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在北京颇有影响的信息化学术沙龙“信息社会50人论坛”以“走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为主题召开研讨会,来自经济界、法律界以及信息化建设不同领域的专家,就新形势下如何走一条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等问题展开脑力激荡。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并要求促进“四化”同步发展。这一崭新命题促使人们思考,应当如何认识和走好中国未来的信息化之路。信息社会50人论坛认为,过去10年的信息化实践,可谓有得有失。如今信息化发展面临的大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业和技术正在急剧变革,下一步要让信息化见到更大实效、发挥更大作用,必须站在更高的层面去思考信息化的定位和发展道路问题。
“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议题重启
早在2004年,国家发改委就启动了“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课题研究,并将之纳入信息化“十一五”规划课题研究的一部分。该项课题的研究报告于2005年2月由国家信息中心提交。报告分析了中国信息化发展的环境,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要着重化解的风险,并就走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提出了一揽子框架目标、保障措施,还对美国、日本、新加坡、印度一些国家的做法进行了颇为系统的分析和对比。
在8年前,中国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风险是丧失产业机遇、措施不得当、受制于人以及数字鸿沟加剧等,走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的关键词主要定位于政府先行、跨越发展、普遍服务、带动技术创新等层面。当时对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的规划大体以2020年为界,从2006年到2020年,致力于建设网络中国,完善基础设施,推广普及应用。从2020年到2050年,致力于建设信息化中国,包括各个领域信息化的深度应用,以及人口信息化素质的极大提升。
时至今日,摆在信息化面前的又有哪些新的挑战和课题呢?我们的政策重心又当如何调整?
反思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首先要研究中国特色经济增长模式。一些专家认为,2008年以前,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外向型经济加上WTO的制度环境。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增长动力已经转到了内需市场的启动加互联网的商业环境。这是中国信息化所处的经济环境最为重大的变化。
中国的网民数达到了5亿,新的经济平台与模式也浮现出来。当前,全球经济研究的热点正在从所谓的新兴市场国家转到互联网经济体,包括中国的新型电子商务经济体。据阿里巴巴集团研究中心数据显示,预计在2020年,中国的电子商务规模(包括B2B在线交易)将达到30万亿,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子商务经济体。这一切都使得我国信息化面临新的形势、新的使命,也迫切需要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专家呼吁国家反思信息化定位
过去10年,国家对信息化不可谓不重视。首部国家级信息化发展战略制定,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上,从“五化并举”、“两化融合”到“四化同步”,提法不断深化,但在推进落实等层面,我国的信息化发展仍有很多不如人意之处。
一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主任胡延平表示,过去10年,信息化基本上是无为而治。有很多文件,包括已经出台的国家信息化战略,表述都大而化之,语焉不详,没有可以具体落实的东西。下一个10年的信息化道路不能再模糊,必须对互联网、信息化有更清晰和深刻的认知,有更具体的政策。
二是没有能体现后发优势的重大项目。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杨培芳表示,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发展道路不能走美国或欧洲的模式。通信行业是我国信息化业界抓住技术变革机遇,利用后发优势,后来居上的典范。但通信业在第一代和第二代都获得成功,到了第三代却相对落后了。3G牌照决策了8年,三网融合犹豫了12年。宽带目前基本是在部门层面推动,国家没有实质性的支持和动作,都推给企业包干去做,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是由政府在推动宽带发展。浙江大学电子服务研究中心主任陈德人认为,近年来智慧地球、云计算、大数据等兴起后,对很多外国政府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成百上千亿的资金投入进去,很快形成新的技术门槛和优势。以美国为例,美国对信息化高度重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层次高,奥巴马设立直属于总统的首席信息官,管理和预算办公室也由总统直接管;二是目标非常实际,克林顿搞信息高速公路,奥巴马建全美免费的高速无线网络。背后都有巨额的资金与项目。
三是对互联网成为经济社会基础设施认识不足。阿里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梁春晓强调,不能再把信息化仅仅作为一个工具来看待了,而要站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信息社会的高度来看待信息化。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把互联网、电子商务作为构建整个商业活动的基础设施。比如苏宁云商的构建,就不再是渠道那么简单,而是整个商业体系的变革。
今日的中国可以比喻为一条龙,龙头在信息时代的云端里,龙身子吊在工业时代的半空,而尾巴还埋在农业时代的土壤里。梁春晓认为,考虑到中国宽带、手机用户规模的大国效应,以及我国工业化基础设施相对还不完善,信息化在新四化当中的定位应当是发挥统领作用。利用信息基础设施来盘活很多的市场,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乃至全面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这样的时代已经到来。
信息社会50人论坛众多专家都认为,宽带是经济社会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但近年来,由于对信息化重视程度不够,我国宽带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仅没有缩短,反而拉大了,造成对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制约。比如严重制约了云计算的发展。当前云计算的作用已经显现。去年淘宝“双11”当日交易额高达191亿元,未来三五年,每天交易过百亿将是常态,这样的经济形态是不可能离开云计算的。基于中国的现实与未来,应当构建起怎样的信息基础设施,是走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亟待回答的命题。
建规立制应面向信息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视察腾讯时,明确提出了法律与社会管理如何适应互联网的问题,要求加强研究。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部长张新红对《人民邮电》报记者表示,对过去的信息化理论、实践与政策进行反思,积极探索走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不仅是一个学术课题,还将有力地推动有关部门信息化立法和管制思路的调整。
与会专家探讨了去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政策法律委员会副主任阿拉木斯认为,当前业界对电子商务的认识,已经从工具、渠道开始上升到基础设施的层面。但我们的立法者、决策者对其认知更多地仍停留在工具的层面,没有将之作为一个基础设施或者是新的经济社会形态来看待。早在2000年,全国人大就提出了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法律,已经执行了12年了。最近全国人大这个决定,与12年前的立法思路差别不大,说明法律规制体系面对信息社会的浪潮并未作出应有的调整。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互联网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张平等专家对实名制等发表了看法。一是目前实名制所要保护的范围没有清晰的界定,身份信息、个人隐私没有法律上的定义,也难以界定非法获取和非法提供。二是法律授权互联网服务商对用户发布的信息实施管理,发现有触犯法律法规必须停止发布信息。互联网经营者据此可拥有相当于行政机构的审查权力,过度的授权带来不少负面问题。如果审查错了会怎么办,如果跨国公司要求中国互联网企业审查用户内容的版权怎么办,这些对互联网企业而言将左右为难。张平认为,走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必将反映到法律体系上来。事实上,各个国家在互联网领域都有自己基于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的考虑,这是正常的。但各国具体的界定、理解又不同。在日益透明化的网络社会,在以WTO等代表的国际化背景下,应当思考信息化方面的立法在中国特色方面应该走多远。总体而言,信息化立法应在行业监管、产业促进和民权保护三方面力求平衡。
传统法律规制体系在信息社会面前的困境成为一个热议的话题。阿拉木斯根据近年来对淘宝网规的研究,提出生态化治理的方案。互联网的生态化治理更多是偏向于信用、评价。理念是尊重基层首创精神,网络自发活力,更多鼓励其生长发育,利用物种之间相生相克优化整体环境。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德良表示,在信息化立法方面的中国特色非常鲜明。国外更强调物理网络的安全,信息本身内容的安全讲得比较少。但我们有关信息社会的治理也好、立法也好,不可忽略遵循信息社会的特有规律,鼓励信息的创造、获取、使用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