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缩小数字鸿沟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来源:中国电子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努力缩小数字鸿沟不仅是充分发挥信息化效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同时,也为成功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重要支撑。从发展的眼光看,数字鸿沟预示着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如应对得当,措施得力,数字鸿沟完全可以转化为数字机遇。

  政府积极应对数字鸿沟

  以2006年5月份颁布《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为标志,中国信息化建设开始进入全方位、多层次发展的新阶段。但值得注意的是,与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信息化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数字鸿沟有所扩大的问题。

  总体上看,我国的数字鸿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信息化总体水平与先进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2005年中国每百人固定电话用户数、手机用户数、互联网用户数和个人计算机拥有量分别相当于2004年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48%、39%、18%、11%。二是国内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网络普及程度很不平衡,尤其是城乡和区域数字鸿沟有扩大趋势,成为影响协调发展的新因素。从城乡数字鸿沟看,2005年城市居民每百人固定电话用户数、手机用户数、互联网用户数和百家家庭计算机拥有量分别是农村居民的1.6倍、2.7倍、6.5倍和20倍。从区域数字鸿沟看,2005年东部地区城市居民每百人固定电话用户数、手机用户数、互联网用户数和百户家庭计算机拥有量分别约为中、西部地区的1.8倍、4.3倍、2.1倍和1.8倍。从时间差距上看,无论是城乡差距还是区域差距都呈扩大趋势。

  当前,从我国信息化发展水平和各地的实践看,缩小数字鸿沟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有扩大趋势,信息基础设施普及、国民信息能力提高、应用效果的提升等还将受到认识、资源和体制约束,进一步缩小数字鸿沟还将面临诸多困难。

   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数字鸿沟问题一直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措施加以应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家在战略层面对数字鸿沟问题给予高度关注。《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将数字鸿沟视为中国信息化面临的六大问题之一,并把缩小数字鸿沟列为将要实施的六大战略行动计划之一。

  二是中央各部门在信息化规划和重点工程建设中对缩小数字鸿沟给予高度重视。电话村村通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都将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和边远地区,对西部地区给予更多关注,对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30多个部门都研究制定了相应的新农村信息化推进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

  三是各地政府部门因地制宜在缩小城乡和区域数字鸿沟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如广东山东吉林江西等地围绕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信息综合服务体系建设、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农副产品网络营销等工作重点,积极开展新农村信息化试点示范工作,涌现出一批鲜活的典型案例。

  四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到缩小数字鸿沟的行动中来,为农村和边远地区量身定制信息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帮助农民学习信息知识和技能。如广东省先后引导中国移动、中国电信、英特尔、微软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积极将资金、设备、管理等资源投向农村,提供农民买得起、用得好的信息产品和服务。

  做好规划整合资源提高实效

  如何贯彻落实好战略,切实推进缩小数字鸿沟工作,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做起。

  第一,做好规划,整合资源。首先,要对国家缩小数字鸿沟行动计划进一步细化,为各方面工作推进提供指导。其次,各部门、各地区要将缩小数字鸿沟问题纳入发展规划,整合各方资源,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具体目标、任务,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一方面需要中央和国务院各部门间加强沟通协调,做好顶层设计;另一方面也需要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做好统筹规划。从操作层面上看,各项政策落实的关键环节在县一级政府,应允许和鼓励县级政府对各方面用于推进农村信息化的网络、信息、技术、管理、政策、资金等各项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和使用。

  第二,政府推动,广泛参与。我国各级政府部门要研究制定相应的规划、政策,建立普遍服务基金,适当增加投入,创造有利环境,动员和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缩小数字鸿沟的行动。要将促进新农村建设作为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研究制定农村信息化的政策措施。完善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持续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村村通电话工程,推动实现乡乡能上网。加快“金农工程”建设,切实从农民需求出发,优先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建设和完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第三,降低成本,提高实效。对于农民和城市弱势群体的收入水平而言,目前的信息产品和通信资费水平明显偏高,应通过技术创新、引入竞争和转移支付等手段努力降低信息技术使用成本,让广大农民和城市弱势群体真正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同时,在推进农村信息化过程中不能一味追求先进,应鼓励采用适用技术,利用多种公共网络和多种接入手段实现信息进村入户,鼓励开展定制化服务,努力提高应用实效。

  第四,加强培训,提高素质。要长期开展大规模的教育培训,大力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技能,使信息化应用变得简单、便捷,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广大农村地区,可以率先对农村基层领导、党员干部、镇村信息员、农村中小学师生、各类农业协会等进行培训,带动全体农村居民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继续实施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增强党员干部、农民的信息意识和能力。在城市,要以社区信息化为载体,对弱势群体加强培训和引导。

  第五,加强国际交流,深化合作。正如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和世界经济高峰论坛所倡导的那样,缩小数字鸿沟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国际社会的紧密合作和共同努力。我国要学习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同时我国的实践也将为国际社会提供参考。目前我国和国际社会在缩小数字鸿沟方面的合作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中欧信息社会项目就是其中的一个例证。

  教育信息化:推动应用创新

  最近,国务院批准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按照规划纲要,我国教育信息化又将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新阶段的新思路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要重点加强农村教育信息化工作,促进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同时,还要大力弘扬创新精神,有力地推动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体制和机制创新,当前要着重推动应用创新。要制定政策措施,鼓励创新发展,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各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各类试验。到2010年前后,重点解决现有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凸显的重难点问题,基本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中国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

  在国家级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构建方面,要继续推进网络扩展、扩容、升级换代和网间互相融合;发射教育专用卫星,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覆盖范围;继续建设与完善下一代互联网CERNET2(基础+应用);全部高校接入CERNET,有条件的高校建成无线校园网。

  开展各级各类教育的重大应用,推进电子政务规范发展,加强应用体系建设。开发与完善网络教育质量监控、招生就业服务等各种应用系统和各类教育信息化应用软件。继续建设与完善教育科研网格、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下一代互联网应用试验、重点学科信息服务体系、虚拟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和软件资源共享、网上合作研究等重大应用工程。

  此外,还要加强标准化建设并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力度。组织一批重大专项,攻关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深入开展提供技术保障。专项包括:下一代互联网研究与应用;普遍适用的信息接入和用户终端技术;高效的资源开发、存储和管理技术;自适应的多媒体内容传输技术;交互式的网上教学软件开发技术;和谐的人机交互和多模态的用户接口技术。同时,探索国家级教育信息化智能集成服务平台的建设模式,实现深层次、全方位的资源共享,实现不同信息系统对平台的即插即用、系统间的互操作及协同服务,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需求的用户提供个性化、主动式、透明化的知识服务。

  农业信息化:把握两个“准”字

  当前,我国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数字鸿沟。在互联网方面,2005年底,城市网民普及率16.9%,乡村网民普及率2.6%,城市是农村的6.5倍。在计算机方面,2005年底,城市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计算机41.5台,农村为2.1台,城市是农村的近20倍。在固定电话方面,2005年底,城市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94.4部,农村为59.6部,城市是农村的1.6倍。按照近几年农村固话发展速度,预计10年左右可以赶上城市固话普及水平。在移动电话方面,2005年底,城市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137部,农村为50部,城市是农村的2.7倍。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工作也存在着一些要解决的问题和矛盾:一是如何帮助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的广大农民获取和利用信息;二是如何满足农民对信息多样性、个性化的需求,即信息服务的针对性问题;三是如何解决在信息服务基础设施较落后的农村地区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问题;四是如何建立涉农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以及长效的可持续发展机制问题;五是如何消除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日益扩大的“数字鸿沟”问题;六是广大农村地区比较缺乏既懂农业、了解农村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

  从发展的眼光看,数字鸿沟也预示着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如应对得当,措施得力,数字鸿沟完全可以转化为数字机遇。因此,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要把握好两个“准”字。

  一是要选准路径。目前,中国农村彩电普及率仅为城市的61%,98%的农村家庭没有计算机。这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成长空间:2.5亿台潜在家用计算机用户、4亿部潜在固定电话用户、8亿部潜在手机用户、9亿潜在网民。如何将增长潜力转化成现实生产力,需要进行科学的路径设计。

  二是要找准着力点。从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三个环节,分别以普及信息基础设施、降低应用成本、强化教育培训为着力点,完善政策环境,采取多种措施,迅速提升农村边远地区和城市弱势群体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应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