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熊维建 图/李强
10月28日,我省第一个数字城市地理空间共享平台——“数字西安”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示范项目在西安建成并通过了国家测绘局组织的专家验收,标志着历经3年开发的“数字西安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正式启动。
这个由国家测绘局、陕西省测绘局与西安市人民政府三方合作实施的“数字西安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示范项目”顺利通过验收。标志着西安这个超大规模副省级城市在数字城市建设上的成功示范,标志着陕西省第一个由市级政府主导建设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共享平台正式建成,亦标志着陕西省数字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当前跨部门(或跨领域)的地理信息共享正在成为我国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的最新趋势。
通过“国考”
“数字西安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发布
基于超图SuperMap GIS平台构建的“数字西安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示范项目”在经历三年“打磨”后顺利通过了国家测绘局验收专家组的评审,成为我国第一个正式运行的超大规模副省级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共享平台,且技术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这套信息平台始于三年前。
自2006年以来,国家测绘局就已加快开展部门间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与合作步伐。截至2009年1月5日,国家测绘局已与中国地震局、国家林业局等13个部门签订了共享合作协议。而西安市早在“十一五”初期就提出了要把实现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调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目标,力争建成全市统一的政务信息发布管理服务平台,推进城市空间地理信息资源的共享与综合应用。
2006年,国家选择多城市试点数字化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建设,西安有幸成为唯一入围的副省级城市。
2006年8月,数字西安项目列入国家测绘局首批数字区域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示范项目。2007年4月,国家测绘局、陕西省测绘局和西安市人民政府正式签署协议,明确共建共享原则,数字西安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示范项目正式启动。
西安市工信委项目负责人表示,过去,重复性建设、缺乏深度整合、各系统与数据库互不联通等问题一直困扰着西安市的地理信息共享建设。此次“数字西安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示范项目”所涉及的各项服务全面展开后,将在地理信息框架基础上促进西安市地理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实现西安城市管理和服务的空间化、精细化、动态化、可视化。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当前跨部门(或跨领域)的地理信息共享正在成为我国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的最新趋势。目前除西安外,重庆、大连等超大型城市与福建、湖南等省份也均基于SuperMap GIS平台以及面向服务的地理信息共享新模式,实施和构建了公共地理信息服务平台,为实现向跨部门、跨区域的地理信息共享转型做好了充分准备,未来将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并将最终推动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实现超速增长。
城市信息化
最权威的地理信息共享平台
“数字西安”地理信息共享平台这张西安数字地图集西安各类地理信息于一身,政府能通过它管理和服务城市建设,市民可通过它查询各类生活信息。
这套数字共享系统收集了西安市主要城区4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区划、街道名称、门牌号等记录20多万条,是目前西安最权威的地名地址数据库。
西安市工信委信息化推进处处长马哲元表示,“这个共享平台的门牌数据是现在西安市最全面的。”
“这一系统将成为西安市权威的、唯一的地理信息平台,公安、消防、应急指挥、卫生急救、城市管理等各方面的应用都将依靠这一基础“底图”,实现快速准确的定位查询与辅助决策。各区、县也可以通过全市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共享‘底图’,各部门通过叠加自己的专题数据,构成专用地理信息系统,专题数据由各部门自行更新维护。”马哲元说。
目前,该项目已相继建成西安市环境地理信息系统、120指挥地理信息系统、公安指挥地理信息系统、公众地理信息服务系统4个示范应用项目,并在电子政务网上正式启动运行。
除此之外,还将继续在应急、公安、数字化城市管理、消防、地震、食品药监等多个部门拓展应用,使共享平台在城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为了真正做到全市“一张图”,西安市政府已经要求今后凡使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市级财政投入项目,必须使用这一成果,不得重复建设,否则市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不予立项。
“这是全市唯一的统一数字公共服务平台。”西安市副市长黄省身强调,此平台建成后,各行业、各领域将逐步统一到这个平台中,并实现数据的共建共享、高度融合,以提高公共管理和服务的效率,而今后凡使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各个项目,都将使用该平台数据。
为进一步加强政府部门对地理空间信息的统一管理和协调利用,深入推动该项目建设和应用,西安市政府提出制定全市地理信息数据共享标准规范,建立区县、部门之间的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明确共建共享的内容、方式和责任,统筹协调地理信息采集、更新和共享服务工作,避免重复建设,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地图服务。2010年应用示范项目全部建成投入使用,2011年开始在各区县、市级政府各部门推广应用,最终成为西安市权威、统一的地理信息共享平台。
功能强大
提高城市科学管理水平
数字城市建设的目的在于应用,其生命力也在于应用。
“通过实施数字西安项目,最终将构建一个满足西安市各级党政机关、政府部门实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需要的权威、统一的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各区、县通过全市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共享‘底图’,各部门只需通过叠加自己的专题数据,就能构成专用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数字西安,对于促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避免重复建设,推进城市信息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陕西省测绘局负责人说。
“数字西安本着边建设、边应用的原则,相继建成4个示范应用项目,系统运行稳定,展示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和示范效应。在城市管理应用示范方面,已建成西安市环境地理信息系统、120指挥地理信息系统、公安指挥地理信息系统。”马哲元说。
其中,120指挥地理信息系统基于共享平台的离线服务模式,搭建120急救指挥中心的可视化指挥系统,为呼叫定位、急救派车、医疗资源空间选址提供决策指挥支持。
马哲元介绍,基于该平台开发的急救系统,包括最全面的道路和地址信息,调度员通过车载GPS系统调派最近的急救车,准确引导司机前往救治地点,并根据平台数据,引导送病人去最近或最适合的医院。
同时,环保部门建立的西安市环境保护地理信息系统,将饮用水监测、大气监测等7个监测模块搭载其中,实时监测。在该系统的大气监测模块上看到,有些监测点正在闪烁,表明那里空气质量超标。
“目前,共享平台功能仍在不断开发。近日,工作人员正在对照地图为西安市路灯杆编号,以后要是遇到紧急情况报警,只要报一下身边路灯杆编号,就能准确定位你在哪儿。”马哲元说。
“以上只是基于数字西安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开发的少数应用示范系统。城市管理部门如应急、城市管理、消防、地震、食品药监等多个部门也将开发专题应用系统,共享平台在城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马哲元说。
“数字西安”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发布后,基于平台开发的西安市公众地图服务网也将尽快投入使用,免费供市民查询。
“我们设想运行初期会是一个链接,之后将专门申请一个域名为市民服务。”开发负责人之一的杨斌说。
西安市公众地图服务网信息共分为吃住行、游购娱和日常服务等6个板块,每个板块都有数十个子菜单。市民登录网站后,地图缩放分为全市、街道、社区和建筑四个量级,与百度等其他网站电子地图不同,地图精确度可达到0.5米,用不同颜色将碑林、莲湖等不同的区分开,不同社区也由虚线标出。
“在公众信息服务方面,已建成公众地理信息服务系统。该系统是基于已建成的西安市三环范围内最齐全、最权威的地理编码数据库的对外服务网站,通过互联网为公众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查询服务,按照吃、住、行、游、购、娱、社会机构等不同信息分类,实现三环范围内的地名、单位名、道路名、卫生、教育、公共交通、餐饮、娱乐等兴趣点的精确查询、关键字模糊查询和空间定位,为社会公众和企业提供方便准确的查询服务。社会公众通过浏览数字西安建成的城市地图网或地理信息服务网,就可以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了解西安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马哲元说。