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市场:群雄并起 标准谁主?
来源:IT专家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无规范,无标准,无体系的信息化管理服务,正消磨着妄图在信息化上“四两拨千斤“的成长型企业。
  无规范,无标准,无体系的信息化管理服务,正消磨着妄图在信息化上“四两拨千斤“的成长型企业。

  日前,国内老牌信息化运营服务提供商中企业动力总经理陈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只有信息化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和推行,方能解决当前信息化市场的混乱。”

  陈丹的话,主要针对我国复杂的信息化服务环境而言。在这一环境中,占中国企业80%的成长型企业因自身资金、资源、人才等等限制,在信息化上有不得已的苦衷: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或因资金限制,将业务搭载在主流B2B、B2C网站上;或因市场供应服务标准缺失,通过良莠不齐的网络供应商简单搭建了不能为企业带来真正利益的模式化网站;或因自身信息化人才的匮乏、信息资讯的闭塞,听信别有用心的厂商鼓动购买了若干信息无法共享的信息化管理软件;这些无售后服务、水准参差,无整体发展规划的信息化产品,通常只能“头疼医头,脚痛医脚”,或形成信息孤岛,导致信息化成效不佳,使企业的信息化之路越“发展”越受挫。

  总之,无规范,无标准,无体系的信息化管理服务,正消磨着妄图在信息化上“四两拨千斤”的成长型企业。

  群雄并起,标准谁主?

  撇开中国市场上千类层次、渠道、范畴各异的信息化服务公司,在IBM、中企动力、Oracle、用友、金蝶、阿里巴巴、环球贸易、生意宝为首的国内外信息化服务领头大鳄的积极影响下,已形成专业服务于成长型企业信息化发展群雄并起的“战国时代”。这些行业巨擘企业旨在为混乱的市场树立一个标杆,即能更好的服务于千万成长型企业,也能客观上推动中国信息化服务市场走向完善与健康。

  但是,以蓝色巨人IBM为代表的国际顶级IT巨头,其超前的技术和出色的产品对信息产业的发展有非凡的引领意义,而面对中国多元产业组成的成长型企业客户,面对成长型企业集中的二三线市场,面对本土化服务的要求,强大的技术背景却显得形式大于内容,无法深入解决本土化企业的实际发展要求。而以阿里巴巴为首的中国传统B2B交易平台,多年的所向披靡已形成强大的网络聚客能力,上千万的企业拥簇,拼的是投入,竞争的优胜基本以资本投入多寡而定,针对成长型企业的资金限制,品牌长远发展目标、行业细分服务等等涉及到成长型企业发展命脉的切身需要明显力有不逮。

  标准理应是基于需求的服务运营标准。中国成长型企业的需求是什么呢?

  显然,他们真正需要的,应该是贯穿企业品牌发展全程的长期的信息化服务建设,而非简单购买一两个软件,毫无持续性的信息化服务;是针对性的本土化、面对面式的专业服务,而非仅仅以先进科技、全方位设备为基底的套用式解决方案;是立足成长型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发展需求专,为企业量身定制的信息化发展之路,而非依靠庞大资金的‘大满贯’式信息化服务套餐。

  只有充分了解成长型企业这种需求,真正了解这个市场发展动态的信息化服务运营商,才能真正主导标准的制定和执行。

  标准化 已有先行者

  鉴于成长型企业信息化标准化运营服务的复杂化和多样性,在这个领域很难用一两个标准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成长型企业信息化服务需要一系列的标准。

  以国内长期从事成长型企业信息化服务的中企动力为例。作为在中国首创以运营模式实现企业信息化先河的信息化服务公司,中企动力是行业内唯一全部获取三项国际认证:ISO20000、ISO27001、ISO9001的企业,与世界顶级IT巨头IBM、HP共居中国市场IT服务连续连年并列前三名。其系统化、标准化、本土化的服务,旨在潜心解决中国成长型企业信息化发展之瓶颈,树立高标准、高实效、高自主性的服务标准。2008年,中企动力推出了服务水平协议(SLA);2009年,联合国家互联网中心(CNNIC)共同推出“可信网络营销体系”,2010年,又发起成立了“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信息化应用中心”,直指目前信息化市场标准缺失问题;2011年,在行业标准依然缺失的情况下,中企动力通过各方努力倡导标准出台,希望可以借此影响整个行业。

  “为企业提供标准化信息服务,为行业提供可行的标准和规范,是中企动力一直坚持的梦想,我们认为,要有标准才能解决成长型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困局,推动行业健康发展,促进整个信息化运营服务业走向规范,走向和谐。”陈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