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被冷落的“数字信息亭”
来源:计算机世界 更新时间:2012-04-15

信息亭在国际上通称为KIOSK,是一种集触摸屏技术、自助服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于一身的公用网络自助服务终端。由于其良好的交互性,“数字信息亭”成为公共服务领域的数字宠儿,也因此受到了申办奥运 
成功而期望加快信息化建设的北京市政府的青睐,进入“数字奥运”的规划蓝图。

经过4年多的建设发展,数字北京信息亭已初具规模,目前有617台分布于城8区的主要公共场所,内容涉及医疗、文化、旅游、餐饮等与市民生活相关的各个方面内容。但如此便民的功能设计,却并未得到老百姓的认可。

  ■信息亭功能鲜为人知

 


  与IC卡电话那单一而过时的通话功能相比,数字北京信息亭的功能可就要丰富多了。按照建设初的预计,公共信息亭可开通信息查询、信息提交、打印和缴费支付四大功能。可向市民查询最新的政策法规,打印折扣券、公交线路图,检验发票真伪等,同时还具备免费了解电子客票讯息、购买福彩、电话、预订演出门票、学习英语等功能,总之,功能多得令人眼花缭乱。

  然而,如此丰富的功能,却没有得到大众的认可。超过半数的市民根本不知道它的存在;80%以上知道它的人以为就是个电话亭;此外,还有40%以上的设备已经损坏——装了信息设备无人管的问题也非常严重。

  数字信息亭的高科技有目共睹,但无人问津的现状却说明,信息亭所提供的信息查询功能,没有与老百姓确实存在的需求相对应,没有需求的存在,没有“杀手级应用”的功能,仅仅能实现一些诸如过期地图查询、简单的周边餐饮,这些信息对于居住于信息亭周围的老百姓而言价值不高,对于往来于京城的游客而言又显得更新过慢。于是,功能强大信息丰富的信息亭很快便变得可有可无。

  ■操控复杂百姓抓狂

 


  俗话说样样精通就是样样稀松,当信息亭所能提供的信息多得令人目不暇接的时候,它的实用性也就大打了折扣,因为这对操作的要求太高了。

  数字化信息亭的核心其实就是那块触摸液晶屏,在这个可以进行操作和手写输入的液晶屏上,可供选择和操控的内容繁多而复杂,就拿下图的手写输入为例吧,拼音恐怕难不倒您,但是有多少人知道需要先点击那个输入框,然后才能拼音,最后还要确认呢?要知道,这样的操作界面是按照电脑的操控界面而设定的,对于那些熟悉PC系统的人来说小菜一碟,但是,那些大爷大妈呢?那些整天围着灶台转、家长里短的阿姨、婶婶、爷爷、奶奶们,别说PC,就连银行里面的排号机都用不习惯,又怎么可能通过信息亭交电费、查地址,甚至给市政府提建议呢!

  功能不全,操作太难,既是花瓶又是棒槌,于是,本地人不想用,外地人不会用,想用的人不知道怎么用,不想用的人光想着怎么毁。信息亭,为什么你的界面不能更人性化一点呢?为什么你的操作不能更加简单呢?为什么你的设置不能更百姓化呢?

  ■环境维护尚欠缺

  功能鲜为人知加上操作不便,高科技武装下的数字北京信息亭与老百姓的距离越来越远,缺乏了大众的应用和喜爱,那维护的难度也就随之提高。自信息亭开通以来,媒体上关于其闲置受损的报道不计其数,而一些报道更指出,仅由此而引发的更换部件费用就将近20万元。顺义的一台信息亭夜间曾被撬开,内存、硬盘、摄像头等所有能拆的东西都被偷走,还有一次,朝阳的一整台信息亭一夜之间不翼而飞。除了毁灭,还有一些信息亭存在灯箱被砸、乱涂乱画的现象,管理者实在“力不从心”。

  记者了解到,其实每台信息亭都安装了类似取款机上的摄像监控系统,同时触摸屏外都采用了钢化防保屏,但由于监控摄像范围有限,所以很多人为破坏不能被发现。而第二批信息亭据说采用了新研发预警防爆系统,破坏情况有所减少。

  要说起来,反倒是人家外地的街头信息服务发展的更完善,不管是苏州还是成都,将亭身设计成类似书报亭的样子,布放于广场、公园、居民区及道路两侧等空间较大的地方。每个信息亭都有专人职守,指导人们使用,又避免亭身及设备被人为破坏,以亭养亭的模式是成功的。时下我们也关注到,不少路边的数字北京信息亭开始安装户外广告,也许这样的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相关部门的费用问题,改善信息亭的养护问题,让信息亭的环境与其所具有的高科技程度所匹配。

  ■地点设置不科学

  信息亭对公众而言是完全免费的,布放的点越多,投入的成本越大,布放的台数达到一定规模后,运营商就希望通过信息亭的公众影响力吸引客户,提高广告收入。但是,盲目设定信息亭,以及同一的确设置过于密集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比如说吧,目前市面上的信息亭主要有两大类建设模式:独立型与整合型。独立型是指在繁华商业区、交通干道、居民社区等设立的独立的信息亭,通过亭内的触摸屏和输入键盘,可查询有关信息,打印地图条等,供用户自助查询相关信息的亭式服务平台。而整合型则多为与报刊亭、电话亭集成在一起的服务终端,一般有人职守,可提供查询信息、购买报刊、拨打电话等综合服务。

  在北京地区,似乎还只有独立型的踪影,而设定的地点也是南北东西各处都有。铺开建设便民网点当然是正确的,但是却不一定适合于此类高集成度的信息亭布设。举个例子:笔者在采访过程中注意到,人流川息的王府井步行街设置了5~6座信息亭,信息亭特别设计了“王府井”的logo点缀上面,充满了文化和时尚的气息;而在较少流动人口、相对冷清的西安门大街拐角处,也隐藏了一个多功能信息亭,该亭不但无人问津,而且还沦为了市井人员的“方便之所”,还没走近就已经异味扑鼻了。

  也许,在机场、火车站、城市中心商区等人流大、又有人整体规划修整的地域增加信息亭的投放量,恐怕利用率会更高。

[结尾]爱你在心口难开

  不管收效如何,不管百姓买帐不买,不管它是花瓶还是棒槌,总之它在,顾笔者思。正是因为对百姓提供信息是免费的,所以作为信息源的企业和部门也必须免费提供相应服务,为此不少信息提供方颇有情绪,合作热情不高。这个问题恐怕只有政府出面协调才能很好解决。为了让信息亭对百姓产生吸引力,笔者认为,信息亭的出路一方面在于开掘其潜力巨大的广告资源,另外也可以代理一些类似于自动售卖之类的业务,前些日子推出的“登陆打印商家折扣券”的办法还是颇受欢迎的。据了解端午节期间,通过信息亭打印的“稻香村”折扣券有1万多张。另外,功能的尽快完善,以及贴心的百姓服务也是信息亭想要存在发展的必备条件。

  只有解决好部门利益划分,才能提供更多贴近百姓的服务,让信息亭真正做到“便民”,而这恰恰是信息亭运营商目前遇到的短板,学学外地的“以亭养亭”,兴许就真是条出路呢,至少能让信息亭发挥它真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