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走向全面集成
来源:CIO时代网 更新时间:2013-05-08

 
    通过40余年的建设和航天任务的实践积累,西安分院在微波、无线电电子技术、卫星有效载荷特种部件加工生产领域,形成了较高的新技术研发和工程实践水平。建立了初步配套的研制生产能力,某些设计和制造技术达到国内和国际先进水平,是我国卫星有效载荷技术研发和产品与系统集成的一个重要基地。


    业务需求为牵引


    当今,空间技术的进步对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副院长沈大海告诉记者,西安分院既面临着航天技术发展的空前大好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广泛而迫切的需求与自身、自主研发能力不相适应的巨大压力。在卫星技术发展领域,有效载荷的开拓是一个最活跃的因素,目前也是制约我国卫星上水平、上台阶的最主要的瓶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卫星有效载荷研制单位,肩负着迅速提高自身研发能力的迫切使命。


    近几年,我国卫星事业发展的速度非常快,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是运载火箭发展阶段,能够把卫星打上天去:第32星平台的建设阶段,保证卫星的正常工作;第三阶段是发展卫星的有效载荷,使卫星发挥最大的性能。目前我国正处于卫星事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有效载荷能力大力发展的时期。


    沈大海说,西安分院属于有效载荷研究的专业院所,随着卫星有效载荷的大力发展,西安分院的业务发展速度非常快,人员由十年前的一千人,发展到现在的两千五百人,预期到“十二五”末期,能够发展到三千到三千五百人。正是因为公司的快速发展和业务快速增长,型号生产任务日益增长,因此,无论是设计、管理,还是制造,传统的手段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化走向全面集成


    从90年代初到现在,西安分院的信息化建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开始计算机应用到1999年的单机应用阶段,第二个阶段是2000年至2005年简单、分散、孤立的网络应用阶段,第三个阶段是从2006年开始至今,逐步走向全面的集成化建设与应用阶段。


    沈大海说,目前西安分院已初步形成覆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管理及综合业务管理这三个主要领域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正在逐步由传统模式的军工研究所向数字化的高科技研究及工程制造机构转变。


    其中,研发设计重点开展了高性能计算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实现了对仿真计算软硬件资源的集中管理与共享,提升了大规模的仿真计算能力,目前计算能力达到1100CPU核,8万亿次的仿真计算能力。集成设计领域开展了面向典型产品的微波无源产品多学科集成设计系统,实现了多学科的协同设计以及研发过程数据的统一管理。通过实施神舟软件AVIDM产品数据管理系统实现了设计数据和过程的有效管理。


    在生产制造管理方面,重点建设了全面集成的MES系统,实现了与上下游业务系统的紧密集成,打通了设计与制造间的数据通路,全面覆盖企业生产管理过程,同时采用自动化的旋转货柜设备加强了库存实物管理,大幅度提升基础管理水平,有力保障了科研生产。


    在企业综合资源(ERP)管理方面,重点开展了以经济活动为管理控制对象的综合经济业务管理平台的建设,实现了包括财务、合同、物资、资产、预算这5个业务单元的统一平台集成应用,实现了基础数据的统一,实现了业务流程的规范化管理,管理精细化程度得到大幅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