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IT领袖峰会互联网竞争与发展对话实录
来源:新浪 更新时间:2012-04-14

      3月28日下午消息,2011年深圳IT领袖峰会今日在深圳召开,新浪科技作为全程战略合作媒体对大会进行了现场直播。

  以下为主题高峰论坛——互联网竞争与发展实录:

  郭为:下面我们邀请几位嘉宾到讲台上:张亚勤、曹国伟、李东生。接下来这个论坛的主题是转型发展:IT新使命。我们请三位就这个话题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因为不管是微软也好,还是新浪也好,还是TCL也好,转型发展都提到了很重要的日程上。刚才吴鹰还提醒我,说曹国伟有一个名言,微博就是新浪的命。大家就这个命题发表看法,转型发展:IT新使命。新浪和微软、TCL的新使命是什么?

  张亚勤:来之前对这个题目不太清楚,现在处于一个变革时代。早上谈了云计算,云计算定义本身确实是比较复杂。但我觉得云计算本身是一个自然的结果,并不是说是技术的驱动或者哪一个公司自己发明的。

  首先现在我们数据越来越多,太多的数据越来越分散在各个不同地方,越来越实时,需要越来越多的计算量。我们传统PC已经满足不了这个需要。因为搜索本身需要巨大的实时的数据,必须通过云的方式来实现。云到底是新的还是旧的?有的企业像百度、Google,他们认为很自然,我就是云。好像没有太多新意。有些企业先从端做起来,云就是一个新的领域。整个IT架构来讲,云已经存在了,其实云包括操作系统,其实是整个数据存储、计算、带宽的一种更加有效的整合、一种利用。

  第二点,自然用户界面。我们做用户界面做了很多年,现在进入了一个完全自然的界面,包括语音、运动甚至表情、思想,现在有的电脑在做研究在理解人的想法。我希望电脑也好、手机也好,所有的智能器件都能像人一样思维、行动。像iphone,这个带来的改变、革命可能比任何一个技术都可怕。

  第三,中国、印度、亚洲的崛起。过去几十年更多是欧美作为领先的公司,下面五年、十年、三十年会有更多中国公司进入深圳中心。下面还有一个新的格局,这个格局重要一方面是平台的竞争,把它叫三大战役。过去几十年,平台主要是windows加上intel的X86,下面10年平台会有三大平台,一个是云计算平台,在互联网领域我们需要一个操作系统。第二,端平台。这里包括智能移动的平台,目前是三国时代,有android、windows等。

  另外一个现象是手机平台、移动平台、PC平台,这个战役将会非常激烈。windows也应用到手机上,手机也可以应用到windows,这一定是一个横向平台。这是智能终端平台之争。第三个也是十分重要的,在云和端之上建立一个新的平台,搜索、广告、社交和商务平台。社交网络给我们的是一个真正的,我朋友是谁,是我真的人加上朋友圈。这个在终端上是没有。这是一个新的。所以说三大平台之争会诞生新一代领导者,这些领导者可能不是一个公司,有些可能会在美国诞生,也有一些可能会在中国诞生。

  曹国伟:我们今天讲互联网之争,我想讲几个问题。实际上转型主要看机会在哪里、趋势在哪里。我相信今天早上我们很多互联网业界人士,刚才张亚勤讲到现代趋势问题,现在的机会。我想最大的趋势、机会就是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机会。随着移动终端不断增加,随着终端计算能力不断加强以及我们的网络覆盖渗透率不断增加,我相信我们很多用户都会向移动终端转移。某种意义上来说,互联网竞争里面最终决定我们竞争力或者最终决定哪一个应用会胜出,都是在用户使用时间和用户入口上竞争。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不能改变我们现在一些竞争的机会、竞争的格局。

  移动互联网本身,再加上社交网络,这两个部分结合我相信是未来互联网最重要的趋势。它根本上改变了我们以前上网方式、交流方式、沟通方式,也改变了企业与消费者交流沟通方式。我们在互联网十年前做PC互联网的时候,当时的理想是随时随地上网、获取资讯、获取所需要的服务,当时流行一句话叫any time、anywhere,现在是any person、any time、anywhere。移动终端加上社交网络,还可以加上随时、随地、随人的网络使用环境。这是社交网络和移动互联网会对整个互联网带来最重要的趋势所在。刚才张亚勤也讲到随着这个移动互联网使用趋势,我相信在以前PC互联网时代浏览加搜索的使用方式渐渐会更多被应用加平台或者应用加云计算这样一种使用方式所替代。很长时间里,这是并存的两种方式,但是移动互联网使用方式会发展更快,它的普及率会慢慢大起来。

  总而言之,我相信移动互联网趋势是很多的,一、两句话讲不完。总结起来,上次我们在美国听到一句话,把发展趋势概括为六个英文字母:SOLOMO(Social Local Mobile),也就是说社交加本地化加移动,代表着未来互联网趋势。我们相信未来互联网这样的趋势将是非常显著的。很多人用新浪微博的时候,我相信下面都是我们的用户,大家乐此不疲,每天上网非常多。它是符合互联网SOLOMO的趋势,有社交成分、有很强的本地化应用成分在里面,更重要的是,它是移动互联网非常重要的、能够利用每一个人碎片化时间这样一个应用。

  总而言之,这样一个应用它的趋势也证明了用户是真正需要这样的产品。下面就是怎么样把这个产品做大变成一个平台,从而围绕这个平台打造移动互联网时代生态体系问题,其实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李东生:谢谢会议给我这个机会作发言,我围绕这场论坛的主题转型发展:IT新使命谈谈。站在发展这个主题,我从两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一个是信息化,一个是工业化。昨天马云发言说信息化领导工业化,也有人说工业化推动了信息化。其实谁领导谁不重要,未来工业企业产业转型升级一定会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紧密结合。信息化将会渗透到所有的工业的产业部门,这是毋庸置疑的。转型来看,所有的工业企业,大范围来看所有产业未来发挥更多像引入信息化这种技术,信息化会更加深入渗透到所有产业中,这是一个大的趋势。

  另外一个,信息化自身也是面临一个转型。旁边曹总的新浪很火,大家回想一下7、8年前新浪股价很低的,甚至差一点就给冲下去了。开始互联网大家把自己的目标看成是吸引眼球,因为在十年前我也投了互联网这个产业,当时请了信息产业集团CEO,当时我们找不到一个盈利模式。为什么我们要做这个事情,先把眼球吸引住,吸引住后肯定有机会。就是靠这个信念支持我们的投资决策。

  走了这么多年能够存活下来的企业不多。但是能够存活到今天确实也是走出了自己的模式。现在互联网产业就不止是吸引眼球,它是能够创造很大的价值大家看到新浪现在是是一个很盈利的企业,在我们深圳成长起来的腾讯也是一个很盈利的企业。像今天参会很多大佬他们的企业都是盈利能力很强。所以整个互联网产业、信息产业确实在过往几年,一个成功的转型,它变成经济发展重要增长的引擎,不仅可以吸引眼球,更重要是可以创造价值,这个价值是实实在在看得到。

  我们自己投了两个规模不大的互联网的服务的产业,现在经营情况也是挺不错的。互联网IT产业转型,也是过去几年整个互联网产业IT产业发展的特点。在深圳我们由于深圳特殊的条件,我们是一个非常有创新氛围的城市,有很好的IT产业基础、软件的基础、硬件的基础,有一个大的好的外部环境。

  但是深圳比较缺乏发展的腹地,所以在深圳这样一个地区重点发展信息产业,特别是互联网服务业,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好的战略选择。过去几年深圳市政府大力推进互联网产业发展,推进信息产业发展,我们IT峰会也是在这个背景下定点在深圳,我觉得朝这个思路往前走的话,未来在深圳一定能够成为中国能够引领信息产业、互联网产业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一个地区。

  最后一点跟大家分享一下从我们自己产业来讲也要适应这种转型。我们原来是做消费电子产业,包括像彩电、手机和移动通讯终端和一些固定的网络接收设备。以往我们更多是一个设备制造商,今后我们继续是一个设备制造商,但是产品的形态就会发生很大变化,比如说电视机以往是一台接收电视广播节目的设备,现在网络电视发展使它能够除了接收电视节目外,让用户有一个互动选择体验,能够在电视广播节目内容以外附加更多服务。

  今天上午微软的陆博士介绍了微软三个业务发展的重点,其中把网络电视、智能电视作为微软今后业务发展的一个重点,这也是说明这个产业今后的发展,他是要更多的和新的网络技术、数字技术要结合起来,这种新的发展能够给整个产业链创造一个很大的空间。

大家可以想一想十多年前中国的移动通讯市场在全球不是太有影响力,但是我们开放了这个市场,把新一代移动通讯、移动互联网技术引进后,现在已经催生出全球最大的三个通讯公司之一都在中国,中移动、中联通、中电信。这个产业链创造的价值在全球产业市场当中都不算小。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以后的智能电视、网络电视,随着三网融合,随着新一代数字互联技术发展,也能够给我们整个产业创造出巨大的商机和价值。我是从这三个方面理解转型发展,面对转型发展机遇,我们企业的一些使命和思考。谢谢!

  郭为:三位就IT新使命产业都阐述了各自的看法。张亚勤谈了两点,未来IT转型要把这个当成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成也箫何败也箫何,当年PC能够普及是因为比尔盖茨讲的一句话,形成了一个体系。但是也正因为这个体系,出来了苹果打破了这个格局。微软究竟要做的是什么?究竟是一个新的苹果公司还是什么样一个模式?

  张亚勤:现在很多人讲到微软,都会讲到我们客户端的windows、office,基本上是十年前的微软,其实过去十年微软做了很大的调整。早上就把云计算做了特别好的概况。我看了微软走的方向,智能终端,自然用户界面,这个界面用在游戏上,虽然中国现在没有卖这个游戏机,K出来4个月卖了1000多万台,创造了非常好的业绩。这个就是体验的一种经济。

  还有一点认识到整个IT业务模式从软件授权变成软件作为一种服务,并不是软件作为一个产品就会消失,更大空间是他作为一种硬件放在服务里面,我们现在公司所有战略都是围绕着N屏加上新的自然界面。早上讲的是一个老的微软,而且微软不仅仅是做windows在客户端,现在我们office也到了顶端。我觉得微软已经是一个全新的公司,我们不仅在过去PC时代是一个领导者,过去几十年windows创造了很多机会,新的时代希望和更多企业合作改变它的认识。

  郭为:我理解张亚勤的意思就是说操作系统或者office是十年前微软最重要的东西,而今天最重要已经变成最前端的体验。我们国家在制定产业政策的时候还在需要做新的操作系统,新的CPU,其实今天微软用自己行动证明了其实过去认为所谓边缘的东西今天已经成为核心,客户体验已经成为最核心的东西,而所谓核心的东西已经是历史,已经成为过去,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也就是说如何在客户体验上真正发挥,发展新的技术,可能这是最重要的。

  回过头讲,曹国伟刚才讲到互联网也在发生一个很深刻的变化,我记住你讲的所谓搜索这个概念已经变了,现在要通过微博抓住客户的体验,你能不能进一步展示一下,这个体验完了后,借用你的话,是你的命运,你的命运真正实现的时候,那么你的新浪或者互联网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情形?

  曹国伟:我先澄清一下,我从来没有说过微博是新浪的命。这是传播的一个问题,一旦传播下来,原话就很不一样。我原来说过一句话,有一个媒体问我因为微博起来后,原来用户在微博使用很多时间后,是不是对门户网站使用时间产生负面的影响。我说是,可能会产生这种影响。

  下一个问题是如果这样的话,会不会对现在主营业务收入产生影响。我跟他说,如果微博代表未来发展趋势,或者广义上说社交媒体是使用趋势的话,这种趋势我们必须要遵循,我们一定要尽全力去做,即使这样,反过来会对我们有革命性的影响的话,我们也要做。我们不做的话,别人也会革了我们的命。不知道为什么这句话传播到外面成为微博是新浪的命了。

  我想讲一个观点,实际上很多人也在问这个问题,微博对新浪现有业务产生什么影响?未来意味着什么东西?我相信这个肯定会有影响,但是我们更希望随着微博用户不断增长,随着业务需求不断增加,我们会开发很多新的应用、产品满足这种需求,当新浪微博未来在使用时间上占到比较大市场份额的时候,我们再把这个东西跟我们网站核心,影响力巨大的传播力平台结合起来的话,它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平台效应。

  微博更多是用户创造的内容,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能够聚集各种各样专业、精英媒体的内容,我们把它们有效整合,通过社交平台、也通过我们门户网站做最为广泛有效地传播,这是我们所希望做到的,而且在传播里面能够尽量实现跨平台策略。

  曹国伟:在未来,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未来朝哪个方向发展?其实这是用户使用后给了我们需求,让我们不断完善的一个过程。国外有Facebook,中国有微博、开心网、人人网等等,我相信在中国未来发展的社交媒体可能遵循的是一条,跟Facebook也好、跟Twitter也好,走一条不一样的路。我们明显交互性、黏性会强很多。

  未来我相信我们不仅仅是一个信息传播的产品,而是更加强大的社交属性,能够让用户的关系留在网络上,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好的发展。这里重要一点我们能不能相应去建立我们的商业模式,虽然我们现在不需要挣钱,我们也不需要有收入,但是我相信,如果我们回顾互联网历史的话,也有很多产品从来不挣钱,这里面用户的模式和收入模式在初期建立,将来它可能会成为真正有价值的商业模式平台,这是我们现阶段就要探索的,但是我们回过头,我们现在并不是担心收入本身,而是说收入模式的探索。

  曹国伟:刚才郭为问到另外一个问题怎样去满足用户需求,未来方向在哪里。我并不认为搜索会被替代,基于人与人的关系、包括我们所说的社交网络所产生的实时信息,它以后会渐渐成为搜索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将来的搜索我相信不仅仅基于静态网页搜索,也不仅仅基于名词搜索,而是它会回答更多的问题,包括谁、什么时间这样一个多纬度搜索,我相信社交搜索可能是未来一个趋势。

  未来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是:我们怎么样把社交网络跟搜索结合得更好,怎么样把社交网络结合电子商务平台,从而在规模平台上建立用户关系,更好地向各个应用去延伸,向各种各样市场需求去延伸,去更好满足用户需求。谢谢!

  郭为:我记得15年前产业界有一个说法,后时代可能是TVPC,也有说PCTV,所以很多做PC的企业尝试做电视机,做电视机的行业尝试进入PC,十几年下来,PC企业没有把电视机做好,电视机行业没有把PC做好。

  所谓PCTV行业被一个新的公司出现而把它取代了,也就是苹果。李总是中国企业界特别有魄力的公司,当年这样一个TV的公司请了一个IT跨国公司的领导人大张旗鼓开展业务。终端未来究竟应该怎么样?上午元庆讲了几种类型,我想元庆是代表传统PC厂商谈未来终端怎么样,我想李总从电视角度来看未来终端将是怎样的发展趋势?

  郭为:未来的终端可能就是一个4A的差距,就是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设备,我们想做一个TVPC、也想做一个PCTV,结果得到了一个iPad全新东西的展现。我们主题叫IT新使命,我觉得对于整个IT来讲是一个融合、创新。这个融合、创新,刚才张亚勤、曹国伟反复强调客户体验。说我就把它叫做5C,也就是说计算机、通讯、消费、内容和整个互联网全部都结合在一起,和方便性结合到一起,我把它叫做5C概念,未来我们新的使命就是做好5C融合。下面把时间交给听众,看看大家有什么问题。

  网友提问:我是中国科技大学的,三网融合背景下,IT怎么看待广电这个行业?现在很多运营商已经积极想把互联网上的很多应用,包括点播、下载、社交、社区服务应用到电视机上,请问一下各位嘉宾怎么看待这个发展变化?你们每一位所在公司对这种变化有什么准备?谢谢!

  李东生:你这个问题问的不是特别清楚,你刚才问到怎么看待广电。实际上三网融合当中,坦率说最大阻力来自广电。因为三网当中,通讯网活得很好,现在互联网也活得很好,但是广电活得不是太好。一个是它整个网络比较分散,全国统一管理营运商没有形成。第二,广播电视大家仍然认为是一个公共服务,所以他要增加什么服务功能、收取费用,受到的阻力非常大。但是互联网,他们兵强马壮。广电网他们特别多的担心和顾虑,所以三网融合当中,我感觉广电它的担心和顾虑促使他采取很多自我保护措施,社会的形态,政府对广播电视管理的关注,尽量的设立很多进入的门槛。

  比如说网络电视,按道理网络电视它的功能推广,他和电视广播完全是两回事,但是我们很多政府的管理部门就没有搞明白,好像是说要多发一些新的广播电视许可,我反复讲没有这么回事。你现在有多少广播电视企业,你还是有多少广播电视企业,只是说电视这个服务内容,除了电视广播接收之外,增加其他的视频进来,这个视频和广播电视可以有关系,也可以没有关系。

举个例子,我们在网上点播和在街上买一个光盘完全是一回事,你是不是说在街上买一个光盘,广电要管,其实你是不应该管。现在他把所有广播电视全部纳入,处处设卡这种方式。电视机接到你这个口来,是你应该给我钱,因为你是收客户广告费。所以三网融合最重要还是要给我们广播电视未来发展能够寻找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又能够给大家一个发展空间这样一个业务模式,否则的话里面还有磕磕碰碰的事。谢谢!

  张亚勤:从技术角度来讲,三网融合已经发生了,也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如果看一下IT过去一段时间现象,一个是数字化,一个是IT化,由于数字化,所有东西都跟着移动。由于IT化,所有的信息都同样的传输的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讲。但是三网融合有一些误区,第一点,没有三个真正不同的分离的网。

  第二点,三个网也没有必要融合,他是后台的整合。第二点,三网融合是PC、电视、手机,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终端越来越多元化,屏幕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第三,三网融合完全是政府机构之间的力量博弈。我同意李总的看法,广电部门、各个部门可能在这个问题上处理的并不是特别适合中国的特点,但是每个行业有它的特点,在美国已经开放15年,原来我是做电视,参与了行业,开放了这么多年,每个行业还是有自己的特点。这里面有行业的问题,当然还有法律的问题,最重要是市场化,政府开放,每个行业可以进入。最终还是数字化加上IT化,屏幕越来越多,内容、平台会更好的整合。

  网友提问:我问曹总一个问题,新浪在世界有一定名气,具体到深圳市怎么深入合作?第二个问题,1998年我去过CNN总部,给我一个很大的印象。未来的新浪会是CNN那个感觉吗?我希望能够让我们国民体验到新浪的产品类似苹果的产品,而不仅仅是虚拟的世界。我是学计算机应用的,能不能从我们深圳的硬件和你的软件结合起来这个角度谈谈,我想听听曹总的看法。能不能开一个应用店一样,就这个意思。

  曹国伟:这个想法太大了一点,我想苹果之所以是世界上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是有它的道理。它的模式、软件、硬件加在一起,它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我举一个例子,其实苹果为什么这么强大,关键是它的平台生态体系,我觉得这是最近几年不管是iPhone还是iPad最重要模式的建立。

  这样的建立也是我们中国互联网公司可以在里面去学习的思维。刚才李总也说,互联网产业发展很好,但是事实上里面有一个误区,真正赚大钱的互联网公司是少之又少。反过来,我们再看真正大的互联网公司都是平台公司,或者它的竞争力不仅仅是产品竞争力,不仅仅是硬件竞争力,而是围绕平台巨大的生态体系。

  在中国是这样,在国外也是这样,我相信苹果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它打造了一个非常强大的从供应链到开发者、用户之间非常强大的生态体系。这个思路是我们可以在发展中去学习。

  比如我们现在也在开放我们的微博平台,我们也希望和更多的合作伙伴,这里包括了开发者,包括媒体合作伙伴、企业合作伙伴、广告、电子商务合作伙伴,我们希望新浪微博开放和分享态度能够让更多的人跟这个平台产生一种产业链的关系,从而能够更好地去发展,我们渐渐地希望打造一个围绕微博这样一个平台的生态链。事实上我相信这个探索也是一个非常长期,也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探索。

  我相信在中国要开放、要分享,虽然理念上大家都同意,在精神上、态度上支持,但是在中国今天互联网发展阶段、整个市场秩序、法律环境等等,在开放和分享方面还是有很多困难需要去克服,我们是希望开放分享,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非常谨慎,能够按照中国现有环境特点逐渐去开放、逐渐去分享,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我相信这是一个方向,我们会慢慢朝这个方向去做。这是我们觉得可以向苹果学习的地方,但是相信要成为苹果的话,还有很多的事情需要去做。苹果很大意义上的成功跟它的设计者很有关系。

  你的第二个问题,新浪会不会成为中国的CNN,我相信不会成为CNN,我们也不想成为CNN,我们希望成为比CNN更加牛的公司。

  熊晓鸽:今天我们这个会叫IT领袖峰会,之所以叫领袖是因为他们是一把手,CEO,更重要所谓的领袖应该在某一个领域的思想比较领先的。我今天看了感觉,看了这么多,我们基本上都在重复说我们跟美国比,比如说说中国Twitter跟美国的不同。总之来说我们在IT领域没有取得领先的地位。张亚勤,你觉得在微软研究院中间,你觉得未来5-10年中,中国能不能出一种在IT方面取得颠覆性、原创技术出现。中国目前创新机制里面能不能出现在世界上能够起到一个领先的技术。谢谢!

  张亚勤:前一段时间接受外国媒体采访,说到中国互联网企业过去的时间有一些模仿的成分,但是也有一些创新的成分。我讲80%可能是模仿,还有20%是创新。比如说新浪微博,我自己也是忠实的用会。新浪微博比起Twitter加了很多功能,结合了短信等等,做得比Twitter还要好,包括腾讯、百度这些企业都是有创新。但是话说回来,过去这五年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还是在美国。

  以前曾说Google已经是互联网巅峰,在互联网做得这么优秀,以后不会再有这么大的互联网公司,过去五年又出现了Facebook、Twitter这些公司。在中国有没有可能产生未来的微软、Facebook,我自己是很有信心的。因为这个创新本身也是被逼出来的,一个企业如果不需要创新,他可以有很多市场,可以很高的利润,那可能不需要专门去研发,当发展到一定阶段,走向国际化,他需要更强的差异化,必须要创新。

  我一直主管区域研发的工作,我觉得中国工程师、研究人员还是非常优秀,微软很多重要发明都是在中国所产生,现在我们亚太的研发总部在中国,3000多名世界级研发人员,前一段微软把亚太南方总部放在中国,也是看中中国工程师、科学家创造能力。下一个五年、十年有机会创造出一个真正伟大的公司。谢谢!

  网友提问:我是一个互联网和云计算方面的创业者,我想问曹总和张博士共同一个问题,现在我们讨论说美国的Facebook成为互联网的入口,在中国有没有可能出现一个新的东西,比如说微博或者浏览器成为我们全民上网一个新的入口?谢谢!

  曹国伟:其实刚开始讲到互联网很多竞争就是用户的竞争、入口的竞争,我们也希望渐渐把微博变成一个新的上网的入口,这是我们的方向。从趋势来看,从用户使用时间来说,它的确产生了很强的黏性。下一步就看我们怎么样在这个上面能够继续深入,从现有基础服务扩展开去,能够提供更加多元化,很多用户每天需求的这样一种应用也好、服务也好,进一步把他黏在网上,特别在移动终端上。我相信随着智能技术不断普及后,很多人上网需求会越来越普及,这样我们也会发展得更好。

  张亚勤:Facebook这些公司更重要的是提供了我真正的身份加上我真正的讨论圈子,有了这些身份后,可以在上面开发各种各样应用。像一些公司完全建立在Facebook上面。互联网发展一方面是越来越真实化,我是谁,越来越实时化,所以以后竞争大家怎么样抓住这个,然后变成门户。我刚才讲的三大平台,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平台操作系统可能更加重要。

  郭为:我们这个主题就是转型发展:IT新使命。实际上无论从微软操作系统转型到客户体验,还是从新浪要做微博,还是刚才李总讲的在新的互联网设备上,所有转型都往客户方向发展。这个转型回过头讲,什么最好客户体验呢?30年前DOS操作系统就是最好操作系统。

  新浪首页就是中国当时最好的互联网体验方式。TCL一炮打响,也是大屏幕中最好的体验。从历史来说,掌握客户最好的体验我想永远是一个企业发展最重要的竞争能力,面向未来是这样,过去成功历史也是这样。IT新使命回到刚才李总谈到的究竟是工业化引导信息化,还是信息化引导工业化的问题,实际上今天的信息技术已经泛载化,按照江总书记讲的已经泛载化了,已经在各行各业全面引入信息技术。

  新浪本身是一个媒体行业,但是我们今天把它作为一个IT领袖请过来,究竟他是一个媒体领袖还是IT领袖,已经很模糊了。也就是说信息技术已经融入到各个领域中。这实际上就使我们不得不回想起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有一本书叫《第三次浪潮》,讲的就是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所以不管你愿意或者不愿意,IT的新使命都讲推动我们整个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基点,谢谢各位嘉宾、谢谢在场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