工作的载体,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拓展服务范围和领域,以这个工作任务为基准来整合已有信息化工程系统,引导已有的各信息化系统逐步转到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服务,为中国—东盟经济合作服务上来。
除此之外,中国—东盟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的工作内容还要落实到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和加工制造基地建设上来。三个基地建设和发展是信息交流中心建设的前提,三个基地的建设是信息交流中心的主旋律,也只有三个基地发展起来了,信息交流才有具体实际内涵。而信息技术、信息交流又能为三个基地建设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在信息技术的渗透带动作用下,三个基地的建设可以走高效、节能、环保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有利于广西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契机: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
信息资源是现代社会中与能源、材料资源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在经济社会资源利用结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加强信息交流与资源开发利用是信息化取得实效的关键,也是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全区城市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桂林、南宁、柳州相继被列为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各试点城市结合各自的城市发展特点和信息化建设重点,多方位开展和探索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南宁市主要围绕城市安全和公共服务开展信息化建设,其社会应急联动系统是我国城市公共应急救助体系的一个创新,为全区城市信息化建设发挥了积极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作为工业城市的柳州市,部分骨干企业信息化已达到全国同行的先进水平,被列为全国企业信息化试点城市,柳州市城市应急联动指挥体系共享平台一期工程也已投入使用。桂林市不断提高旅游信息化水平,以“金旅工程”为指导,基本形成国家旅游局—桂林市—旅游企业三位一体的旅游信息体系。
广西要紧紧抓住中国—东盟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建设的契机,以南宁市为中心,建设中国—东盟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网络平台基础,争取在南宁市设立面向东盟的国际电信出入口局,把广西建成区域性的网络中心枢纽。
依托现有信息化建设和资源开发利用基础,整合广西乃至中国—东盟区域的人口基础信息、空间地理基础信息、法人基础信息、宏观经济基础信息等形成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中国—东盟区域性数据资源中心。
建设与完善中国—东盟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的应用体系,如:中国—东盟区域性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公共电子商务平台、公共电子支付平台、公共数字证书认证中心、中国—东盟博览会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等,为建设区域性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提供信息化技术与服务支持;在南宁、北海等地建设中国—东盟区域性信息产业基地,做大做强我区信息产业,使广西成为国际、国内电子产品加工制造、软件外包和信息服务业进入东盟和东盟软件外包与信息服务业进入中国的桥头堡。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指在中国与东盟十国之间构建的自由贸易区,即“10+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的目标
一是用十年的时间完成所有关税和非关税的削减,消除双方之间存在的关税及非关税壁垒。二是建立一个综合框架,包含市场一体化的一系列措施,如投资促进、贸易便利化以及和谐的贸易及投资规则与标准。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的发展进程
2004年底,双边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标志着自由贸易区建设进入实质性执行阶段。
2005年7月20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货物贸易协议》降税计划开始实施,中国和东盟的7000种产品大幅降低关税,免配额以及其他市场准入条件进一步改善。
到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预期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增长48%,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增长55%,对东盟和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贡献分别达到0.9%(约合54亿美元)和0.3%(约合22亿美元),自由贸易区将为中国和东盟商界创造无穷商机和广阔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