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旺苍县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近年来,我县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以“农信通”网络为基础,以实施全国新农村“千县工程”为契机,不断延伸信息服务对象,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平,建立起以农村为主阵地、以农民为主体的信息化服务体系,构筑起覆盖全县的双向互通信息平台,成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的强力“推进器”。    

  一、主要做法    

    ㈠搭建平台,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一是加强信息服务硬件设施建设。全县电信、移动、联通、网通、广播电视等各类信息服务企业,投入农村信息化硬件建设资金达2.7亿元,县本级财政投入信息化建设资金400多万元,加强了农村信息化网络的设备、线路、机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通了农村有线、无线电话座机,电信宽带进入山村,光纤电视通入农户,移动信号覆盖全县大部分山区。二是建立健全信息服务体系。成立了县新农村信息管理中心,开通了“旺苍新农村信息网”;在全县35个乡镇建立了信息管理站,配备了网管员;在352个村、30个农村专合组织,建立了信息点,配备了信息员,建立了覆盖县、乡、村、农户的四级新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㈡延伸链条,全方位覆盖网络体系。一是强化终端建设,解决农村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为提高信息的入户率,在全县在352个村、30个农村专合组织建立村级终端,使服务网络进一步延伸到村、到户。二是努力促进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移动、电信、广播电视等网络和四川合作经济网、天府农经网、四川移动农信通网、广元合作经济网、旺苍县党政网、党员远程教育等网络资源,共同构成横向的新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它们互为补充和完善,在服务“三农”的实践中发挥着各自的优势和作用。三是健全服务机制,实行重点服务与全面服务相结合。构建了“三联两送一收集”服务机制,组织农技人员联系种养大户、联系特色基地、联系龙头企业,开展经常性送技术、送信息活动,收集群众信息需求,提高了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县共落实联系基地10个、专合组织30家、种养大户500户、农业龙头企业10家,网络覆盖到100%的行政村,用户总数达到10万户,50%以上的乡镇建成了标准化的信息服务设施。    

    ㈢创新模式,多渠道开发信息资源。以“农信通”为主要载体,积极创新信息服务模式,整合各类资源,拓展服务功能。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座机电话等全方位收集信息素材,广泛采集信息。一是开通信息栏目10多个,进一步拓宽了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利用电视传播渠道,针对农业生产经营中的热点问题和电话咨询过程中反映的共性问题,先后制作、播放生动形象的电视节目20期,提高了信息服务能力。二是将收集的信息素材进行充分消化,并择题核准,确保信息高质、适用。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农村信息员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引路导航人。目前,全县已配备覆盖县、乡、村的农村信息员400多人,他们负责收集、整理、上传信息,帮助农民朋友上网发布和查询信息。三是充分利用电信、移动的互补优势,通过座机电话、手机短信、广播电视、远程教育及时为终端用户提供当前农事、政策快讯、劳务信息、农业科技、供求信息等服务,实现了视频会议到乡镇,电话会议到村、到农户。通过农村信息“零距离”服务,和谐、文明之风也随之进村入户,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助推了农村风气的转变。    

    ㈣拓展领域,大力气提升服务水平。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一是积极拓宽“三农”服务信息内容,信息内容不仅涵盖了农产品价格、农资价格、优良品种、安全用药等农民关心的普遍信息,还涵盖了劳务需求、灾害性天气预报、重大疫情预警等热点、紧急信息,拓展了农村信息网络服务领域。二是积极开拓产业化服务领域,及时提供农产品产销信息、加工信息等产业化、市场化信息。三是积极探索利用农村信息网络参与社会管理的实践,通过“农信通”广播终端、农村信息员及时了解农村群众对民主管理、参政议政的强烈需求,通过广播电视、“农信通”广播及时公开辖区重大事项,接受群众监督,将各项政策法规宣传到农户,推动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二、主要成效    

    ㈠新农村信息化促进了生产发展。利用农村信息化网络,将收集到的劳务信息、农产品信息、农资价格、优良品种、安全用药等农民较关心且迫切需要解决的农业信息及时发布出来,将广大农民的供求需要通过农村信息化网络广泛发布,有力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去年,全县特色农业种植面积达到82.5万亩,其中,新发展茶叶1万亩,新发展蚕桑1.58万亩,新增商品蔬菜基地0.5万亩,新发展中药材0.5万亩,新发展森林蔬菜200万棒,新发展薯类1.2万亩。全年出栏生猪72万头,小家禽350万只,五大主导产业和农业特色产品繁荣发展,全年农业增加值实现8.51亿元,同比增长6.8%。全年通过农村信息网络实现农产品交易20余宗,成交额达500余万元。    

     ㈡新农村信息化促进了管理民主。通过建立面向基层的电子政务系统,实现了对乡镇和村日常事务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让农民群众及时全面了解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动态、政策法规、各项惠农政策、农村用地、办理各类审批事项和手续报批程序,促进了政务公开和办事公开。通过“农信通”广播终端、农村信息员及时了解农村群众对民主管理、参政议政的强烈需求,通过广播电视、“农信通”广播及时公开辖区重大事项,接受群众监督,将各项政策法规宣传到农户,推动了基层民主建设。截止目前,全县35个乡镇200个行政村实行了村务网上公开,接受村民和社会监督。    

    ㈢新农村信息化促进了乡风文明。农村信息化建设缩小了农村与城市间的数字鸿沟,促进农村的文明进步。截止目前,全县农村实现了移动信息无盲区、电信宽带进山村、光纤电视入农户的目标,农村电话总量达4万台,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电话(含手机)85 台、电视机102台。通过农村信息“零距离”服务,和谐、文明之风进村入户,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了农村风气的重大转变。去年,全县涉及农村的重大项目实施顺利,农村信访总量下降了30%,是近几年的最低值。    

    ㈣农村信息化促进了农民增收。通过农村信息网络,拓宽了农民的信息渠道,促进了农业科技信息的推广,提高了农民科技致富的能力,通过农村信息网络,扩大了农产品交易范围,畅通了农产品购销渠道,解决了农产品“难卖”的问题,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2007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00元以上。   

   三、几点体会    

   ㈠推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农业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在推进农村信息化中发挥主导作用。我县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制定了新农村信息建设规划,突出以农为本,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农民关心、关注的热点上,提供符合当地实际、农民急需而又乐意接受、推广应用价值高、经济社会效益好的项目和信息。积极组织农业、林业、粮食、科技等部门协同参与,实行统一部署、统一考核,发挥各自优势,整合各方力量,整体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通过宣传发动、政策引导、典型示范等有效途径,把农民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尽最大可能地为他们创造参与的条件,让他们充分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新技术,让农民成为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另外,还动员吸引通信运营企业广泛参与,利用其技术优势,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不可或缺的资金、技术、平台和载体。    

  ㈡推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要大力整合资源。农业信息化是一项社会工程,是一项众多网络集成的信息工程,必须充分整合已有的网络资源,注重优势互补,加强协调配合,防止各自为政,避免重复建设。我县充分利用移动、电信、广播电视等系统各自的优势,努力推进网络互通、资源共享,并结合四川合作经济网、天府农经网、四川移动农信通网、广元合作经济网、旺苍县党政网、党员远程教育等网络资源,统筹设立平台、终端,建立起了信息传递的多种通道,最大限度地节约了社会资源,实现了信息化建设的低成本。   

     ㈢推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要切实强化管理。新农村信息化是一项精细工程、服务工程,必须强化人员管理,以健全的制度作为保障,以及时、准确、周密的信息服务让农民满意,保持其持久的生命力。通过制定《农信通系统管理制度》、《信息机管理制度》、《新农村信息管理中心制度》、《新农村信息管理站(点)制度》、《新农村信息员管理职责》等制度,使新农村信息化建设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和制度化轨道;通过确立新农村信息化基础信息设施建设标准、信息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和信息应用建设标准,制定了信息采集、存储、加工、处理标准和信息服务规范等操作规程,使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实现了有序管理和发展。先后组织各类培训50多期,参训1.5万人次,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把网络设施设备的管理落实到人头,确保了网络的安全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