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资讯网 更新时间:2012-04-15
 

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理想社会就是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种理想和有序的社会观的深层内涵其实就是和谐。

和谐社会,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一个伟大梦想,是人类永恒的生命主题和价值追求,在今天追求和平发展与和谐的世界体系中,具有无法估量的价值,也是十六届六中全会确定的新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

信息化作为当前和今后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时代主题,将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效的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遍应用,我们的整个生活环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人为本,惠及全民的思想贯穿了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整个战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信息化就像一场春雨,惠及全民,福泽众生,在新农村建设、政府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人民就业、文化教育、医疗健康、交通出行等等方面,影响甚至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百姓,是社会、国家存在的基本单元。百姓,从来都是治国的核心和根本。和谐社会,则更讲究以人为本,真正把人放在社会的主体地位。而惠及全民的信息化,就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由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信息产业部、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办,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计算机报社共同承办的2006中国信息化推进大会即以让信息化惠及全民,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大会主题。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信息化已经在全国各地和多个领域发挥着显著作用,多个社会群体因此而受益,谱写了信息化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惠民篇章。

新农村 ——信息化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包产到户调动了农民劳动的积极性,掀起了我国农村发展的第一次浪潮,解决了农民致富的体制问题。如今,农业信息化解决了农民信息不畅的问题,是正在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的又一次热潮。

农业信息化通过整合现有信息通信服务资源,填补城乡数字鸿沟,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农村社会生活的状况、方式与观念。在农业信息化推进过程中,以企业为实施主体,并依托农企农协,吸收软件企业等,共同承担信息化建设运营任务。这样一方面避免了农村科普缺乏服务的劣势,又可以克服对农村无偿援助不可持续的缺点。

比如,北京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折子工程——爱农信息驿站,通过积极的运作和前期准备,已建成300个示范信息服务站点。信息员采取走村串户的服务方式,为农民提供交纳电话手机费、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等项服务,极好地服务了郊区居民。

就业 ——网络招聘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世界性难题。一方面是求贤若渴的用人单位,另一方是苦苦寻觅的求职者,然而信息不对称阻碍了双方的相互了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网络招聘因其方便、快捷以及突破时间地域限制等优势,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求职和招聘者的关注和欢迎。

在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更是关系到千家万户。近几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规模迅速扩大,2006年比2005年增加60多万人,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较往年有进一步增大。广大毕业生在找工作中要获取及时准确和有效的招聘信息仍然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就业成本逐年升高。教育部明确要求要进一步建设好就业服务信息网,所有省市和普通高校要在2005年年底前开通自己的就业服务信息网并与国家网互连互通等。20036月,由教育部主办、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承办的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开通,现已成为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领域最大的网络平台。

社保 ——信息系统整合力促五险合一

社会保障是一项大工程,涉及政府部门多,关系到每一个老百姓的幸福。目前,我国社保制度主要指的就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同百姓的利益息息相关。除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内部林林总总的机构之外,社保还与医疗机构、民政、公安、计划生育等部门密切相关。

与社保相伴而来的是社保的信息化系统建设,信息化是支撑业务运行的核心生产力之一。随着信息化的推进,医院及劳动保障局的信息系统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医保和养老单独的险种其实已经在许多地方及城市初步实现了信息化,各地在劳动保障部推出的核心平台基础上都进行了自己的研发,实现了本地单独险种的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