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如何助力经济民生?
来源:新华网 更新时间:2013-03-12

北京3月8日电(记者 黄莹)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促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以扩大国内市场应用、重要关键技术攻关为重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这意味着以物联网等为基础的一批新兴的应用将助推新一轮信息化的发展浪潮。

    信息化的发展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举措之一,可推动工业、农业、交通、医疗、文化等领域基础设施的建设,落实到具体层面,则会为普通民众带来方方面面的便利,如移动医疗、教育信息化、城市管理等。而通过物联网的兴起,在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等领域,可以打造智能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同时,物品安全溯源的FRID技术的运用也可有效健全食品的安全监管,从生产源头到消费全程监管。

    信息化缩小数字鸿沟

    信息产业的发展将打破教育“校园围墙”的时间、地域限制。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使得身在山区的学生可以第一时间学习到最新的知识;数字鸿沟被不断缩小而信息技术与教育模式的结合,使得传统教育也正在进行新的革命。

    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运用互联网进行学习成为一件随时随地的事情,源自美国的可汗学院(Khan Academy)、交互在线网站Coursera、在线教育平台Udcity成为了这方面的先行者。去年,在线教育网站先后获得大笔融资:Lynda成立17年来首次融资1亿美元、交互在线课程网站Coursera融资2200万美元;在线教育平台Udacity完成1500万美元B轮融资,这使得信息化技术是否能“颠覆”教育界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教育与新技术的结合由来已久,从最初的远程教育到多媒体教学再到各种网络公开课再到多屏化的在线交互教育,教育与新技术结合所产生的产品形态一直在不断地进步。而新技术条件下的新一轮学习体验应该是什么样的?如今,在线教育平台提供的不仅是单向的在线视频,更多的特色在于在线课堂上的直接交互甚至是未来的线下实验。

    线上教学、线上提问、线上考试,还能获得学分,学生在家自学后,在校就不再接受知识传输,而是和教授讨论新问题。方便随时随地学习的移动应用、根据学生能力自动变化的自适应学习技术、学习管理系统、内置编程接口、论坛和社交元素等等,这些功能都使得教育与学习走出了时间、地域、经济能力等制约因素。

    近年来,随着“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等工程的持续推进,我国城乡“数字鸿沟”不断缩小,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也取得积极进展。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底,宽带普及提速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全国宽带发展水平明显提升。FTTH覆盖家庭一年新增超过4900万,达到9400万;固定宽带互联网接入用户新增2510万,达到1.75亿,新增19000个行政村通宽带;使用4M及以上接入带宽的用户占比提高了23个百分点,超过63%。

    工信部副部长尚冰此前曾表示,加快网络建设改造步伐,构建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将成为全行业发展的要点,此外要广泛推进光纤到户的改造工程,扩大公共区域无线局域网的覆盖范围,提升宽带用户的接入速率和实际体验、要扎实推进村村通工程和信息下乡活动,加快提高广大农村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能力,逐步降低资费水平。

    物联网助力食品安全

    如今,许多民众在超市中都发现已有多种产品实现了食品安全电子追溯。拿起智能手机,轻轻扫描一下食品包装标签上的二维码,就能清楚地看到手中食品的原材料和生产程序等,这成为保障食品安全的新潮流。这种产品可溯源功能大大方便了消费者,为消费者安心消费、放心消费提供了保障。

    这种产品可溯源功能的实现借助的是“二维码”,二维码是物联网产业的重要环节,是物联网强大功能技术产物,是实现智能化世界的基础应用。在信息化、产业化日渐普及的今天,利用信息科技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已变得越来越简单。

    二维码其实是将各类传感器和现有的互联网相互衔接,实现传感器携带信息与互联网信息的共享。物联网的应用领域相当广泛,涵盖交通管理、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等多个领域。从流通领域,例如把商品上的条形码、电子标签和互联网连接起来,我们就能够控制这些商品的流向,要查询邮递快件转到了何地,只需通过射频技术以及在传递物体上植入芯片等技术手段,取得物品的相关具体信息,实现信息的智能化识别和管理,就能得知某件物品运输到哪里了。

    业内人士认为,应通过物联网、互联网等网络,广泛推广“二维码、无线传感器网络”等综合技术手段,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健全食品溯源系统,对重要食品销售做到“来源可溯、去向可查、责任可究”,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便捷性全面提高食品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