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 特别评论 :近日IDC对2013年中国政府行业IT市场作出10大预测,从这10大预测表明的趋势来看,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经济社会稳定、提升治国理政能力依旧是政府信息化的三个主旋律,而云计算、大数据、移动社交这些IT领域已经非常热门的技术,或许成为政府信息化下一个关注热点。
1. 新型城镇化和第三平台技术快速催化中国智慧城市建设。
点评:1月29日,由住建部组织召开的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创建工作会议公布了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有90个。国家开发银行表示,在“十二五”后三年,与住建部合作投资智慧城市的资金规模达800亿。智慧城市这块“大蛋糕”,其实早在几年前,就被嗅觉灵敏的IT厂商寻获。不过若说起新型城镇化对智慧城市发展的拉动,就涉及本就比较突出的城镇化进程不要“冒进”的问题了,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智慧城市建设将迎来更多“泡沫”。
2. 政府项目的投融资体系进一步创新,引导社会资本的合理投向。
点评:在IDC的报告中,就此点特别提到多种融资方式,比如BT或者BOT。BT是政府利用非政府资金来承建某些基础设施项目的一种投资方式,BOT是这种投资方式的更进一步,意为政府建设一经营一转让。其实这样一种投资方式,早在多年前的政府信息化项目中就在被采用。这种做法的初衷是为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的信息化项目提供更广阔的融资渠道,但是这也对政府部门对投资项目的考量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移动社交媒体成为参政问政、政务信息发布的重要平台。
点评:其实这一趋势已经不需质疑,2012年众多的社会事件都通过各类社交媒体进行披露,途径包括微博、网络社区甚至新兴的微信。而微博平台也成为政务信息发布的一个重要途径,只是如果缺乏突发事件应变能力,本来贴近民生的一种方式,或许成为饱受诟病的源头。
4. 以云计算为基础的电子政务顶层设计与应用进入快速成长期。
点评:当前云计算中心、云基地、云产业园、行业云等各种电子政务云形态的百花齐放使得我们绝对相信云计算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愈发重要的地位,只是云计算概念过分热炒、华而不实、圈钱圈地等等广被诟病之处也颇多,对于云计算务实的呼声愈发强烈。
5. 政府精细化管理的投入持续加大,数字城管成为热点。
点评:数字城管又叫“数字化城市管理”,就是指用信息化手段和移动通信技术手段来处理、分析和管理整个城市的所有城管部件和城管事件信息。比如可以把井盖、路灯、邮筒、果皮箱、停车场、电话亭等公共基础设施配上地理信息,执法人员只需要在电脑终端操作就可以定位这些设施的地理位置并解决市民的投诉。记者倒是认为数字城管应当划在智慧城市范畴之内,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智慧城市组成要素相比,数字城管的重要性似乎还到不了要单独提及的地步。
6. 北斗国产化迎来政策密集激励,带动地理信息产业高速发展。
点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研发、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与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欧盟的伽利略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并称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除军用功能之外,其实它还拥有很多民用功能。比如个人位置服务、气象应用、道路交通管理、铁路智能交通、海运和水运、航空运输、应急救援等等。
7. 三网融合与“无线城市”目标一致,互为推动取得良性发展。
点评:其实三网融合一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而2012年是三网融合的试点阶段,省网整合已基本完成,2013年中国三网融合将进入推广阶段,在全国范围内继续加强无线城市建设,使三网融合和无线城市的基础设施快速整合。而三网融合的发展,其实对智慧城市建设会提供发展助力。
8. 政府行业试水大数据分析,积极探索更多应用场景与模式。
点评:毋庸置疑,2012年是大数据井喷发展的一年,甚至奥巴马的总统竞选也成为大数据应用的活生生教材,而因为大数据分析确实给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更科学、高效、亲民的实例,也让大数据应用成为各国政府竞相采用的一种高科技手段,中国政府也同样如此。只是希望大数据不要成为下一个“炒作”工具。
9. 大部制改革及行政审批规范化,促使政务信息化市场规模扩大。
点评:协同办公、跨部门协作等电子政务核心应用已经被提及多年,只是技术上容易实现,但是现实中的阻力依旧重重。不过十八大对大部制改革的强调和明确,或许能够推进跨部门应用的协同发展。此外,2012年国务院决定第六批取消和调整314项行政审批项目,使得相关的行政申报、审批等政务系统面临大量升级改造的需求,监管及规范化管理的要求使得政务信息化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
10. 跨国企业加强与国内厂商合作,实现在政务市场的项目落地。
点评:伴随政务信息化对融资渠道的放宽,包括各地政府部门以更加开放的心态迎接信息化项目建设,众多国外企业将会加强与国内厂商的合作,只不过一些涉及核心业务以及系统的项目建设,还不会交由外企来负责,这一点无论中国政府还是外国政府,都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