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时期,我国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深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将信息化作为国家战略,十六大进一步做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各地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发展规划,组织示范工程,完善政策法规,我国信息化建设开始从政府推动向市场需求拉动转变,步入了有组织、有计划、务实推进的新阶段。
“十五”期间,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效果日趋显现。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快了传统农业改造步伐,“村村通电话”工程的深入开展,质优价廉、符合农村需求的通信设备、消费电子产品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支撑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信息技术在电力、能源、化工、机械制造等重点行业广泛应用,改善了生产手段,优化了生产流程,提高了生产效率,在提高产品和服务竞争力的同时,促进了这些行业的节能降耗;
信息技术在金融、电信等服务业领域的应用已日趋成熟;电子政务稳步推进,成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推进政务公开的有效手段;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领域的信息化成效更为显著。我国信息化发展的环境不断改善,法治环境、标准化工作、人才培养等都呈现出与时俱进的良好局面。
当前,信息化正在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转型的重要手段。各国积极制定全面推进信息化的行动纲领,发达国家积极推进信息社会建设,发展中国家谋求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更快的发展。从国内来看,大力推进信息化,已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建立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和关键举措。
“十一五”期间,我国信息化将进入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的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传统产业改造、现代服务业发展等都对信息化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国正处于从被动应对向自主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信息化的任务艰巨而紧迫。
《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从信息产业部职能定位出发,本着信息化与信息产业“一盘棋”的思想,以推进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从增强信息化装备供给能力、优先支持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快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和强化信息化基础工作四个方面提出了信息产业提升信息化支撑能力的主要任务,坚持务实推进,产用互动,为国家信息化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保证。
一是要处理好信息产业发展与信息化的关系,不断增强信息化装备的供给能力。面对电子信息产业从速度规模型向创新型转变,我国迫切需要为自主创新的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创造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我国信息化发展走上理性务实、全面推进的新阶段,信息化建设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信息产业的发展更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技术装备的支撑保障。应积极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发展应用电子,支持信息技术及产品在机械、能源、冶金等领域的应用,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水平,促进信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协调发展。因此,要立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全局,促进产业与应用的良性互动,实现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的协调发展。
二是不断探索农业信息化的新模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装备现代农业,通过信息服务实现小农户生产与国内外大市场的对接,通过提高信息化水平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紧迫任务。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首次将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全面部署,这充分表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重视与关心。《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把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出建立和完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推广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农业科技、农产品加工以及流通领域的应用。根据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要,支持和鼓励开发适应农村需要的通信和消费电子产品,为农业信息化服务,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也要结合“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划”等工程的实施,利用农村中小学接入互联网的优势,促进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三是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信息服务业发展。一方面,要提高信息技术在金融、保险、物流等领域的应用水平,促进网上银行、保险、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业发展。大力推动电子政务、智能社区、数字城市等建设,促进社会管理、城市交通、社区服务等领域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要紧紧抓住信息技术与传统的出版、媒体、娱乐、唱片等行业不断融合,互联网增值服务、移动通信服务等网络型信息服务开始高速发展的机遇,加快文化、出版、广播影视等领域的内容数字化进程,推进网络游戏、动漫等新兴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努力使信息服务业成为我国信息产业新的增长引擎。
四是强化信息化基础工作,保障信息化全面推进。信息化推进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加强信息化的政策、法律、标准、服务等基础性工作。信息产业主管部门要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做好电子认证服务,规范电子认证服务机构的管理,推广电子签名应用。进一步规范计算机系统集成(含监理)资质管理。开展多层次的信息化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推进农村信息化、城市社区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物流信息化、信息技术服务等信息化技术和服务标准制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