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学时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作者:吕秋培 刘英楠
“数字资源的长期可获得性,不仅是某个研究、教育和文化的问题,它涉及知识创造、加工、管理的专业化,目的是确保我们的信息可以被下一代所获得;同时也是一个发展的问题,可以保障我们创造的知识被用来促进发展。”
10月11日~12日,2007年国际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国际会议(iPRES2007)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召开。会上,大会主办单位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理事长师昌绪院士作主旨报告,高度概括了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工作的重要意义。
大会组委会秘书长、承办单位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张晓林介绍,iPRES是数字资源长期保存领域主流的国际性系列会议,自2004年由该馆组织召开以来,已经形成中、欧、美轮流召开的格局。这次,会议重回北京,来自荷兰、美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康奈尔大学、马普学会、哈佛大学,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机构及研究项目的150余位专家与会,围绕会议年度主题“数字资源长期保存:项目进展和最佳实践”,探讨了数字保存基础设施建设、长期保存系统实践进展、机构知识库、长期保存战略与政策、可信赖知识库及其认证、研究数据的长期保存、长期保存项目与系统的管理等内容。
与会专家认为,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对科学、教育、文化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时至今日,数字化的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数据已成为科学研究的基础。数据科学本身迅速发展,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文化机构在Google图书、开放内容联盟(Open Content Alliance)的协助和刺激下,也正在忙于馆藏的数字化。“网络化的一代”专注于数字化图片、音乐、视频,沉迷于Facebook 和YouTube等网络中;对他们来说,生活就是数字化。
“所有这些都不只发生在西方国家。”师昌绪指出,作为拥有最大的研究和教育人员队伍的国家、网民数全球排名第二的国家,中国正以快速步伐迎接数字化革命。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国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国家级数字资源计划的启动,推动了研究、教育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但与此同时,数据长期保存的危机已经凸显:每天都有大量数字化信息消失;一些数字化信息以一种独占方式被管理和存储,不能提供长期可获得性的保证。
师昌绪说:“对像中国这样的国家来说,危机经常来自多方面。例如,最重要的中国科学研究在国外期刊中出版;越来越多的中国科研机构采取网络使用权方式订购电子期刊,纸质期刊越来越少;没有可以信赖的中国机构及时永久保存数字化备份,科学研究的心血在任何时候都处于极大的危险中。”
他认为,怎么形容数字资源长期可获得性的重要性都不过分。“它甚至是一个政治问题,我们的政府需要制订相关公共政策保护我们的知识资产,因为这些知识资产大部分是由公共资金资助而产生。事实上,保存社会知识资产、文化遗产以及其他形式的数字化资源,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保障,同时也是社会在危机面前必须担起的一项责任”。
据了解,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早在2004年就已经开始跟踪研究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并启动了相关研究试验,目前已形成了一支从事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研究团队。“我们需要为我们的文化遗产提供一个像社会健康保障一样的社会保障计划。”他们呼吁政府和社会,及早协调国家、国际团体的专业力量,为此提供必须的政治承诺、可持续的公共资金、相关机构的责任、可靠的法律保障和财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