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未来十年四大关键词
来源:腾讯网 更新时间:2014-02-07

  凯文·凯利在2013腾讯智慧峰会广州站上分享互联网未来十年的大趋势演讲

连线》杂志创始人、著作《失控》作者凯文·凯利在2013腾讯智慧峰会广州站上分享互联网未来十年的大趋势,他将四大趋势概括为四个关键词:屏幕(Screens)、分享(Sharing)、注意力(Attention)、流(Flow)。他认为,大数据时代分享成为关键词,人们需要扩大分享,从而去提升价值。
 
广州是人文网络的中心,广州人知道如何让梦想变成现实。我来到中国和亚洲已经很长时间了,我最早来的时候想看一看这个地方的过去,然后我很快发现了这里不仅代表过去,更多的是代表未来。所以我今天一方面想跟各位学习,看看你们对未来怎么看,因为这里发展的一切比世界其他地方提早很多年,你们是世界的未来。但当速度非常快的时候,我们不断加速的时候,我们需要往前看得越远,走得越快看得越远。所以今天先花几分钟跟大家谈一谈我们走向何方。

关于屏幕,凯文·凯利表示,无处不在的“屏幕”正在改变着文化。未来人们将拥有多个屏幕,这些屏幕将组成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一生态系统中,媒体将不是孤立存在的,设备也不是孤立存在的。

所谓的“屏幕生态”,即把屏幕想成生态系统,知道之后我们的营销不向一个人做,而是向系统做,把系统里当成鸟兽这样的生态。

凯文·凯利指出,大数据时代分享是关键词。他认为,“分享”将弱化“拥有”的概念。在数字形态之下,拥有一个事情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他认为,分享幅度需要不断地加大,要扩大分享,从而才会提升价值。

同时,他也指出,当分享过度,就会涉及到一个问题“隐私”。人们更倾向于将分享置于更加透明和个性化的方面,这就带来了对隐私的牺牲和对个性化的满足。

第三个趋势是注意力,即所谓的注意力经济。凯文·凯利指出,“关注到了哪里钱就到了哪里。关注先行,钱后行,通过关注本身知道资金的走向。”他认为,过去,注意力有了,但没有盈利,但是现在,钱会跟着注意力走。虽然没有形成货币,但以后我们就是货币、就是金钱。

最后一个关键词是“流”。凯文•凯利认为,流成为了新媒体的一个核心,数据就是平台,“无论你做什么,无论你做营销还是做什么,后面一切都是由数据驱动的。”

据凯文•凯利介绍指出,每个人都在创造很多数据,形成了数据洪流、生命洪流,这个生命洪流只有跟其他人有许可进行分享的时候,价值才会不断扩大,才会形成整个世界的数据之流。

2013腾讯智慧峰会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隆重举行,大会的主题是“智享先机,营领未来”,会议结合未来的智慧网络视角,整合国内外媒体领袖和营销大师的前瞻观点与案例,剖析中国网民的行为轨迹,探讨网络发展和数字营销的应对之策。

腾讯网络媒体事业群总裁、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刘胜义,《连线》杂志创始人、著作《失控》作者凯文·凯利,实力传播全球首席执行官Steve King以及国内外知名互联网领袖和营销领域精英共同打造一场今年最受期待的智慧盛宴。

腾讯科技对此次大会作出了全面的直播与报道。

以下是凯文·凯利发言实录:

我非常高兴能来到这里,我感谢东道主——腾讯,邀请我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富有活力的地方——广州,广州是人文网络的中心,广州人知道如何让梦想变成现实。我来到中国和亚洲已经很长时间了,我最早来的时候想看一看这个地方的过去,然后我很快发现了这里不仅代表过去,更多的是代表未来。所以我今天一方面想跟各位学习,看看你们对未来怎么看,因为这里发展的一切比世界其他地方提早很多年,你们是世界的未来。但当速度非常快的时候,我们不断加速的时候,我们需要往前看得越远,走得越快看得越远。所以今天先花几分钟跟大家谈一谈我们走向何方。

我们想象面临的未来会是什么样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我们讨论未来的时候比较粗放的讨论,这种粗粗的讨论并不太够。我4年前第一次来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当时所相信的是计算机将会速度快1倍,价钱便宜一半,每4年都会发生这个变化。这是非常好的变化,你会变得很富有、很创新、很有影响力,只要你想到每年计算机都会变得越来越便宜、速度越来越快,这个趋势会一直持续下去,叫做摩尔定律。但我还想谈谈其他的趋势,这些趋势和摩尔定律一样重要,这个趋势就是在媒体方面的,这也是我们到这里来要谈的主旨问题。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四个想法,关于新观众、新受众的四个想法。今天的受众、观众和以前的定义完全不一样了,我想和大家分享四个理念。

关于屏幕的理念。我今天看到了世界上最大一块屏幕,我们无论在美国、欧洲、中国,这都是关于书本的,这是传统文化,我们有很多学者、作者,还有很多英语的主导文化,还有法律,所有这一切都是明明白白写在纸上的,还有很多文本,所以整个文化都是基于纸质的信息,包括书本、考试,似乎所有的文化都是关于书本、纸质的媒体而言的。但是现在到处都充满了屏幕,很多、很多的屏幕,不光有大屏幕还有小屏幕。现在的文化似乎是围绕着屏幕而不是书本了,而且无论我们去到哪里,我们都不必看一个静态的、一动不动的书,或者一动不动的,不会变化的法律,我们看到的是不断流动、不断变化的屏幕,屏幕内容日新月异,分分秒秒都在改变,我们需要在屏幕上组合我们的信息,看看是不是要抓住新的信息,是不是要质疑权威的信息,所以整个对于文化知识的理解都由于屏幕的出现而改变了,文化、心理、对于技术的感知等等都受到改变了,所有这一切的改变都是因为我们拥有屏幕。比如说会场这样的大屏幕,几年前这样的屏幕是非常昂贵、不可承受的,但现在屏幕无所不在。我到会场上来各地看到很多屏幕,在加油站、便利店、签到台都有屏幕。有些屏幕在大楼外墙上的,好像中国最喜欢把大楼外面作为屏幕。另一方面,由于LED屏幕变成非常廉价,地板、天花板都可以做大屏幕。有些屏幕可以涂油漆,有些屏幕可以往后靠,有些屏幕可以前倾、后仰。还有屏中屏,一个屏幕在多个媒体上出现,不断互动,好像一个生态系统一样。我们看到一个生态圈里面各个部分相互组成起来,比如你想吃东西,苹果要想开花结果就需要蜜蜂,蜜蜂需要蚂蚁,所有的生物组合在一起彼此需要,形成一个网络。我们想使用其中某一个点,就要知道其中一个系统,知道他们怎么互相连接起来。就像你用微博做营销,你要知道读者依据主流媒体进行判断,所以你不能就微博谈微博,要必须考虑整个媒体的生态系统。

同时那些人有手机,微博和手机联系起来,我们做营销的时候首先明白做营销的对象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应用,而是一个系统,没有一个唯一的设备、一个唯一的应用,我们必须要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看待营销对象。我们要向系统做营销,而不是向某一个单独的取消、单独的应用、单独的终端做营销。同样我们的屏幕就好像是一个生物一样,我们要抚摸它,它对我们回应,不是一个物,而是生命,就好像用自己的身体、手抚摸一些应用、屏幕。其实电子书不是可以翻的书,是平板数,你可以让屏幕看着像书本一样,好像可以翻起来,比书本还要便宜,就像一本书一样可以打开、可以合上,电子书就可以让你获得跟普通书一样的体验,打开书、翻页,你换一本书按一个按钮就可以实现了。屏幕不再是扁平、坚硬的东西,可以非常灵活,就像我们的衣服一样,我们的衣服都可以变成屏幕。

过去的屏幕是黑白色的,有些人把LED穿在身上,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可以互动,身上全是穿着屏幕。我记得有一部电影叫《少数派报告》,电影里可以看到那个人指挥电脑屏幕,音乐指挥家,我反问过斯比尔•伯格,他说不仅是用指尖和电脑进行沟通,用大拇指打游戏,用身体和电脑进行互动。在《钢铁侠》里看到,整个身体和电脑沟通。一部电影是通过未来的,我想通过电影跟大家讲讲,电脑不仅是用来打字。有一个人在街上手舞足蹈的,他其实是用自己的手语和电脑沟通。同时电脑会看到我们,屏幕也会看到我们,我们看屏幕,屏幕也会反过来看我们,好像现在三星有一个手机已经有这种智能反应了,你看屏幕的时候屏幕也在看你,跟踪你的目光,知道你的目光看什么,三星的新手机就有这个功能。大家知道Google眼镜,Google眼镜你往上看的时候,他在你的眼睛上方,不会阻碍你的视野,你可以通过往上看输送你的信息、管理你的信息,所以其实Google眼镜就是戴在眼睛上的屏幕,我们透过屏幕看前方,可以像镜片一样穿透,可以知道我们看向何方,并且做出应对,所以Google眼镜不光知道我们要看什么,其实就是一个隐藏的网络,可以观察人们的目光注意力注意到哪里去了。你可以网站这个人的眼睛往哪里看,追踪数据就可以知道客户看网站是看哪个部分,也可以察觉到用户情感状态是什么样的,到底是感兴趣或者分心,或者很高兴,或者有什么其他的情绪。或者基于这种数据,你可以改变content,才可以获得想到的用户反应。也就是说当我们看屏幕的时候,屏幕也可以看着我们、观察我们,我们可以让屏幕变得更加有机、更加灵活,而不是静态的、固定的,应该让它变得更加灵活,可以进行调整。

我们现在创造一种新型的、混合型的媒体,书不是拿来翻看的,我们可以像看电视、看视频一样看书,也可以像阅读书一样阅读视频,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媒体,比如说18分钟的演讲,100小时的电视连续剧,我们在创造不同的新媒体种类,在不同的种类中有不同的市场营销潜力。比如说美国比较流行的有100个小时的连续剧,连续剧总共持续了100个小时左右,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小的东西,比如说6秒钟的视频回路,这种新媒体不断地演变。我们现有的媒体,也不断地增加媒体种类,在未来10年可能变得越来越多,我们会把旧媒体和新媒体混搭在一起。我们看到这张图片就是把科幻片的形象和小公主的形象混合起来,比喻着新旧媒体的交替和融合。我们看到屏幕渗入到生活、文化的每一个方面,成为生活的每一个部分。还有各种屏幕,屏幕、设备和科技之间都是互相依赖的,这变成了新的趋势。

另外我想和大家讲的趋势就是分享,大数据时代分享是关键词,比如说云计算和企业网络不一样,你必须要用这种方式分享数据,你分享数据和资源的时候创建了一个云。提到云计算,分享是关键词,当我们分享content,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展,你是内容信息的拥有者,你通过分享让其他人获得信息、资源。像iPhone、亚马逊都有一些新的产品,在你的口袋里有一个设备,你可以获得任何种类的音乐,如果能分享音乐你就不会想着去CD店买CD,你会通过网上订阅的方式获得音乐的内容。你不拥有音乐的所有权,它放在云端,你不需要储存、更新,也不需要保护音乐,因为不是存放在你的物理硬盘上,但你却可以通过订阅的方式获得音乐内容,包括电影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我们现在不需要买电影,我们租电影,或者租观看的会员资格,不需要像以前那样购买电影。书籍也是如此,亚马逊提供服务,让你订阅电子书,每一个月支付一些费用,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阅读亚马逊的电子书。当然也有一些不利的地方,我想强调的是它不仅仅是一种数据内容。

我们提到3D打印技术的时候可能会带来一些新的变化,这个新的趋势,获得内容的权利成为一种趋势,你通过订阅或其他方式获得内容信息,而不是真正拥有内容或讯息,这种转变实际上带来了很多行业的连带转变。还有物理的东西,我们通过3D打印机可以打印一些东西,我们并不需要拥有一些东西,可以一次性的使用这些东西,然后就处理掉。或者通过订阅、订购的方式获得使用的权利,而不是真正要获得拥有权。

第二点需要分享的是在数字媒体时代涉及隐私性,个人隐私怎么办?打一个比喻,这是非常有用的比喻,要理解隐私这个话题其实不是二级次元的事情。可以说关键是透明度,可能你说我不需要有这么高的透明度,不想有这么多人知道我的事情,我想拥有隐私。从0-100这条轴,移动到一个比较偏向隐私、不透明的那个点的时候,人家就不知道你,你就变得比较平庸,如果你想保持自己高度隐私的话,可能就会失去一些个性。但有些人不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普通人,他希望自己有个性化,你可以把轴往100这边再调一下,这样一来就会曝露自己的信息,你要告诉别人你的信息,透明度就不得不提高了。如果你想具有个性化,获得个性化的服务,比如你去酒店,酒店送给你一件浴袍,这也是基于个性化的信息给你提供的服务。你要想获得个性化的服务,很多时候必须要揭露关于自己的信息,当人们有选择的时候,比如说年轻人经常用社会媒体,把这根轴越来越往透明度靠100的这一端移动,因为人们有不同的选择,可以选择到底想有多高的透明度,他自己的隐私希望放多少个人的信息到网上披露出来,或者跟别人分享?很多人希望个性化,有个性,这样人家看他,就觉得他比较有个性。这种情况下人的虚荣心战胜了隐私的需求,希望人们关注他,希望有个性,所以放弃了隐私获得更高的可见度和透明度,人的虚荣心战胜了。

我们才刚刚开始分享的过程,我们不知道分享的文化趋势会演变到什么样的程度,我们才刚刚起步。比如说在合适的情况下,有合适的许可,我们甚至可以分享一些健康的,比如说医疗等方面的记录。在过去10年我们看到分享的做法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让我们很多东西、服务都可以增值,我们可以通过分享创造更多的价值。我们发现通过分享可以创造更多的东西、更多的价值。

第三个趋势是注意力,希望大家很注意的听我的演讲。提到注意力就是双向的交换,如果你注意别人,别人也有可能注意你,也会产生一种影响力。比如说名人获得很多的注意力就会有影响力,像名博的博主有很多粉丝也可以获得很多注意力,同时也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是一个双向的,首先获得注意力,然后才产生影响。当你创造很多注意力的时候就会创造很多金钱回报和效应,引起注意才能有经济效益。我们做了调查,比如说书籍、杂志、电视等各种媒体,人们注意媒体、媒介的时间长度是多少,比如说美国的观众看书时间,看电视、看杂志的时间,关注度是多少?如果人们关注媒体或者这件事情时间越长,你造成的影响力就越大,潜在的经济效益也会更高。比如说杂志、电视,现在已经演变成更小的屏幕,类似手机、iPad等屏幕,如果在哪个领域有越多人的关注力,这个领域的金钱潜力是最高的,你要关注这个领域在哪里。

我们计算每一种媒体,每一个小时媒体的成本是什么?平均成本是1美元/小时,TV、电视的成本很便宜。但电视获得注意力并不是很高质量,是质量较低的注意力。可能有些人喜欢看电视,但不是特别用心。但我们看到Google或者其他的媒介、媒体可能获得注意力是高质量的注意力。如果注意力是高质量的,就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比如说电子邮件,如果陌生人给你发,你读邮件就是给予一种注意力。我们想想是否读电子邮件也可以收费呢?如果陌生人希望你花点时间阅读发给你的邮件,你甚至可以收费,未来可能有这种模式,未来就可以减少垃圾邮件的现象。如果人家给你发邮件,他是陌生人,或者有一个广告,你要给我钱,我才阅读内容。我想说的是,有些人的注意力比其他注意力更加值钱的,当你做市场营销的时候要搞清楚对象是谁?你还要决定,如果要支付25美分让一个人读你的邮件或者看你的广告,你要想一想这个人值不值25美分?要分析注意力的质量怎么样?如果我们可以支付一些钱,让一些人读你的广告,这可以成为一种方式,比如说可以有广告的预算,把广告发给具体公司和具体的人,但这些人的影响力比较大,他读了你的广告、看了你的广告是比较有效果的,可以让别人看你的广告支付一定的费用。以后把广告费打给直接需要看的人,有些人有影响力,他的注意力更影响,如果把广告费打给有影响力的人就形成了联谊的效应,不仅知道这个人在我们的产品上花多少钱,他的影响力也可以产生联谊,就可以计算这个人一生的注意力值多少钱,通过计算来看需要支付他多少费用。不仅是读广告我买单,也可以是放广告我买单,比如说有一些网站上愿意放你的广告可以给他钱,有些人会搜集世界的广告,如果有人读他们放在网上的广告就收费,这样就会系统的去选择广告,其他公众的网站,媒体不会选广告,这些人会有选择性的选广告,如果其他人看广告,会根据浏览量获得广告投放商的费用。

我们在美国有好几个例子,比如说超级碗棒球赛的时候有好几个广告,最开始的延伸广告是广告商很难控制的。超级碗期间的广告控制就像现在的Youtube,我15年前和ABC谈,人们会制作视频,他说不可能,人们不会花昂贵的钱做视频,做视频多贵啊?15年前ABC的人这么告诉我的,但是现在在Youtube网站上每一天几十万小时的视频上传、下载,所以人们看广告、做广告,虽然看起来很疯狂,但有时候这些可能性就是很疯狂的事情。

下面谈谈流量,个人电脑是新鲜的事物,但他们刚刚出现的时候个人电脑的模式是这样的,在你的办公室里有一个台式广告,文件夹里面有文件,大家觉得电脑就是这样的。就像办公室一样,办公室和电脑是一样的。后来有了网络,网络有链接、超链接,这就是大网络,代表信息管理的系统,电脑从文件夹变成了网络。我们现在又有一个新的改变,就是云,还有标签,我们给不同的事物贴标签,我们不归类但是贴标签。这是新的隐喻,和办公室里面放的台式电脑不一样。这些流包括facebook、微信、微博,所有这些流还包含了内容、音乐,比如一条、一条的信息,所有的信息都以流的形式出现,而不是以文件或者网页的形式出现的,是以信息流的形式出现的。我们会创造生命之流,我的生命之流和其他人的生命之流汇合,这些流实时流动。我们也有转变,从文件变成流,从网页变成流,从传统电脑变成云,不停的改变,从“我”变成了“我们”,从个人变成了群体,我们正在创造自己的生命之流。《连线》杂志的作者决定要成立自己的工作室,我们认为人们会不断地跟踪自己的所言所行,我们可以看到工作不断有人来做,我还用流来跟踪自己的生命轨迹,所以我们跟踪的是所有的事情。人们跟踪自己的血糖、血压、所有都在跟踪,跟踪的信息合成一个流。如果我们能够跟踪身体上所有的信息,并且知道什么情况是身体的正常状况,你不必再听医生的建议,因为我们有自己的心跳、血糖、血压,如果每天不停的测量自己的身体信息,就知道自己正常的血压是多少,不需要听医生的指令。有了生命信息之流就知道我是谁,我的梦想是什么?我什么时候是正常的自我,你会对自己有全新的了解。对自己了解的速度是不断加快的,这是了不起的事情,芯片就是指甲片那么大,你到时候挥挥手就可以知道自己的生理信息,还有如何让自己的血压、心跳水平变得更好,我们还可以靠它呼吸,呼吸以后可以根据呼吸信息做一个很好的诊断,不需要做常规的血液检查,只要通过机器呼吸一下。现在这种系统开始出现了,苹果有智能手表,有很多过去想象不到的功能。所以每个人都在创造很多数据,形成了数据洪流、生命洪流,这个生命洪流只有跟其他人有许可进行分享的时候,价值才会不断扩大,才会形成整个世界的数据之流。每一天都在做记录一样,有了数据之流,形成了新媒体,就是数据流,分享带来了无限的价值。

我再讲我今天分享的四个理念,一是屏幕生态,把屏幕想成生态系统,知道之后我们的营销不向一个人做,而是向系统做,把系统里当成鸟兽这样的生态。二是分享幅度需要不断地加大,我们要扩大分享,有些人不和其他人分享,但以后如果加大分享会提升价值。注意力经济会跟着注意力走,虽然没有形成货币,但以后我们就是货币、就是金钱。还有流,流包括是新媒体的一个核心,数据就是平台,无论你做什么,无论你做营销还是做什么,后面一切都是由数据驱动的。我非常感谢大家听我的讲座,非常感谢大家在宇宙的中心,在这里听我做讲座,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