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引领,做加法还是做乘法
来源:新华日报 更新时间:2013-04-22

 
当你用一分钟看完这几行文字时:新浪已发送了2万条微博,苹果已下载了4.7万次应用,淘宝已卖出了6万件商品,人人网发生了30万次访问,百度产生了90万次搜索查询……

这便是信息技术带来的巨大变化。

信息化步伐很快,今天的信息化已融入了宽带化、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许多新内涵,但记者发现,不少人的认知还远未跟上信息化的步伐,以致在结构调整中常见到一个误区,那就是提到信息化,往往总是抛开原有产业,另谋新上信息产业,搞简单的产业相加,以为有了一两个信息产业项目,就代表了本地的信息化水平。谈到这种现象,长期关注这一问题的南京大学教授钱志新说:“十八大报告提出‘四化同步’,我理解,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不是并列关系,追求的不是加和效应,而是乘数效应。”他列出一个特别的公式(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四化同步。也就是说,每一个传统产业都要和信息化嫁接以使其产生裂变。

信息化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江苏经济升级版关系重大,对其必须有正确的认知。

想要乘数效应,请先补齐“路况”短板

将信息化植入原有产业以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这种乘数效应的背后,正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给产业发展带来的新变局:不少新产业迅速冒头壮大,而一些传统产业正“行走在消逝中”。数码化的普及,使巨大的胶片产业风光不再,而随着智能手机功能的强化,很多人连相机也感到多余了……

这种乘数效应,在江苏制造业的调整升级中也有不少体现。徐工集团大吨位装载机智能化制造基地,代表了中国工程机械生产制造的最高水平。在总装环节,10多辆机器人叉车有序操作,无需人工辅助。借助信息技术,目前,徐工的产品设计周期缩短20%、产品设计能力提高15%、新产品设计制造成本降低10%、市场快速响应能力提高30%、生产率提高40%。

制造企业的信息化需求,又催生了一个新兴产业。在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就集聚了10多家机器人企业,产品涵盖焊接切割、包装称重、高空作业、辅助医疗等领域,去年产值45.9亿元。

提升信息化水平首先要“铺路”,说起我省的“路况”,省经信委副主任龚怀进认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已成信息化的一大制肘”。据国家统计部门测算,我省信息化发展指数排在第6名,尽管与第5名的差距逐渐缩小,但整体排名与江苏的经济位次仍不相称。

下转A8版

上接A1版 目前,苏北和农村地区的信息终端普及率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与城市在网络覆盖、普及应用、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等方面差距明显,传统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

而将信息化贯穿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商品营销、品牌打造全过程,还有哪些环节要发力,还有哪些新产业蕴藏机遇,无疑值得企业家们细细考量。

看准“第三个市场”,做强信息服务经济

4月13日,贵州省党政代表团造访苏宁云商,在集团的数据中心,只要点击鼠标,即可调取全国任何一家门店的实时销售数据,不但可以分类统计,还能与同期销售情况、与周边门店进行纵向横向的比较,随时掌握市场脉搏的每一点变化。信息化支撑,让连锁业百强老大的复杂运营变得精准快捷。

依靠信息化发展起来的电子商务平台,正在改变传统的商贸服务业,它将市场终端从固定地点和有限空间内,拓展到了漫无边际的网络世界,让商机无处不在。

“电子商务的出现,让流通领域形成了国内、国际、网上3个市场。”钱志新认为,江苏是网购消费大省,更加重视“第三个市场”,既可以为制造业拓展市场空间,又能改造传统的商贸流通业,还能促进消费,是一举多得。

记者注意到,2012年,面对稳增长、促转型的考验,广东启动为期半年的“广货网上行”集中活动,为广东名优产品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广东作为传统制造业大省,制造业销售渠道面临电子商务的颠覆;作为全国电商消费大省,电商渠道发展与消费需求出现严重‘倒挂’。于是,推出以‘广货网上行’为抓手的‘促内销’的创新举措:一方面推动本省电商渠道壮大繁荣,另一方面推动制造业‘触网’拓展销路。”广东省经信委主任杨建初介绍。

这对我省应是有益的借鉴。我省也有拓展市场的“江苏产品万里行”,但目前是在城市间一站一站式推进,能不能借力信息化,创新一下拓展市场的方式?

前不久,苏宁电器改名苏宁云商,加快从传统家电商贸企业向综合百货、电子商务转型,苏宁易购成为电商新秀。钱志新认为,托起一个省的电子商务产业,需要企业的积极行动,也需要省级层面的集中推介。通过信息化,让江苏由生产大省变成消费大省,涌现出更多的苏宁,加快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空间还很大。

大数据,生机很多掣肘和挑战也很多

相机将消失这是美国作家迈克尔·塞勒在其新书《移动浪潮:移动智能如何改变世界》中作出的大胆预言。

“移动信息技术是带来更广泛信息革命的临界点技术,催生各种新兴产业的同时,给一些传统行业带去前所未有的冲击,电子通信领域最为明显。”省经信委企业信息化处副处长张志平指出,只有及时抓住这种机遇,才能更好地接受移动浪潮带来的变革进步。

变革不只停留在制造业领域。最近有两个大数据的经典案例被津津乐道:其一,谷歌公司利用海量搜索数据,成功预测2013年美国流感爆发;其二,微软公司通过大数据分析处理,对新一届奥斯卡金像奖作出“预言”,除“最佳导演”外其余13项大奖全部命中。

大数据何以有如此威力?“利用大数据技术从海量堆积的数据中发现带有趋势性、前瞻性的讯息,就能发现并产生巨大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张志平认为,“可以说21世纪是‘数据钻出石油’的时代。”

大数据仿佛一面大蜘蛛网,只有流动起来尤其是跨界流动,才能产生“1+1”大于2、甚至大于3的效应。对此,江苏赛联信息产业研究院院长祁晓荔呼吁,信息化要注重顶层设计,打破条块分割,“比如气象、保险部门的数据结合起来,可高效地研究防灾减灾;运用信用卡数据结合抽样调查,能更快捷、更准确测得CPI指数”。这是整个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一种无形的支撑。


记者在苏南采访发现,各地都在建设数据中心,但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核心设备主要进口,信息安全存隐患;二是以数据存储为主,数据分析滞后。龚怀进表示,这就是江苏离软件产业强省的差距,应尽快在自主核心设备上实现突破,在高校跨学科培养一批“数据科学家”。

在全球化趋势下,掌握核心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不仅意味着技术层面的独立,更可能带来市场的话语权。专家指出,在看清落后形势的同时,也无需悲观,只要抓住核心技术这一关键点紧追,江苏还是大有可为的。

 记者 陆峰 邵生余 吴剑飞 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