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定义云计算?如何看待云安全?中国云计算将迎来怎样的未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行情,资讯,评论)学会云计算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倪光南,日前接受了《瞭望》新闻周刊专访。
“可以肯定地说, 现在它已经到来了”
《瞭望》:云计算带来的是怎样一个云时代?有人说,这是继个人电脑(PC)、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IT变革。你如何界定云计算这一技术的时代坐标?
倪光南:有人总结IT的发展史,认为计算模式每15年左右会发生一次变革。例如上世纪60年代中期,大型机发展成熟,进入了主机时代;1981年IBM推出了PC,进入了PC时代;1995年浏览器成熟了,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到了2010年前后,云计算兴起,进入了云计算时代。上述观点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客观实际,据此,将云计算看作是继PC、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IT变革也有一定的道理。
最早的“主机——终端”模式是集中计算,一切计算资源都集中在主机上。到了PC时代,变成了分散计算,主要计算资源分散在各个PC上。互联网的出现将分散的PC联在了一起,部分计算资源虽然还分布在PC上,但已经越来越多地集中到互联网上。
云计算的出现实现了更高程度的集中,它可将分布在世界范围内的计算资源整合为一个统一的资源为用户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云计算又可按某个用户的需求分出所需的资源为他服务,从而使计算资源可以像电力和自来水一样,统一地实现按需服务。所以,云计算的集中是一种比过去的集中更高阶段的集中,并不是简单地回到过去。不过,眼下人们还不能用一项技术、一项指标或一个事件来单独界定云计算时代的到来与否,但作为IT发展的一个趋势,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现在它已经到来了。
《瞭望》:你怎样界定云计算的概念?采访中,我们发现关于云计算的概念较多,有人提出,现在最重要的是云计算概念的标准化,而不是技术的标准化,你怎么看?
倪光南:正因为云计算还在发展中,远没有成熟和定型,因此现在关于云计算的定义、云计算的概念、云计算的标准等等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当然,关于云计算应具备的主要特征,人们的观点还是比较一致的,这也可以说是对云计算的共识。
实践告诉我们,技术的标准化往往会落后于技术的发展,往往是某项技术普遍推广开了,相关的标准才会出台。当然,也有先出标准才发展技术的情况,但一般说来,前一种情况更多一些,所以人们期待云计算的相关标准将会随着云计算的推广应用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
“云计算将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瞭望》:中国云计算市场目前正处于什么阶段?与国外相比,有哪些优势和不足?对云计算产业而言,将形成怎样一个新的生态链?
倪光南:当前中国“云计算”市场还处在导入期,还没有进入大规模推广应用的阶段。和国外一样,中国云采用计算最早的是互联网企业,它们由于竞争的需要,推进较快,如搜索、电子商务等等,都是云计算的典型应用领域,云计算最初正是从这些方面发展起来的,接着云计算也在其他领域很快跟进。
由于总的说来,中国信息化水平比发达国家低,历史包袱较小,这对于采用云计算这类新技术有利。中国市场的容量大,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信息化的需求也愈来愈大,这些都是优势。但中国企业的规模和实力较小,面对外国跨国公司的竞争,在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中国用户的传统观念是相信进口不相信国产,传统规则是采用国产软硬件出了问题需承担责任,采用进口软硬件出了问题不需承担责任,这些都是中国云计算发展的不利条件。
云计算的生态环境可以支撑一个很大的产业链。在最底层是硬件提供商,提供包括服务器、网络设备、存储设备等等在内的硬件,其上是基础软件提供商,提供包括传统的基础软件、构建云计算的核心软件和云计算的开发平台等等。上述软硬件构成了云计算的基础设施,可能以一个云计算中心的形式出现,也可能在物理上分布于广阔的地域而以互联网的一个地址出现。其中,云计算的核心软件起着关键作用,它将物理上分散在各处的计算资源整合为一个虚拟的、可以按需提供、按量计费的统一调度的资源,并具有高效率、高可靠、易伸缩等优点。在云计算基础设施或云计算中心的支持下,出现了各类服务提供商,主要是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和SaaS(软件即服务)三类。实际上,服务还可以再细分和发展,例如一个数据中心可以作为服务来提供,甚至一个物联网也可以作为服务来提供,未来在云计算高级阶段,几乎一切都可以作为服务来提供。当然,为了支持各种服务,需要有一大批软件公司甚至个体开发者,开发基于云计算的大量应用服务。此外,云计算的推广应用,需要大量、类型丰富的云端信息设备的支持,这也带动了云端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其规模将大大超过传统的PC业。
显然,云计算将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会出现一些新产业,也会对一些传统产业提出挑战。比较明显的是那些传统的PC制造商、软硬件代理商、系统集成商和服务提供商都将面临转型的压力。如果能成功转型,就可以获得新机遇;如果不能成功转型,就可能遭遇挫折。
“重要信息系统采用自主可控的国产软硬件”
《瞭望》:各国专家认为:谁在这场新的巨大变革浪潮中掌握和控制云计算核心技术,谁就将以优势地位赢得面向未来发展的战略主动权。你认为,中国在关键领域的云计算应用和开发方面,出于安全考虑,应如何处理与国外合作的关系?
倪光南:现在某些地方的云计算中心是与外国跨国公司合作的,有的甚至是照搬它们的解决方案,这不会成为中国发展云计算的主流。出于安全考虑,我们历来主张重要信息系统采用自主可控的国产软硬件,在国产软件中包括了本国厂商发行并提供支持服务的开源软件。既然云计算属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这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大致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因此有利于发展中国的自主云计算。总的说来,我国的云计算提供商的规模和水平与国外同行相比还有差距,但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一是中国科技人员的性价比高,他们的工资只有发达国家同行的1/8~1/6,而工作时间往往长一倍;二是中国有巨大的且还在持续增长的内需市场。这样,在人才和市场这两个轮子的驱动下,中国发展包括云计算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是非常有利的。
《瞭望》:在云计算方面,中国政府目前最急迫的事情是什么?是国家级战略规划的制定吗?
倪光南:中国政府是强势政府,能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对于云计算,现在政府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我国很多大型信息系统主要依托外国跨国公司的技术和装备,还需要它们提供支持服务,既需付出高昂的代价也不利于保障信息安全。在云计算方兴未艾之际,我国应鼓励电子政务建设,央企、国企的信息化建设,重要信息系统的建设和扩展等,积极地采用自主可控的云计算技术。
这方面有关部门要善于抓典型、促推广。例如,我国央企的信息系统规模极大并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是采用云计算的理想领域。近日,国家电网下属的国网信通公司与本国企业合作,建设了“电力云仿真实验室”,为在国网系统内采用云计算进行尝试,初步成效是明显的。实验表明,采用云计算能使每台服务器的平均利用率从7%提高到68%~80%;部署时间从小时级降低到分钟级;服务器重建和应用加载时间从20~40小时降低到15~30分钟;数据中心总运营成本节约30%以上(包括提高服务器利用率、降低硬件采购成本、借助虚拟机自动分配与部署降低人力支出等因素)。此外,云计算模式使信息终端可以采用各种“瘦客户机”(包括桌面的瘦客户机、移动的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等等)来代替传统的PC,这类信息终端不但容易维护和保障安全,而且能大大节约能耗。据估计,如全系统规模达到200万台信息终端,全部采用瘦客户机每年可节约电费约6亿元(按0.7元/度)计算。当然,这个实验室还建设不久,还只是千个节点的规模,其提供的应用服务也只有十多项,但云计算固有的可伸缩性使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如能加大投入和推广力度,将来有可能支持万个节点、十万个节点直到在全系统推广应用都是有可能的。为此,国家级战略规划的制定应十分重视云计算的推广应用,大力贯彻“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方针。
“可靠、低成本信息化”
《瞭望》:云安全,有人说是中国发明,也有说是伪命题,你怎么看?中国在云安全领域方面目前发展到什么阶段?
倪光南:在当前信息时代,各个领域的安全诸如能源安全、金融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环境安全无一不与信息安全密切相关,可以说,没有信息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因此强调信息安全是完全必要的,对云计算也不例外。不过,云安全不能看作是一个全新的问题。因为云计算是网络计算的发展,云安全包含了网络计算安全的问题,还加上了一些它独特的问题。另外,保障信息系统安全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决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即使是一般的基于网络的信息系统要保障其安全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事实上,对信息安全的攻击和防护始终是一个矛与盾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不断发展。何况云计算既是新技术,又是新模式(如资源都在云上,应用都成为云服务,等等),必然会对信息安全提出许多新的挑战,有待于在今后的实践中逐步加以解决。
《瞭望》:你如何预测中国云计算的未来?
倪光南:在2010年6月两院院士大会上,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可靠、低成本信息化”的要求,这是中国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推进信息化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中国特色信息化的高度概括。积极采用包括云计算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推进中国的信息化,尤其是政府等重要信息系统采用自主可控的云计算技术进行构建或改造,能很好地符合可靠、低成本信息化的要求,也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将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所以中国云计算将有广阔的前景,它可以成为中国向信息大国、信息强国迈进的一个难得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