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市采取“三四三”工作模式,推动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强化了政府服务职能,加强了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三项机制”完善政务程序。在市、县(区)、乡(街道)、村(社区)成立了自上而下的四级联动工作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部门各负其责、纪委协调监督、党员群众广泛参与”的格局;在全市建立和完善规范行政裁量权、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完善政务服务程序、规范服务中心运行、评议政务服务质量等工作推进机制;全市各级纪委对政务服务工作进行全过程跟踪督查,并将其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行政机关绩效考核和民主评议范围,完善督查机制。
“四个平台”方便服务群众。通化市投入资金3171.59万元,在全市78个乡镇和99个社区建立便民服务中心,形成“授权充分、方便快捷、监督到位”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网络、电子触摸屏和电子显示屏、远程教育等载体,建立立体便民服务平台。目前,全市986个行政村统一安装了电子触摸屏,将各类惠农政策、财务管理,以及涉及群众利益的事项全部输入其中,农民随时可以查询;利用电视台的“心桥”栏目、电台的“政行风热线”、《通化日报》的“回音壁”、通化民情社区网和移动信息媒介打造了“五位一体”联动的群众诉求平台。去年以来,接到热线电话3000多个,解决涉及民生问题1800多个,维护了百姓利益;在全市78个乡镇和8个涉农街道办事处全部建立了“三资”代理服务中心,统一安装了“谐农”软件的“三资”监管理财平台,不仅规范了“三资”代理服务程序,还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监管平台,做到用电脑监控、靠程序把关,使群众随时能看“明白账”。
“三种形式”延伸政务服务。群众事务代办制就是根据实际,将村组和社区干部列为代办员,把房屋初始登记、低保救济等30项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纳入群众事务代办范围,由代办员无偿为群众办理,形成“群众动嘴、干部跑腿”的工作局面;政务赶集则是结合农村大集多集中在周末的特点,推出“5+1”工作模式,由乡镇政府组织涉农站所人员根据农民群众的办事需要,采取串休或轮休的方式,在双休日开门办公,及时受理群众咨询和办理各类事项,使群众“赶集、办事、生产生活”三不误;送政下乡的形式就是由各乡镇组织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土地、乡建、林业、民政、计生等站所成立政务下乡工作组,选择涉及群众范围广、时间相对集中的事项实行送政下乡,变“坐等受理”为“上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