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城市信息化现状:应用水平差别较大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应用水平差别较大 信息化环境尚待完善

  ——全国301个中小城市信息化现状调查

  作者:赛迪顾问城市战略咨询中心

  经过各地区和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国中小城市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在中小城市的管理中,信息技术不断应用,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渐完备,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中小城市信息化立法、标准制订、培训等基础工作也不断加强,城市信息化工作的组织协调机制和专家决策咨询制度初步建立。中小城市信息化的推进,对改造传统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们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中小城市信息化发展水平与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的实际需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实际应用能力不足,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重视程度不够,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还没有形成体系,对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宏观调控不足,信息系统的开发水平落后于实际需求,信息安全问题仍比较突出,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体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化法制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快。

  信息化环境促进作用明显

  根据赛迪顾问对全国301个中小城市的综合比较来看,佛山、苏州、珠海、东营、邯郸、中山、扬州、江门、温州和台州市位居前10名。其中,温州、扬州、东营、江门、邯郸5个城市都在全国信息化试点城市的范围之内,其他试点城市排名也都较为靠前。佛山市在综合得分上位居全国中小城市之首,充分表明了佛山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突出成就。在排名前10的城市中,东部城市居多,西部城市虽然没有在前10中占据席位,但也有很多代表城市排名靠前,例如,张家界、桂林、柳州等地,都在前20名的范围之内,说明我国近年来西部地区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也有了长足进步。另外,从得分情况可以看出,在排名靠后的城市中,少数民族地区居多,这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

  从分类指标上来看,中小城市信息化发展状况显示,各分项指标的排名趋势基本和综合指标排名相一致。东部城市以及经济发达城市排名靠前,排名靠后的主要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综合排名列前3位的城市包揽了各个分项指标排名的首位,综合排名列第1的佛山市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化人才3个指标上均以绝对优势占据第1;综合排名第2的苏州市在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环境3项指标上得分最高,并且在另外3项指标上的得分也都列于前3位。在信息安全指标上取得最高得分的城市是综合排名列第3的珠海市,珠海市的其余各项指标得分与排名第1的佛山市均差距不大。而山南地区、甘南州和林芝地区则在这几个指标上均出现了最低得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其余各市在7个分类指标上的排名走向与综合排名差别不大。

  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来看,赛迪顾问对全国301个中小城市进行了详细调查并且做了指数排名。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指数排名虽然与综合排名不尽相同,但是整体上与其出入不大,说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能够较好地反映信息化发展水平,这在中小城市尤为突出。中小城市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指标包括每千人广播电视播出时间、信息资源的覆盖度、每万人互联网站数、人均电话通话次数等4个指标。在每千人广播电视播出时间这一指标上,舟山市名列第1。信息资源的覆盖度则佛山、邯郸、东营、台州、苏州、扬州、珠海、温州、烟台9座城市并列第1,说明在这一指标上中小城市之间差距较小。另外两个指标佛山市稳居首位,在每万人网站数上,邯郸名列第2,汕头、张家界、柳州并列第3,说明西部城市在网站建设上也有很好的发展。

  在中小城市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综合排名前10位的佛山、扬州、中山、苏州、温州、东营、邯郸和珠海在该项指标中也都进入了前10名,指数值都达到了0.1以上。值得一提的是,综合排名列13和20的大庆市和衡阳市在该项指标中也进入了前10名。另外,宝鸡、三门峡、嘉峪关等综合排名在100名以后的城市在信息基础设施指数排名里也进入了前50名。

  在信息技术应用指数排名里,排在前5位的城市是珠海、东营、苏州、佛山和邯郸。在排名前10的城市中,珠海、苏州、佛山、江门、烟台和包头等市都属于信息化试点城市。扬州、威海、柳州、桂林、绵阳等试点城市则占据了11~15的位置,可见试点城市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普遍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赛迪顾问的信息人才指数主要反映了一个城市科技人才的数量以及对IT培训的重视程度。一些综合排名比较靠后的城市在该项指标中却有不错的排名,其中综合排名位于第91位的汉中市在该指标中排名首位。汉中市虽然经济不是很发达,一些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是很完备,但其对信息人才的重视程度却很高。依此趋势看,那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今后的信息化发展状况是有很大潜力的。佛山、中山、常州分列该指标的第2到第4位。

  在信息化环境指数排名中,苏州市以0.1015的得分占据了首位,东营市位居第2。值得一提的是,综合指数排名处在161位的昭通市在信息化环境指标上名列第3,与昭通情况类似的还有无锡、荆州、随州等市,说明良好的城市信息化环境能够在信息化建设上发挥很好的发展潜力。

  中小城市的信息产业发展,以苏州、中山和扬州较好,分别排在前3位;张家界和绵阳等西部城市排在其后,说明西部地区信息产业也有不错的发展。综合排名第1的佛山市在信息产业发展上稍显落后,仅排在第16位;同样在综合排名靠前而信息产业排名却较为靠后的还有东营、温州和江门,说明这些城市的信息化并不是以信息产业为主要的表达方式。

  信息安全指数综合排名以珠海市居首,江门市次之。综合排名较为靠后的绵阳市、烟台市、大庆市和潍坊市在信息安全要素上的指数排名均位于前10。统观信息安全指数综合排名,信息化试点城市排名整体显著靠前,说明在信息化安全上,政策规范的导向性起到了非常关键的效用。

中小城市信息化现状:应用水平差别较大
表1 中小城市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差别表
 
中小城市信息化现状:应用水平差别较大
表2 中小城市信息化环境平均水平与省会、全国情况对比表

  表3 中小城市信息化水平50强

综合排名 城市 综合得分

  1 佛山市 0.7824

  2 苏州市 0.7585

  3 珠海市 0.7442

  4 东营市 0.7403

  5 邯郸市 0.7339

  6 中山市 0.7090

  7 扬州市 0.6790

  8 江门市 0.6676

  9 温州市 0.6526

  10 台州市 0.6440

  11 烟台市 0.6420

  12 绍兴市 0.6231

  13 大庆市 0.6195

  14 威海市 0.6082

  15 张家界 0.6080

  16 桂林市 0.6068

  17 柳州市 0.6033

  18 汕头市 0.5902

  19 绵阳市 0.5833

  20 衡阳市 0.5651

  21 南通市 0.5531

  22 黄石市 0.5383

  23 包头市 0.5311

  24 漯河市 0.5216

  25 三明市 0.5174

  综合排名 城市 综合得分

  26 金华市 0.5172

  27 岳阳市 0.5102

  28 舟山市 0.5087

  29 湖州市 0.5047

  30 常州市 0.5038

  31 嘉兴市 0.5020

  32 湛江市 0.5011

  33连云港市 0.4940

  34 惠州市 0.4868

  35 常德市 0.4839

  36 无锡市 0.4815

  37 镇江市 0.4807

  38 聊城市 0.4795

  39 龙岩市 0.4726

  40 德阳市 0.4677

  41 廊坊市 0.4585

  42 宜昌市 0.4542

  43 淮安市 0.4540

  44 菏泽市 0.4490

  45 潍坊市 0.4446

  46 荆州市 0.4408

  47 海西州 0.4391

  48 葫芦岛市 0.4339

  49 九江市 0.4261

  50 齐齐哈尔市 0.4232

三大缺陷阻碍发展

  与全国大城市的信息化发展平均水平相比,中小城市在某些方面还存在自身的发展缺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化人才相对短缺。中小城市的信息化人才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略低。在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的人数这一指标上,全国平均水平为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216名,而中小城市平均只有198名。中小城市接受IT专业培训的比例为4.97%,也稍低于全国城市的平均水平5.38%。这表明在信息化人才方面,中小城市与大城市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信息化人才成为制约中小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信息技术应用差别明显。在全国301个中小城市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存在明显的差距。前20名的中小城市和后20名之间的水平差距显著。例如,在政府电子业务覆盖率上,前者是后者的3倍以上,而公共信息化接入终端的覆盖率差距更是高达9倍;在企业信息化方面,企业信息化投入比率前20名的平均值为16.14%,后20名仅有1.98%;在电子商务交易额方面,后20名的平均值跟前20名相比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信息技术应用的差别,源于我国各地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这种情况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只能通过努力来尽力缩小差距。

  信息化环境有待加强。信息化环境是决定一个城市信息化发展的潜在因素。就全国来看,省会城市在信息化环境方面要显著好于中小城市。从地方财政信息化投入总额占总投资额比重来看,省会级城市是中小城市的两倍,分别为7.91%和3.98%;全市出台信息化政策法规数量也分别为6.41份和3.45份。上述两项指标主要反映地方政府对信息化发展的支持力度。人均通信消费指标则反映了现有的城市居民的信息消费力度,省会城市也以人均710.06元显著高于中小城市的436.57元。

  信息化发展四个关键因素

  中小城市信息化的基本特征,就是它所具有的效率性,需要凭借较少投入体现对较多领域的广泛渗透和综合带动,从而发挥对政治、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的积极影响。在预算、人才等约束条件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利于协调沟通的体制优势,是中小城市信息化取得成绩的关键点。

  1.组织领导因素

  中心城市信息化的首要优势就是便于形成较好的组织领导体系。政府应该提供一个好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制定出符合城市实际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并使其具有适度的超前性。在制定信息化发展战略或规划中,一方面要对城市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目标、任务,以及实现的路径、方法、策略等做出整体性的筹划;另一方面还要对信息化涉及的主要领域,如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等的具体战略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出整体性的安排。

  2.法制环境因素

  政府之所以要在信息化的发展中承担起提供信息化法律环境的重要责任,规范信息化的发展,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信息化本身的发展对法律法规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二是在国家的法制建设中,政府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3.资金投入因素

  在信息化建设中,要特别强调投入资金的规模、作用、效益,不同来源的资金应用于不同领域。城市财政资金对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关键性、引导性的项目大量增加投入,从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与保护等方面保障城市信息化建设主体项目有效实施,引导信息技术应用向纵深和广阔的方面发展。在信息化建设资金的筹措渠道方面,要根据不同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特点,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更多地从市场筹措资金。

  4.信息化人才因素

  人才队伍的精干化,是中小城市信息化取得成绩的主要载体。建立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的研究、开发、生产、应用和管理队伍,将人力资源的潜力转化为现实发展的优势,以适应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加快推进中小城市信息化建设,迫切需要富于创新思想的信息化人才队伍,富有创业精神的信息化研究人才队伍,优秀的信息技术应用人才队伍和敢于负责任的信息化推进工作的政府管理人才队伍。

  表4 中小城市信息化评估指标及权重

  要素 一级 序号 二级 指标

  权重 权重

  信息 1 4 每千人广播电视播出时间

  资源 15 2 4 信息资源覆盖度

  开发 3 4 每万人互联网站数

  利用 4 3 人均电话通话次数

  5 2 每百户电视机数

  信息 6 5 计算机普及率

  基础 20 7 2 固定电话普及率

  设施 8 3 移动电话普及率

  9 4 每百平方公里光缆总长度

  10 4 城域网出口带宽

  11 3 政府电子业务覆盖率

  12 4 公共信息接入终端的覆盖率

  信息 13 4 有无“一卡通”

  技术 30 14 4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普及率

  应用 15 3 利用互联网进行电子商务的企业比率

  16 3 企业信息化投入比率

  17 3 电子商务交易额

  18 3 ATM机装备率

  19 3 每人拥有银行卡张数

  信息 20 2 信息产业从业人数占全社会劳动人数比重

  产业 6 21 2 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发展 22 2 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

  信息化 12 23 5 地方财政信息化投入总额占总投资额的比重

  环境 24 3 全市出台信息化政策法规数量

  25 4 人均通信消费

  信息化 10 26 5 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的人数

  人才 27 5 接受IT专业培训的比例

  信息 7 28 3 装备安全装置计算机比率

  安全 29 4 从事信息安全保障的人数占信息化从业人员的比例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 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