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O警惕项目采购八大陷阱
来源:中国国际招标网 更新时间:2012-04-15

臣的面具,看破厂商布下的新品糊涂阵,识破滥竽充数的假货水货,跳出冤冤相报何时了的怪圈,远离为了钓大鱼放出的长线……掌握好本栏特约作者提出的几大诀窍,绕开信息化陷阱,不是件难事!
  小心!你身边的各种信息化项目,可能隐藏着种种采购陷阱!

  撕开假钦差大臣的面具,看破厂商布下的新品糊涂阵,识破滥竽充数的假货水货,跳出冤冤相报何时了的怪圈,远离为了钓大鱼放出的长线……掌握好本栏特约作者提出的几大诀窍,绕开信息化陷阱,不是件难事!

  有了授权协议,代理商就成了各大原厂的钦差大臣。你怀疑过钦差大臣的身份吗?

  假钦差大臣

  “明天就要交标书了,BMI还没给授权呢!”“把上次那个找出来,扫描进去再用shopphoto改一下,打印出来暂时充个数!”

  按照常规,用户发标书时多会明文规定,竞标SI在交标书时必须同时上交应标产品的原厂商授权书。这是一个保证,保证SI如果中标,提供的主要产品是真货。因为,这牵扯到产品质量和产品售后服务的问题。

  这对于SI来说,是一个约束。有时候由于时间来不及,或者与原厂商没有谈好折扣,SI没准就先做一个假的授权协议去应标。一般这种假的授权比较乱真,夹在厚厚的应标方案中,用户不仔细看,经常看不出来。

  而一旦这个SI中标后,就有了尚方宝剑,拿着中标的合同与原厂谈折扣,补真的授权协议,这时原厂商只好接受,让SI顺利拿走折扣,拿走授权。

  乍看起来,这些对于用户来说没什么损失,用的也是真的,价格也没涨。顶多就是SI多赚了点钱,可是那是从原厂商手里抢来的,跟自己也没关系。但是,注意一个细节。折扣,并不意味着真的只是在产品上有折扣,很多时候,折扣是以牺牲服务为代价的。

  其实,很多用户已经在标书里明文规定要写清楚服务内容,但是他们并没有完全意识到服务的重要性。所以,至于是一年免费上门服务还是三年免费,他们并不是很在意。这就让SI钻了空子——我用低价中标,然后在服务上找回损失。

  追本溯源,这种服务的折扣是假资质造成的恶果。资质认证不足,说明SI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急于拿单,而没有考虑自己的职责和任务,尤其是压价导致服务质量的下降,甚至在细枝末节上做手脚。可以说,这是说,这种以假乱真空子小危害大。

  新品糊涂阵

  这事说出来有点吓人,层出不穷的IT新品不仅使消费者眼花缭乱,那口若悬河地推销新品的销售实际也是一知半解,不过,真有人掏钱!

  强大公司的CIO李华最近比较郁闷,他买的某著名软件公司C公司的解决方案中,有两个模块没法用。打电话找销售人员。销售人员说,产品卖了就是服务部门的事情了。服务人员说了,这是新产品,公司还没有针对这两个模块的培训呢,也不知道怎么解决。

  当时购买这套系统的时候,C公司的销售人员口若悬河,仿佛加上那两个模块,整套系统就可以完美无缺。当时李华想,强大公司本来就是一个非常重视信息化的公司,老总给的预算又比较充足,既然这两个模块那么好,那就买了吧。过了两个月,李华听说一个消息,这两个模块根本就还不成熟,前些时候只是处在试推广阶段,没想到他就这样上当了。

  这样的问题,CIO经常能够碰到。大公司里产品纷繁复杂,而且更新速度又快,往往销售都分不清楚到底有多少产品,那些产品都有什么功能。

  但是,销售人员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将公司的产品销售出去,所以,当他知道片面的东西以后,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三寸不烂之舌,使用户被其迷惑而错误地购买不需要或者不正确的产品。这样造成的危害,轻则使一些功能无法实现,造成资金的浪费,重则使原来的信息化建设计划被彻底打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