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二五”说起
来源:文汇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作者: 过传忠
   
    前不久为一所中职校的语文试卷命题,因阅读材料中有一处涉及“十二五”,我便在填充题中划了一格,要考生解释什么叫“十二五”。谁知绝大多数人答不出来,能指出是“发展规划、计划”的不到百分之五,能较严密地说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几个字的更是凤毛麟角。问他们何以至此,有人说:“不搭界。”回家后多了一条心,问了一下安徽来的钟点工保姆,她同样答不出,还说:“俺不是念书人,搞不懂的。”
   
    务工者认为这是念书人的事,念书人却又感到“不搭界”,可见我们的宣传工作还存在着巨大的缺失。
   
    静下来想一想,自己同这些学生、保姆,有时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上海两会期间阅读《政府工作报告》,对不少提法如“5+3+1”(郊区三级综合医院建设)、“两高一少”(政府自身建设)、“三港三区”等等,就常常不得要领;对先后出现的“五个确保”和“六个确保”究竟有何异同也说不清楚,即使是“四个中心”“四个率先”这些耳熟能详的条目,要完整、确切地表述也不那么容易,譬如,“四个中心”我就讲得出三个,另一个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中国是文明古国,能用方块字记录的汉语又自有特色,千百年来,就出现并积累了浩如烟海的简称和缩略语。古代的如“四书”“五经”,近现代的如“四大古典名著”,由于流传广泛,约定俗成,在文化的传承和普及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简称也有局限,如“三坟五典”“三教九流”虽常挂嘴边,但没几个人能解释详尽。至于像“临川四梦”之类的简称,则非专业人士就很少知晓了。
   
    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简称和缩略语急剧膨胀,如果不结合着所包含的实际内容广为宣传,深入人心,往往会成为一个空壳子,内行的人也只了解个大概,一般的人压根就不知所云了。尤其是一些局部的缺乏普遍性的简称和缩略语,不应到社会上去推广使用。不久前听说世博会工作人员用“5+2”“白+黑”,来指工作日、双休日,以及天黑都不歇工,这就令外人费解了。据说,“文革”中内查外调时涉及一个单位叫“超满五办公室”,怎么也找不到,最后才从铁路系统了解到,解放初东北的铁路部门开展过一个“超轴满载安全行车五万公里”的劳动竞赛运动,还设过一个办公室,简称“超满五”,这一事例,简直可以做相声题材。
   
    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不少新的词语或简称更应在向社会推广时多做宣传与解释工作。如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智慧城市”、“电子政务云”之类,我就搞不大懂。据说,“智慧”的提法和信息有关,“云”者则是电脑操作中的术语,看来,像我这样科学知识比较缺乏的人都需要补课。至于对文化水平更低的人,最好还是想一些更通俗易懂的说法。这次报告中,在讲到房屋政策时提到“四位一体”,并解释是指“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住房和动迁安置房”四种形式全面推进,以建设新的住房保障体系。这种表述就比较好,以后倘有类似的文件和报告,不妨附一些解释备用。
   
    社会在发展,宣传的阵地和方式在变化,但说到底,广大老百姓是宣传的对象,宣传要让群众入脑入心,却是不变的。当年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编成歌随口唱,宣传干部能下基层讲解形势和政策,如今,媒体已广泛地应用现代化的设施了,莫非宣传的功能反而退化不成?从连篇累牍的娱乐搞笑节目中匀出点时间来该不是不可能的吧?当然,如果有人始终陶醉在自编的“顺口溜”似的材料里顾影自怜,那又当别论,而如果被宣传的受众当真以为你讲的跟他“不搭界”,那就或许更可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