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生病”不能给企业吃药
来源:广州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作者: 赵振华 
 
  纵观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的波动,似乎可以得出一个规律性的结论——每一次诱导经济增长进入高峰的主导因素都是投资需求,紧接着就是中央政府出台政策加以控制或治理整顿,结果就是投资需求降低,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然后就是再刺激,再整顿,如此往复:经济增长率高也投资需求,低也投资需求。

  针对新一轮宏观调控,主流观点是:2003年下半年以来投资需求过旺,引发了物价的上涨和运输的紧张,因此采取了严格土地审批、紧缩银根、减少项目审批甚至强制在建项目下马等手段以控制投资需求。如何看待和调控我国的投资需求?究竟是热还是冷,还需要冷静判断和理性分析。

  从所谓的国际标准来看,不能把其他国家的标准生搬硬套到中国的头上,因为国情不一样。发达国家工业化程度已经相当高并进入信息化时代,没有太多投资需求。而我国还处于工业化中期,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基础设施还不完善;人口总量比较大,人口增长率比较高;住房质量比较差,人均居住面积还远没有达到小康水平。要满足居民生产和生活需要,自然投资需求就比较旺盛。

  从所谓的投资需求增长率标准来看,也不能用一个固定的标准来衡量,因为这个标准基本是从经验数据得出来的,而经验数据是以往的,情况时刻都在发生变化。用以往的标准来约束未来难免有削足适履之嫌。

  从所谓的引起了能源、原材料以及交通运输紧张,得出的投资需求过热的标准更是不成立,这只能说明能源、原材料以及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滞后了,需要加快发展,而不是投资需求过热了。我们认为,判断投资需求“热”还是“冷”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看是不是有市场需求。只要有市场需求,即使投资需求增长率很高,也不能认为是“热”;如果没有市场需求,即使投资需求增长率很低,也是“过热”。

  稳定投资需求需要对症下药。既然投资需求超速增长是由政府“头脑发热”引起的,是由不切实际的需求引起的,显然,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治理政府“头脑发热”,关键是控制政府的盲目投资和不切实际的需求,而不是简单的对某些行业“关”“停”“卡”,控制供给。不能政府“生病”,给企业吃药;或政府出问题,打市场的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