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竹
2011年,中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逐步呈现在公众视野。
一个国家的发展蓝图,总是会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产生其重大的意义。如果说1978年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次大胆探索和成功转型;那么,中国正在进行中的大转型将是中国产业结构由粗放、低端、高能耗,向高新科技、高效、节能和环保的一次全面升级和改造;同时也是更加注重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一次转型。
在这次大转型中,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多地重视信息化的支撑作用。这是一股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在这股时代大潮涌进时,我们看到了:中国在行动!“科学发展”、“民生”、“信息化”在未来五年的发展中将成为我们关注的三个主题词。其中,科学发展是主题;保障改善民生是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信息化则是实现科学发展和保障民生的重要支撑手段。
主题词一:科学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三十多年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了这一著名论断,经过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提炼,进一步升华为“科学发展”。它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集成和发展,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经过十一五时期的不懈努力,中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跨上了一个新台阶。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
2010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第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指出,“十二五”时期(二○一一年至二○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了“十二五”规划的主线,同时,把科学发展作为主题,更是第一次在五年规划中明确地提了出来。
这标志着,未来五年中,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将更加鲜明、更高水平地得以贯彻和发扬。
随后,各地纷纷按照国家指引的方向,紧锣密鼓,描绘和规划科学发展的新图景。北京、上海等各地信息化规划编制都把体现科学发展为主题的要求放在重要的位置,发展的同时也要处理好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环境保护等重大关系。
主题词二:民生
十二五,我们将更加关注到另一个名词“民生”。
温家宝总理在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建议的说明时指出:“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建议》更加明确了调整经济结构和保障改善民生方面的目标,这就使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更加突出,并有了具体的考核标准和抓手。
可以说,“改善民生”已经成为中国在经济转型中的突出亮点,是十二五时期中国谋发展、促发展的重点工作。
民生无小事,事事总关情。
可喜的是,国家层面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了更多的考虑。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表示,《“十二五”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关于“十二五”期间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拟由“六根支柱”构成——基本公共教育、公共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公共文化体育、保障性住房。其中,首次把教育、就业、医疗等各项基本公共服务作为一个体系系统考虑,出台国家层面的规划,这对于政策之间的配合协调及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战略指导意义。
不仅如此,全国各地保障民生、改善民生都被纳入了十二五发展之中。江苏省委“十二五”规划建议更加突出了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发展和执政理念。“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十二五’期间的重中之重。”江苏省人社厅负责人指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一头连着发展,一头连着民生,在服务发展和改善民生实践中的地位作用将进一步凸显。”吉林省委书记孙政才表示:“发展是‘牛鼻子’,民生是第一目标,抓住了‘民生’,我们前进的方向就不会出现偏差。”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已基本形成,规划纲要草案一个极为鲜明的特点,就是更加重视民生,首次响亮地提出采取十大民生举措建设人民幸福城市。
国家行政学院汪玉凯教授表示,过去我们更强调经济增长和发展,而未来,我们将更强调经济增长质量和惠及民生;过去更多强调强国,未来将更强调富民。启动“富民战略”和“内需战略”,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使更多老百姓有更高购买力,“十二五”可以说是个转折点。
主题词三:信息化
信息化,这个在“十一五”规划中夭折的名词再次跳入公众视野,成为关注度较高的一个词汇,带给人们无限的憧憬与希望。
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建设水平在“十一五”期间得到较大提升。虽然在社会信息化、政务信息化、社会信息化、信息化基础设施与信息安全建设领域仍有不同程度的不足,但是,信息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经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重视。
最具说服力的体现是,国家“十二五”规划建议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列入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题中之义。信息化,第一次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写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中。
不仅如此,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中,信息技术将成为不可或缺的支撑;在“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中,信息网络建设及社会保障卡的应用被明确列入“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工作内容,惠及城乡居民,实现精确管理;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中,“加快住房信息系统建设”成为城镇化管理的支撑手段。此外,社会管理能力建设、信息网络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等等,信息化的身影出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个领域,信息化对科学发展和保障改善民生的支撑作用可见一斑。
以卫生信息化为例,自2009年4月医改政策出台后,各地都在践行新的信息化建设模式,数字医疗将有望为破解“医改”这一世界难题提供有益的探索。新时期,以人为中心,基于MPI(居民个人唯一标识)与HER(个人健康档案)构架的区域大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支撑了医疗卫生事业的纵横整合,为解决医疗服务和医疗供给的平衡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信息技术也被纳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行列,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
同时,信息化的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也明确了十二五时期的信息化发展方向。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在《求实》杂志发表文章指出,当今时代,信息技术与工业化呈现加速融合趋势。要积极推进经济信息化,努力使信息技术应用渗透到工业研发设计、加工制造、原料采购、库存管理、市场营销等各环节,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推进社会信息化,推动财税、金融、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重要信息系统建设,提高政府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加快信息产业发展,推动三网融合,推进第四代通信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发展提升软件产业,推进物联网的研发应用。
由此,信息化在国家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行业发展方向等多层面都被摆在了重要位置,拉开了十二五时期信息化建设科学发展、保障民生的帷幕。
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
国家十二五规划建设引导的发展方向与十一五时期一脉相承,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规划最终要落地。实际工作中,各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很多应用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辽宁省抚顺市全市城居医保业务平台的建设运行、陕西省咸阳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年审和地税代收管理系统的建设运行、河北省邢台市建筑劳务实名制“一卡通”的推行在医疗、就业、三农等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实现科学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