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来,我市46家企业投入3亿多元,实施了50个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应用项目,每年新增销售收入近60亿元(见烟台日报7月26日二版《电脑指挥机器做“乘法”》)。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倍增作用令人振奋,但是综合各方面情况来看,改造的步伐还需要再快一点儿。
虽然新兴产业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但是传统产业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仍将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力量。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对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当前我国传统产业存在不少问题,诸如企业组织规模小而散,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多数行业的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主要生产技术、工艺和装备落后,等等。作为劳动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传统工业,要在新时期焕发其活力,就必须要走信息化改造的道路。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虽然以信息化改造传统工业将增加30%的投资,却可以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改善生产环境、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从而增加85%的经济效益。
2004年出台的《山东省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实施意见》确定,我省重点改造轻工等九大优势传统行业,优先抓好济南、青岛、烟台、威海4个示范城市。按照计划,到今年这4个市的规模以上企业信息技术普及率要达到95%以上,其中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应用率达40%以上。烟台市改造的重点放在轻工、纺织、食品、化工医药、机械、建材、黄金、交通运输行业。然而,我市不少企业态度消极,认为采用信息化有风险,不采用就没有风险。这实际蕴藏更大的风险,即在长远的市场竞争中失去主动地位。目前,我市采用信息技术的企业,多数仍处于以单项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的企业信息化初级阶段,与以内部信息化系统集成为中心的企业信息化中高级阶段还有一段距离。
对此,有关方面必须予以足够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妥善解决。一方面,企业要转变观念,积极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传统产业改造与生产流程再造,以提高产品质量、减少消耗、降低库存,提升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应当通过引导改造一个企业,带动一个行业,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示范作用,最大程度地发挥信息化改造的规模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