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信息资源共享 提升规划管理服务
来源:中国建设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为促进城市规划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特殊作用,整合行业各专业资源,广泛开展交流与合作,推进信息共享,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由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主办的2007年城市规划信息化建设武汉论坛于6月16日~17日召开。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书面报告中强调,推进信息资源共享,提升规划管理服务。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赵宝江在开幕式上致辞,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刘燕华发来贺信。

  仇保兴肯定了近年来我国在城市规划信息化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城市规划信息化在我国政府部门信息化中是开展应用于最早、技术种类最多、构建难度最大、普及程度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城市规划管理、设计和监督部门在国内最先引入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全球定位等先进信息化技术,构建出基于上述多种技术的城市空间基础设施系统、城市规划管理系统、城市规划设计系统等实用化业务运行系统,率先全面实现了城市规划设计、审批管理、实施监督等主要工作环节人机互动作用的信息化工作方式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在基础设施信息化方面,全国已经有200多个城市建设了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系统。二是在规划设计信息化方面,全国近千个不同资质的城市规划设计院全面采用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手段,初步实现规划基础数据管理数字化、规划设计网络化、方案展示虚拟化;三是在规划管理信息化方面,全国有近300个城市建设和运行了以工作流技术为核心的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基本覆盖直辖市、省会、计划单列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城镇化快速发展带来的规划项目审批压力;四是在规划监管信息化方面,近年来,结合城市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等迫切需要加强实施监管的现实需要,全国首批20个城市和17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建设了基于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和卫星遥感技术的规划实施遥感监测系统;五是在规划参与信息化方面,不少城市在规划项目审批前期咨询和规划方案成果社会参与阶段,构建了以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和航空遥感、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的规划方案、规划成果咨询与评论信息系统,为咨询专家和公众参与,提供了可视化、数量化、网络化和图文一体化的交互式信息平台;六是在城市规划、设计和监管技术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业务联动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

  针对当前我国规划信息化发展中存在信息技术作用认识不足,信息化标准滞后信息化实践活动,信息资源孤立、共享艰难,条条系统整合迫在眉睫等问题,仇保兴为城市规划信息化提出了六个发展方向。一是技术应用法制化。城市规划领域,在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同时,注意将城市信息化的程序化要求纳入法律法规体系,以保持规划信息化的法律地位、驱动力和生命力。二是技术应用数量化。面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节约土地、保护环境、节能降耗和传承文化的主要矛盾,充分利用城市规划积累的宝贵电子化海量数字资源,积极开展数量分析,量化调控方面的研究与应用,逐步改进城市规划以定性规划、定型决策为主导的传统管理方式。三是技术应用实时化。城市规划信息化要把注意力转移到城市前期空间控制、批后过程监督和结果精密考核等预防、监督和考核的环节上来,为彻底变革城市规划重设计、重审批、轻监督、轻问责的工作机制奠定技术基础。四是技术应用集成化。要把“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研究的成果进一步与规划行业现存的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工作流技术有机整合,共同构成城市规划信息化的新型技术和应用基础。五是基础数据共享化。“十一五”期间特别要推广和普及基础空间数据和主要专题数据的共享与服务。六是大力推进标准化。在构建城市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同时,重视和促进规划信息化标准化的基础研究与标准贯彻工作,清除信息和技术共享障碍,扩展信息化成果覆盖范围。

  赵宝江在开幕式上回顾了20多年来我国城市规划领域新技术发展历史和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及各专业委员会在新技术发展方面的工作情况。他指出,1997制定的城市规划推广应用先进技术的近、远期目标已基本实现,有的城市已经超过。新技术在城市规划管理办公自动化、城市规划编制、城市勘测、城市地下管线等领域的推广和应用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此次论坛是协会首次发挥专业委员会综合技术资源的优势,为城市规划行业的设计、勘测、地下管线等提供了良好的展示交流平台。

  论坛期间,武汉、天津、上海等城市作了主题报告,交流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经验。会议还通过了以“推进共享、提升服务”为标题,以“统一标准、强化管理,加强应用、服务公众,打破壁垒、共建共享,典型示范、全面推广,创新思路、保障利益”为主要内容的《2007年城市规划信息化建设武汉论坛共同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