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平视点
一年一度在北大的“信息化内涵与作用”课,今年安排在9月13日。这门课常讲常新,今年的侧重,在新经济的内生问题上。
说新经济是内生的,是指新经济是从旧经济内部的矛盾中产生出来的;它相对于新经济外生论,即认为新经济是信息网络技术从外部催生出来的。新经济是内外因结合的产物,以往我们较为强调技术革命的作用,这个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强调,但我们不可忽视对新经济内因的研究。
站在信息化高度,重新反思什么是工业化
我们现在定义不清信息化是什么,这与信息化历史短有关。一件事往往要等到它发生完,人们跳出庐山之外,才能真正看清它。其实工业化也是这样。谁定义清楚工业化是什么了?
我们总说工业化,但工业化的基本矛盾是什么?这是一个很平常的问题,但仔细想想却没人提出和回答它。不能从工业化的基本矛盾把握工业化的定义,就搞不清什么是工业化,更搞不清与工业化相对的信息化。
西方主流经济学实际是工业化的概括。亚当.斯密在工业化的起点上,提出“分工创造财富”的命题,似乎说清楚了什么是工业化。这个命题好在,它从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基本关系——它比个人与社会关系在逻辑上更靠前——上,把握工业化特征。说明农业化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不分(自给自足),工业化是生产者与消费者分离(专业化)。人们可以从中很容易推论出信息化是生产者与消费者融合(产消合一)的结论。
但实际上,斯密只是在庐山之中定义工业化,它定义的工业经济,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规模经济。但站在信息化这个庐山之外再看工业化,就发觉斯密对工业化的定义有重大缺陷了,它是工业化的“一点论”,只接触到工业化基本矛盾的一个面,即规模经济这一面。
作为参照,我认为钱德勒历史地位将提高,因为他比斯密全面,他提出了工业化的“两点论”,即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这两个面。作为经济史学家,他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跳出了工业化这座“庐山”。所谓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我们可以理解为,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都是工业化根上的东西。作为工业化的本原,具有同等地位。这一点超出了斯密的见识。
他等于补充了斯密的定义,相当于说,除了分工,还有融合;将分工与融合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工业化。因为范围经济(小批量多品种经济)从本质上说,是融合主导的经济,分工只是辅助的方面。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这种区分,接触到了工业化真正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分析过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认为是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托夫勒认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同属工业化这个大范围,而工业社会之后是信息社会,但他也没有明确阐述什么是工业化的基本矛盾。
其实,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这对矛盾(或者凯恩斯说的微观与宏观之间的矛盾),还原到生产与消费这个基本面上,说的无非是分工过度,缺乏协调。马克思主张用计划来协调,凯恩斯主张用政府来协调,钱德勒主张用管理来协调。钱德勒提出著名的“看得见的手”的概念,本意是指与分工相对的协调,却被人们广泛误解为指政府干预。工业化中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的矛盾,实际是产消之间分工与协调的矛盾。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与生产手段之间的矛盾,也可以归结到这一矛盾上来。
在整个工业化时期,规模经济都处于矛盾的主导地位,而范围经济处于次要地位。这是因为,在马克思和凯恩斯的时代,主导的生产力是以分工为取向的蒸汽机革命,还不存在以协调为取向的信息技术和生命技术革命,协调的生产力基础很弱。因此非常依赖协调效应的多品种与个性化生产,都是不符合成本原则的。
但是,范围经济虽然处于次要矛盾地位,但它与规模经济的竞争,在整个工业化时期,一刻也没有停止过。钱德勒用1200页的篇幅逐产业地分析了美国、英国和德国资本家们在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两种相反思路的矛盾中,苦苦探索哪个钱眼奔涌的财富更多的百年历史,可以说,《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是一部工业化的精神分裂史和基本矛盾史。
读透这本书,就可以象从《资本论》中了解资本主义如何被共产主义取代那样,理解旧经济如何被新经济超越。原来,当信息革命发生时,由于协调型生产力的突变性发展,改变了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二百年来的力量对比,使范围经济从矛盾的次要方面,上升为主导方面;使规模经济从主导方面,下降为次要方面。分工虽然还存在与发展,但主导的方面变了,经济的性质就变了,我们管质变发生之后,由范围经济主导的经济,称之为新经济。
信息化从工业化基本矛盾中内生而来
当我们看清工业化内部的矛盾时,才能真正理解新经济为什么产生。
十年来,在互联网的圈子里,就象听蝉叫一样,我天天听的是融合的声音:技术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融合……,以及融合的同义词:协同、协调、关联、互联、会聚、集成……等等。但当我提出融合创造财富,与经济学家讨论起来,反应总是:协调不过是分工的另一面,没什么新鲜的;融合不也得要分工吗?似乎这个问题不值一谈。
我现在找到一个明显的判据,可以说明分工主导与协调主导不是一回事。分工主导的经济特征是,“品种越少,成本越低”。即专业化通过降低品种取得规模经济性,托夫勒称之为单一品种大规模生产。协调主导的经济特征是,“品种越多,成本越低”。即关联化通过增加品种取得范围经济性,托夫勒称之为小批量多品种生产。我在《长尾战略》中通过分析三十个行业的利润数据,说明了后者的实证根据。随着经济中矛盾主导方面的不同,单一品种大规模生产,逐步被小批量多品种生产所取代。
许多人看到新经济条件下分工仍不断深化与发展这个表面现象,就忽视了技术融合带来业务融合与产业融合这个更为本质的方面,犯了主次不分的错误。就象工业化实现后,农业产值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并不能说明工业化没发生一样,关键要看结构变化。
我的基本观点是,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是工业化经济的基本矛盾。在传统生产力条件下,规模经济一直处于矛盾的主导方面;信息技术革命的出现,帮助范围经济日渐成为矛盾的主导方面,因此经济发生了由旧到新的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